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农业生物能源和能源作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农林业是能永续生产生物质的唯一产业,将对可再生能源(材料)有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在人均耕地资源非常短缺的我国发展生物质产业,在充分利用好既有生物质资源的同时,还要尽量挖掘边际土地的巨大潜力。论述了处理发展生物能源与食粮安全保障的关系,选择和开发适宜的、可获取商品生物能的多功效、多用途作物,实现边际土地潜力的途径以及生物质产业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蔡树文 《环境保护》2006,(24):48-50
编者按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既涉及能源结构调整,又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已经在国内得到重视.大力开发生物质发电行业,既是我国开拓新的能源途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少污染的战略措施,也是保证循环经济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现状和经济政策,并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提出政策建议,以及强调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要以发展农村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简述农村秸秆的利用现状,对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运营成本、环境效益、经济可行性分析、发展前景进行研究,说明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秦皇岛市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秦皇岛市具有发展生物能源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根据秦皇岛市生物能源资源条件,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应该是:畜禽粪便沼气商业化开发;农林废弃物、餐饮垃圾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能源化开发;能源林、能源作物种植与生物柴油冶炼产业化发展。并通过政府对生物能源产业的组织、规划与引导,建立生物质能源资源管理制度与流通机制和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制定扶持政策等措施,促进生物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燃料乙醇生产推广背景 自20世纪中期以来,石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物资。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大趋势。此外,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生物质能源原料来源广、可大规模开发、廉价和清洁的属性,使之成为世界各国新能源竞相发展的战略首选。我国是世界生物质资源大国,加快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及高值化综合利用,是加快新能源发展、缓解化石能源危机、减少PM2.5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核心与关键。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于解决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缓解环境压力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庆农村生物质能源丰富,但其开发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重庆农村能源结构中以原始的秸秆和薪柴为主,并且基本都是热效率低下的直接燃烧.因此,本文针对目前重庆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并进一步指出了未来几年重庆农村发展生物质能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4位的可再生资源,它的利用开发是极其有意义的。随着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工湿地中的生物质能源也体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中生物质能的概况以及作用,并指出人工湿地中生物质能源在生物质燃料、工业原料和农业方面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是唯一可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能源的可再生资源,蕴藏量巨大,生物质能已经成为国际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化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坚实,发展生物质能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将探索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新模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从江西省自然环境、农业环境及农业资源特点出发,分析了江西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优势.通过实施生态——能源工程以及应用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业自身环境得以有效保护,从而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农业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的情况,提出了较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物质能源的储量与潜在效益,分析了生物质来源和总量,探讨了生物质能利用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7年可开发煤量为1 458.30万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可开发煤量分别为1 275.67万吨和158.05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八师、六师、七师和二师;该地区生物质能发展的主要方向为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转化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研究开发新的能源代替传统不可再生能源成为急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对近些年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讨论,指出了生物质能的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生物质能源必将成为能源结构中重要一部分,实现能源结构良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荒漠生物质气化发电进行LCA评价,建立评价模型,在评价过程中选用了燃煤发电系统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利用过程没有CO2的排放,整个发电周期中仅原料的生产、运输以及预处理过程消耗能量导致CO2排放,因此生物质气化发电方案的排放量远远小于燃煤方案,减排量达到了87%-94%。生物质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对环境污染降低程度的总指数为3.68。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大大削减了化石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能够缓解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15.
能源连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得到显现.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是解决中国能源紧张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生物质能的战略措施是建立生物质能源的产业体系。即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的第二产业体系。具体战略阶段是:2000—2010年实验探讨阶段(初级阶段);2020—2030年推广应用阶段(发展阶段):2030年一2050年优化提出阶段(提高阶段)。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战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农村小康社舍的建设;有助于减轻环境压力;有助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调整问题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这是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针对能源危机而提出来的。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及其能源供需结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商品能进入农村市场,农村能源面临着结构升级和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原十六字方针因缺少生态观和市场观,已不符合现时和未来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文章提出了农村能源发展的十八字方针“因地制宜,生态兴能,市场调节,讲求综合效益”,并逐一对新方针中的论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我国应以生物质二次能源与商品能源整合的可持续能源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实施新方针的有关举措。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源具有分布广、总量大、可再生性、低污染性等优点。如何在资源、环境压力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利用生物质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佳木斯市生物质种类丰富、生物质能源储量巨大。本文论述了佳木斯市生物质能源现状及利用情况,对生物质能源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佳木斯在能源结构方面有所转变,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资源、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压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热解技术是我们对生物质能进行清洁利用的有效方式。随着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开发生物质能是有效解决当前能源不足问题的有效方式。本文就综述了生物质热解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最后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煤炭消耗的第一大国,同时又是有机废物生物质贮存量第一大国。本文叙述了全球生物质能的历史定位,生物质能的主要评价指标,生物质的能源转换技术和生物质能可供给量模型分析与预测实例,以及我国有机废物类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途径,并探讨了有机废物的能源利用与废物污染防治相结合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措施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得到显现,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是解决中国能源紧张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生物质能的战略措施是建立生物质能源的产业体系,即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的第二产业体系.具体战略阶段是:2000-2010年实验探讨阶段(初级阶段);2020-2030年推广应用阶段(发展阶段):2030年-2050年优化提出阶段(提高阶段).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战略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减轻环境压力;有助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