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态恢复与重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生态恢复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生态的工程与技术,自然控制论在恢复生态工程中的调控作用,恢复生态与重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点等内容,最后指出,只要加强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恢复受到损的生态系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从群落自然演替的理论出发,指出生态系统的退化并不是不可逆的。恢复生态学阐述了在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加以调控,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缩短生态恢复的时间过程的理论。作者指出生态恢复并不一定恢复原状,而是根据自然和社会条件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之达到自维持状态。生物种类及其生长介质的丧失或改变是影响生态恢复的主要障碍,因此,提出选择适合植物种类改造介质和利用物理、化学方法直接改良介质等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根据我国现实的环境、社会、经济情况提出生态恢复工程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并列举了详细数据和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较大面积比例的盐沼湿地已在人为干扰与自然侵蚀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受损、退化并消亡。最近20 a来,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随着许多大规模盐沼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为生态恢复理论提供了实践与验证的场所,在该领域正在逐渐形成基本观点与技术方法体系,这为我国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探讨近年来欧美等国在盐沼湿地生态恢复方面的基本观点包括:受损与退化成因,生态恢复目标,生态恢复主要驱动力等;并总结生态恢复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基底修复技术,水动力修复技术,植物引种技术等;进一步地以Delaware湾、Jamaica湾、Schelde河口为例介绍欧美等国在盐沼湿地恢复工程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提出盐沼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汪劲 《环境保护》2023,(16):18-22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态地位、价值和保护任务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以下简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立法定位。该法将生态保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在衔接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适用的基础上,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脆弱性,确立了生态安全布局、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风险防控基本制度;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实行了系统保护、协同保护、特殊保护等特别制度措施。该法是科学立法方法的具体体现,为今后制(修)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和开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科学立法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县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吴县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吴县市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具体指标及生态产业建设框架。重点探讨了适应吴县经济发展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生产、生态旅游及露采矿区生态恢复建设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论文对当前国外的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作了介绍。城市自然保护包括野生生物生境保护、城市地区湿地及自然景观保护等内容。城市生态重建则主要有生态公园建设、废弃地生态重建、城市扩散廊道体系建设等方面。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具有以生态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注重生态过程的恢复;多目标、多层次规划设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给出了4点对于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立法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在于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和重要,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先天脆弱、自我维持和恢复能力较差,过度放牧、城乡建设、道路施工等人的行为加剧青藏高原的生态破坏,亟需通过立法进行特殊保护。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进行专门立法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法理基础。本文介绍了立法的简要过程、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核心构造进行细致梳理。该法内容包括法律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管理体制、生态安全布局、生态保护修复、生态风险防控、保障和监督措施;同时,对违反该法规定的行为设定了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并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对于未尽事宜,有关地方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8.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2,(1):102-112
通过对南安市废弃矿山的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和实地调查,发现南安市废弃矿山损毁的土地多达945处,多数具有破坏强度大、面积广的特点,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合理安排地方资源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的配置,根据南安市废弃矿山的特点及其造成的主要危害,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优先、自然恢复优先”原则,从自然恢复能力、地质安全、对流域的环境影响、视觉污染多个维度对废弃矿山进行了修复时序评价,为南安市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管理和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结构以及价值成为法学实务界和理论界的研究热点。虽然我国环境生态恢复司法实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判案仍旧反映出评价标准和技术手段的缺失、目标不明确、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差等问题。本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弹性理论的视角下,探索了环境生态恢复的裁量标准、环境生态恢复目标、以及环境生态恢复的实现路径等司法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不断发展使不少城市湿地出现退化,表现为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等问题,使其原有的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文章分析了城市湿地生态恢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对退化的城市湿地进行生态恢复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在生态恢复之前,要设定合理的生态恢复目标;然后制定完善的工程规划,进行截污、管网改造等;重新构建其生物多样性,使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最后,还需合理地较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不是简单的植被恢复,而要强调已经破坏或者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矿山生态修复决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要考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切实维护生命共同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以明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以解决突出生态问题和增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采用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加大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切实维护流域、区域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吕倩 《环境工程》2022,(5):346-347
<正>生态恢复强调尊重生态自然系统的发展规律,是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帮助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生态问题、形成自然的生态演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干预过程,一般包括土壤改良、水质清洁、空气净化、植被恢复、环境再生等内容。工业遗址公园景观的重金属生态修复效果图。重金属污染是工业遗址公园较为集中的问题,诸如锌、铅、汞、砷等重金属的超标遗留,不仅会对公园整体的美观度造成严重削弱,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等现象,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整体环境水平,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具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通过探讨和分析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为做好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工作尚需加强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以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带动开发,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任务与实现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未来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本文基于《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分析归纳了我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从环境保护与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与实现路径,重点从构建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和加强污染治理等4方面介绍环境保护与改善任务与路径,着重分析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开展生态系统评估等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与路径,提出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措施。本文可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和后续行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园林水脉割断、水生生态系统不完善,水体自净能力降低,苏州园林的水环境状况受到很大影响。通过对苏州园林传统水环境保护手法的梳理,提出通过改造河池护坡,修复水生生态系统等师法自然的方法,开发纳米气泡法、生态基法等生态新技术,以及加强园林水循环,重塑优美的园林水景观。  相似文献   

17.
曾晨  程轶皎  吕天宇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118-3135
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了河湖湿地萎缩、景观破碎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必然途径。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网格单元构建“生态系统活力—生态系统组织力—生态系统弹性—生态系统服务力”(VORS)模型,评价2010年和2020年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通过自然断点法和智能化修正等方法,自下而上地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建设用地扩张明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为稳定,但是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生态系统活力和服务力提升明显,生态系统组织力和生态系统弹性呈下降趋势。根据分区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系统保育区、生态系统提升区、生态系统缓冲圈、生态系统改良圈和生态系统重塑圈“两区三圈”的修复区域,并提出生态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18.
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是我国国家公园的主要管理目标之一。本文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生态系统破碎化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缓解,但依然存在自然生境的空间整合不够、主要保护物种的栖息地覆盖不够、内部生境斑块之间连通性不佳、过度的人类活动干扰生态过程等问题。技术支撑不够、地方政府难以突破行政区域约束、央地关系不协调、地方人口布局和经济发展限制等是制约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的主要因素。建议技术层面要强化科研投入,制度层面要赋予国家公园管理局跨区域统筹管理的权限,调动地方积极性,同时采取多元化的土地统筹机制,灵活协调生态修复与社区发展,使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依据生态修复的目标,结合相关水质改善工程案例,围绕水底地形塑造、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水体微生物生态系统构建四个方面,浅析城市景观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要点及难点,以期为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工湿地建设与维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全面考量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的影响,提高人工湿地整体效果,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工湿地水生态污染及治理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的影响,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季节性明显及注重生态修复效果等多个角度与方面,就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中的注意事项展开了研究,阐述了对此的几点浅见,望对人工湿地水生态恢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