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Tessier五步浸提法,对湘江株洲段的枫溪、白石、霞湾、马家河四个断面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分别提取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五种形态,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铅的各种形态含量.这四个断面的表层沉积物中铅形态含量最低的均为碳酸盐结合态,次低的为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是含量相对较高的形态.选择风险评价准则、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三种方法对铅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某冶炼厂周边土壤碳组分与铜形态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浙江某冶炼污染区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铜(Cu)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u形态含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可交换态,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和残渣态Cu含量分别占全量的39.55%和39.19%.土壤p H值和碳组分对不同形态Cu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p H值与碳酸盐结合态Cu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均呈显著正相关;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与可交换态Cu呈极显著正相关;富里酸(FA)含量与可交换态Cu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结合态Cu呈显著正相关;胡敏酸(HA)含量分别与可交换态Cu和有机结合态Cu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DOC、FA、HA的动态变化对这些在移动性上存在差异的Cu形态间的相互转化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改变土壤Cu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铅的生物活性,将从富硒土壤中提取的富里酸(FA)和传统方法制得的纳米零价铁(NZVI)复合,制得不同FA质量比的复合物,探讨其对土壤铅污染的钝化效应。以SEM、FTIR以及XRD对复合物进行表征;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各复合物在不同投加量及反应时间下对土壤中铅的DTPA有效态的影响,并以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比较形态变化规律,探讨其钝化效果。结果表明:FA与NZVI合成了不同质量比的复合物;在相同投加量下,土壤中铅的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有效态随着复合物中FA质量分数提高而减小;以FA质量分数10%的复合物投加土壤质量的2%(20.0 g/kg)进行土壤培育,第10天时土壤中铅的DTPA有效态降低83.01%;加入复合物后,土壤中铅明显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留态转化,有机结合态含量基本不变,这种变化在添加FA质量占1%的复合物时尤为显著,使得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别降低了50.61%和66.90%。基于不同的形态表征方法,土壤铅活性形态均呈下降趋势,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物对土壤铅具有一定的钝化效应,但其机制有别,表现出的钝化规律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凤冈富硒富锌茶园土壤中的锌及其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Tessier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对凤冈茶园土壤进行了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锌的提取,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对茶园土壤总锌和各结合态锌进行了测定,并讨论了土壤全锌含量及各形态锌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测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39件土壤样品中,土壤pH值在3.92~5.16之间,平均pH值为4.66,属酸性土壤。全锌的最高含量为245.7mg/kg,最低含量为31.1mg/kg,平均含量为116.0mg/kg,超过了我国茶园土壤锌的平均含量100mg/kg。在采样的四个茶园中,总的来说土壤锌结合态的分布规律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  相似文献   

5.
毗邻铁矿的景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酸联合消煮法和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毗邻铁矿的千山景区土壤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分布,同时通过对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研究了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中镉、铜含量均超过了国家自然风景区所需达到的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的上限,两者分别是一级标准的2.45~4.65倍和1.1~1.95倍,个别区域铅、锌也有超标;土壤中镉以残渣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58.16%~83.17%和3.39%~22.91%,铜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76.67%~88.82%和3.75%~20.38%,铅、锌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植物吸收的重金属不仅包括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还包括了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来的铁锰氧化物态和有机结合态。  相似文献   

6.
黄石沿江土壤镉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石市沿长江冲积土壤中重金属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程度,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总量测定、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研究了湖北黄石市沿江冲积土壤中重金属镉的总量及不同形态含量,镉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d全量都大于2mg/kg,不同形态Cd含量相对大小依次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其中残渣态占全量比例为58%,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26%,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分别为8%、4%和3%。可见研究区Cd的生物可利用态含量低,生物潜在可利用态较高,生物不可利用态含量最高;现有环境条件下的土壤Cd比较稳定,生物可利用性较低,对农作物的危害性较小。  相似文献   

7.
巢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BCR形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以巢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BCR(European Communities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样品中Zn、Cu、Pb、Cd、Mn赋存特征,分为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结果表明:南淝河入湖区S1采样点五种金属总量都达到最高,兆河入湖区S2采样点金属总量浓度最低。五种金属中锌和锰的质量较高,重金属回收率分别为:锌(93%),铜(92%),铅(90%),镉(92%),锰(93%)。Cu以残渣态为主(54.7%),Zn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40.5%),Pb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为主(35.3%),Cd和Mn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为主,所占比例分布为41.9%、58.6%。研究表明,应用BCR连续提取法有助于确定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释放能力。  相似文献   

