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科技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支持工作.在过去的几年中,紧密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中国不断完善气候系统观测网,加强气候变化基础资料数据平台的建设,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科技支撑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气候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气候变化谈判的巨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不断丰富和完善应对策略,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国际谈判和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翟丽华 《环境保护》2011,(18):43-45
我国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机构职能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和监管制度、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面临着国内环境质量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多重严峻挑战。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进行调整,为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协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为保障国务院机构改革红利很好地释放,本研究在梳理国内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效果的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快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已建立起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地方、各行业广泛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再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问题提到重要位置,系统总结梳理气候变化治理相关国际经验,对于推进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纳入立法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2021,(8):8-8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气候风险持续上升,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显著影响着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加强气候风险管理,适应气候变化、保障气候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年来我国适应气候风险特别是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规划中均考虑到气候风险,努力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和气候风险的水平。但目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建立气候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气候风险防范机制,与世界各国凝心聚力建立起应对气候风险的长效机制,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苏伟 《世界环境》2013,(1):28-29
近年来,全球酷暑、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现,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的发展中国家,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新时期我国大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治理的双重挑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协同效应的概念、种类、量化模型及政策分析方法等角度进行总结评述,提出了我国未来协同效应在研究对象上的拓展方向,包括在初级层次由大气污染物向其他污染介质拓展,在中级层次考虑能源资源空间布局,在高级层次统筹减排与适应;阐述了协同效应研究方法论应从建设反映国情的数据平台,兼顾能源、经济、环境各部门和行业间耦合关系的模型架构,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模型结构的政策解释等方面完善;探讨了如何完善顶层机制设计以使协同效应研究成果更有效地辅助政策决策。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与气象息息相关。以气象事业发展为切入点,探讨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气象服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新状态下,只有拓展气象服务发展新的理念、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促进环境气象业务上新的台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战略、优化气候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用创新机制构建气象生态文明的法制框架和宣传氛围等工作,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拓气象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候资源发生改变,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耦合区域气候模式和作物生长模型,可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产量变动,探讨适宜的田间管理应对措施.研究以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鲁西北平原作为研究区域,耦合MIROC-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和CERES-Wheat作物生长模型,开展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研究.结果表明,A1B气候情景下,该区域冬小麦潜在产量会有所下降;在现有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可通过培育对春化作用依赖较小的品种、 适当提早播期、 增加越冬水灌溉量等方式保证产量,减少年际间变异.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未来气候变暖、 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和应对新增气候变化风险的挑战.文章在简要介绍气候变化对四川省的影响、系统梳理其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四川省省情和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现状,提出了从健全法律法规到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从加强适应基础建设到强化适应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07,(6A):20-26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为了充分考虑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我国的重大不利影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有效地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引起各国和公众的关注,我国也针对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应对挑战。文章在全面总结中国碳减排的研究文献基础上,从碳排放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减排的情景分析、政策技术措施的潜力和成本分析、区域碳减排等4个方面系统归纳分析了我国主要的碳减排研究现状,提出了碳减排研究前景与展望,并建议开发适用于我国的碳减排研究模型,加强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碳减排研究,提出客观可行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持续影响着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并带来了严峻的风险挑战。我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气候变化的影响整体表现为弊大于利,而进一步增暖促使气候风险加剧。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风险,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国保险行业聚焦极端气候事件及重点绿色产业,通过开拓和探索多种绿色保险产品为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从而推动气候变化保险应对创新发展。本文基于中国气候变化风险的态势及绿色保险服务的发展阶段,从极端气候灾害风险应对、重点区域防灾减灾示范技术、绿色低碳新技术赋能、绿色保险支撑等方面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对各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方面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经济社  相似文献   

16.
李晰  唐钊  杨雪 《环境保护》2023,(13):58-59
<正>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碳排放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压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已经开始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测和管理,并积极推进碳排放监测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产生重要影响,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碳排放监测法律制度的完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应对气候能力建设的进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应对气候能力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各部门的业务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企业低碳发展意识逐步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升、数据和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然而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也存在认识不足、覆盖领域不全等问题。为此,在提升行政部门系统决策实施能力、加强科研院所研究支撑能力、引导市场主体加强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方面给出了建议和措施,并针对这些措施,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深化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主要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监管的法律依据、管理体制以及减排的主要路径。结果表明,主要经济体一般将温室气体排放监管纳入现有环境管理体系中,各相关政府部门分工协作,其中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跨领域综合管理、统一管理温室气体监测、统计和清单编制、统筹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2007年间,非能源活动、非CO2类温室气体减排是主要经济体完成京都目标的关键途径。为此,建议国家尽快明确环保部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中的具体职责,发挥环保部门在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减排协同控制中的优势,以最小行政管理成本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监管。  相似文献   

19.
刘丹 《环境保护》2023,(6):28-31
近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司法机关不断总结审判经验,在气候变化治理的司法应对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对涉碳“气候变化应对类案件”的类型进一步细化,为相关审判实践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但是,我国司法机关要应对真正的气候变化诉讼,还存在程序法和实体法方面的障碍。构建我国气候变化诉讼的司法进路,在明确未来气候变化诉讼的公益诉讼发展方向,发挥气候变化诉讼的政策落实功能,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和环保组织公益诉讼并行发展的基础上,应在既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模式下,从统筹公益诉讼调整对象、扩充适格当事人的范围、明确温室气体排放行为的违法性标准、改良诉前检察建议制度等方面做好程序设计和司法准备。  相似文献   

20.
正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应对。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安排部署,应对气候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