8.
好氧高温堆肥处理对猪粪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 Tessier 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好氧高温堆肥处理对猪粪中重金属结合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好氧堆肥处理,猪粪中 Pb、Cu、Zn、Ni、Cr、Cd、As 的总浓度升高;碳酸盐结合态 Ni、Zn 的浓度降低,其余 Pb、Cu、Cr、Cd 的浓度都升高;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残渣态重金属的浓度普遍升高,仅有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 As 和 Zn 的浓度下降;可交换态 Cu、Zn、Cr、As 的浓度显著降低.堆肥处理可以降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交换态 Pb、Ni、Cu、Cr、Zn、As 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Pb、Cu、Cr、As 的分配系数,因此可以降低猪粪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堆肥处理有利于降低猪粪土地利用中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市某退役电镀车间场地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电镀车间周围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Cu、Ni、Cr、Zn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污染较为典型的红色黏土中这4种重金属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等形态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场地土壤中超《展》B级标准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Zn、Cu,分布在废弃槽堆放区、镀铜区域、电解镀锌区和危险废物储地附近,污染深度在土壤表层及表层以下2m左右,但在地面建筑承台、电镀槽附近污染深度可超过2m甚至达到4m;Cu、Cr、Ni 3种重金属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为主要存在形态,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0%、98%、95%,Zn主要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占总量的比例为88%。该研究旨在表征以中更新统冲洪积层红色黏土受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存在形态特征,以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其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德兴铜矿周边土壤中铜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essier连续逐级形态提取方法,研究了德兴铜矿土壤中铜存在的化学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德兴铜矿各功能区表层土壤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Cu污染,分布趋势为尾矿库>采矿区>菜田>稻田>生活区。表层土壤中Cu的直接利用性不高,但可利用态Cu所占比例较高,可能造成潜在的生态毒性。土壤剖面中Cu的化学形态分布趋势为残余态>有机结合态>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各态的跃迁能力都较差,基本不会威胁到该地区的地下水源。  相似文献   

11.
添加稳定剂对尾矿土中砷形态及转换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中As的不同存在形态影响着其毒性、可移动性、生物有效性,且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本研究以粉煤灰、干化污泥、硫酸亚铁、碎花生壳为稳定剂,探讨其对土壤As的稳定化效果以及p H、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As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稳定剂后,土壤p H及有机质含量上升,残渣态砷含量升高.添加10%粉煤灰、10%干化污泥后,可交换态As、碳酸盐结合态As、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有机结合态As分别下降了34.2%、17.5%、19.9%、53.7%,并转化为残渣态As,其含量增长了1.14%.当同时添加10%粉煤灰、10%干化污泥和1%硫酸亚铁后,土壤中可交换态As、碳酸盐结合态As、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有机结合态As含量的降幅分别为62.3%、55.2%、29.6%、58.2%,残渣态As含量增加8.1%.添加10%粉煤灰、10%干化污泥、1%硫酸亚铁和1%粉碎花生壳后,可交换态As下降最显著,最大降幅为73.3%.施用适量的粉煤灰、干化污泥、硫酸亚铁能使土壤中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As的一部分转化为残渣态As,降低其毒性.提高p H,残渣态As含量上升,可交换态As、碳酸盐结合态As、铁锰结合态As、有机结合态As含量下降,As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中稳定性最好;提高有机质含量,碳酸盐结合态As与残渣态As含量上升,可交换态As、铁锰结合态As、有机结合态As含量下降,有机结合态As含量下降明显;阳离子交换量上升,残渣态As含量上升,可交换态As、碳酸盐结合态As、铁锰结合态As、有机结合态As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胡斌  梁东丽  赵文龙  缪树寅 《环境科学》2012,33(8):2817-2824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u、Se复合污染土壤中2种金属的形态转化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污染土壤中,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Se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在外源Cu、Se污染土壤中,平衡后(14 d),外源Cu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Se主要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存在;小白菜收获后,土壤中的Cu向有机结合态转化,而Se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外源Cu与土壤结合程度(IR值)均随外源Cu和Se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而Se与土壤结合程度(IR值)与外源Cu浓度无关,随外源Se浓度升高而下降.S型曲线拟合方程表明,适量的Se(≤10mg.kg-1)可以促进小白菜对Cu的吸收,同样适量的Cu(≤400 mg.kg-1)能促进小白菜对Se的吸收.土壤的Cu、Se的IR值与小白菜体内Cu、S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小白菜种植前后土壤中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铜和硒的变化量与小白菜地上、地下含量也呈显著相关(P<0.05).因此,土壤元素的IR值和作物种植前后该元素形态的变化量均可作为评价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选取镉(Cd)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淹水条件下外源添加不同比例的油菜秸秆腐解滤出物对镉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淹水培养时间的延长(0~60 d),0.5%、1.0%、2.0%滤出液(分别相当于半量、全量和2倍量秸秆还田)添加下交换态Cd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先上升后降低;培养结束后,交换态Cd和碳酸盐结合态Cd分别较对照上升了126.15%~216.37%、26.37%~95.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分别较对照下降了26.37%~95.5%与4.84%~33.89%,残渣态Cd较对照下降了23.93%~47.22%。秸秆腐解滤出液提升土壤交换态Cd含量的效果随滤液添加量增加而不断增大,但其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20~60 d间。有效态Cd(交换态Cd和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在培养结束后较对照显著上升,不可利用态Cd(残渣态Cd)含量在整个培养期内变化较小,有效态Cd与潜在有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体现在交换态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之间,有机结合态Cd与交换态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公园土壤铜、铅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北京市的12个公园进行表层、深层土壤样品的重金属Cu、Pb含量分析,并对其中10个公园的表层、深层土壤样品进行Cu、Pb的化学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部分公园的深层土壤已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人为扰动,大多数公园表层土壤中存在着一定的Cu、Pb含量积累现象,总体上市区公园比郊区公园明显。公园表层、深层土壤中Cu形态分布的总体规律均为残渣晶格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表层、深层土壤中Pb形态分布的总体规律均为残渣晶格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但表层土壤中活性态Cu、Pb的平均比例较深层土壤均有所上升,部分市区公园表层土壤中Cu、Pb的含量较高且活性态比例较大,具有一定的释放潜力和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根际沉积物中四种常见重金属(Cu、Zn、Pb和cd)的总量次序为Zn〉Pb〉Cu〉Cd,且随潮滩变化明显。重金属总量在根际沉积物中高于非根际沉积物,尤以中潮滩差异最显著。对根际沉积物重金属5种化学形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态和残渣态)分析发现,Cu、Pb均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为最低;Zn以可交换态为主,其次分别为碳酸盐结合态和残渣态,最低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态。基于生物可利用性,上述5种形态可以分为活性态(包括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态)和残渣态两大类。研究发现,根际沉积物化学形态转化趋势与元素性质有关,Cu、Pb由活性态向残渣态转化,生物可利用性降低;Zn由残渣态向活性态转化,生物可利用性升高。  相似文献   

16.
贵州百花湖沉积物重金属稳定性及潜在生态风险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研究贵州高原河道深水湖泊百花湖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以该湖泊1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Hg、Cd、As、Pb、Cu、Zn、Cr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中5种重金属(Cd、Pb、Cu、Zn、Cr)的存在形态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Zn、Cr在百花湖沉积物中各形态的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Cd为残渣态>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Pb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几种重金属平均浓度均在临界效应浓度值和必然效应浓度值之间.Cd、Pb、Cu、Zn和Cr5种重金属元素稳定度变化范围依次为:6%~35%、8%~23%、8%~11%、8%~18%、2%~14%,稳定性依次为:Cr>Zn>Cu>Cd=Pb,这些元素基本处于稳定-中等稳定状态.最后,分别以1990年贵州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平均值和本次采样周边土壤背景值为基本值,对百花湖沉积物进行生态风险性评价.结果发现,百花湖已经处于中等-很强水平的生态危害程度,说明百花湖水体可能已受到重金属的严重污染,但其稳定性可能推迟或减弱其有效生态危害性,但仍有必要加强该湖泊水体中重金属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塿土中可给态镍浸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土娄)土中可给态镍的浸提方法及影响可给态镍的土壤性质.结果表明,DTPA浸提法可作为(土娄)土中可给态镍的浸提方法,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镍是(土娄)土可给镍的主要来源.碳酸盐结合态镍和有机质结合态镍是(土娄)土可给镍的潜在来源.它们在调控可给态镍的储量上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土娄)土可给态镍最重要的土壤性质是pH和E_h_7.  相似文献   

18.
南京城市土壤Pb的含量及其化学形态   总被引:66,自引:2,他引:6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南京城市土壤Pb的含量及其化学形态分布 ,结果表明 :土壤全Pb平均含量为 10 7 3mg kg ,变幅为 36 3— 472 6mg kg ,土壤Pb污染严重 .表层土壤Pb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 ,各形态比例为残渣态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碳酸盐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 >可交换态 .与非城区土壤比较 ,城市土壤中Pb不仅含量高 ,而且活性大 ,对环境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9.
改良剂对Cu、Cd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比较石灰、钙镁磷肥、硅肥、紫云英、猪粪和泥炭等几种改良剂作用下Cu、Cd污染酸性水稻土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添加石灰、钙镁磷肥、硅肥、紫云英和猪粪培养120d期间,土壤pH值呈现先增加至最大值而后缓慢降低的趋势,但均高于对照,而添加泥炭后土壤pH值略有下降.各改良剂的使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水溶态和交换态Cu、Cd含量,且在培养期间呈现先逐渐降低至最小值而后再增加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态和交换态Cu、Cd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添加改良剂后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Cu、Cd含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说明改良剂的应用能够使土壤重金属由有效态向某些潜在有效态或无效态转变,从而达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外源稀土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根际袋法研究了稀土在春小麦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存在形态的差别.结果表明,外源稀土进入土壤后,在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各形态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小麦根系活动明显影响根际土壤中的稀土存在形态,根际土壤中的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明显大于非根际土壤中的含量,而碳酸盐结合态有所下降,有机质结合态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