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对张家口金矿在炭浆提金工艺中的氯气使用与污染进行治理的实践,探讨了技术管理同人为管理同步进行,达到治理氯气污染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王玉珂 《环境工程》1993,11(5):34-36
在抗生素粉针生产中,胶塞氯化时产生大量的氯气,直接影响操作者的身体健康,污染周围空气。本文介绍将氯气集中起来,通过碱液吸收后无毒排放、此法投资少、技术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叶酸生产中三氯丙酮工段的废气治理沈沛常州牛塘化工厂在叶酸生产中排放出大量的氯气、氯化氢气体,极大地污染了环境。1993年我们为其设计了一套强制循环降膜吸收设备,经过两年多的运行,不但彻底地改善了环境,同时还产生盐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一、氯...  相似文献   

4.
2002年3月29日上午10时40分 ,武汉自来水公司某水厂一正在使用的液氯钢瓶突然发生爆炸 ,巨大的爆炸响声伴随着浓浓的黄绿色烟雾瞬间在钢瓶使用间扩散。此刻氯气吸收装置自动启动 ,操作人员戴上防毒器具切断了母管上其它氯气来源 ,并关闭室内门窗 ,控制氯气扩散 ,经过1个多小时抽风吸收 ,氯气全部吸收。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害和重大污染 ,但教训值得记取。1事故经过及生产现场情况该单位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 ,生产现场钢瓶每8个1组 ,共分两组 ,并且每个钢瓶1个坑 ,相距1m ,钢瓶呈30°斜放在坑内。爆炸一组瓶头的瓶阀朝北 ,基本露出地平面。瓶底…  相似文献   

5.
氯化煤油是目前市场上一种新型增塑剂,由于生产氯化煤油有大量尾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用提高氯气转化率,尾气采用水吸收和碱中和的方法,可以根治尾气污染。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热处理过程盐溶炉所排氯气氢化氢和氯化钡尊盐雾,采用中和吸收原理预以处理,使之达标排放,减少其对环境,人群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废氯气吸收回用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废氯气吸收回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说明了广泛应用的碱液吸收法存在运行费用高及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废铁屑吸收废氯气且生成副产品聚合氯化铁的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北京化学试剂二厂在生产无水三氯化铝过程中,氯气为主要原料,过去因没有采取治理措施,大量含氯废气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了附近农民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工厂与群众之间矛盾激化,造成工厂停止生产这个产品.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氯气是大气污染物质的一种。各种植物对氯气的抗性有很大差异。对植物叶片中氯含量变化的监测,可反映出大气中氯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植物吸氯能力的研究,国内已有报道,但是,有关青岛市绿化植物净化氯气的研究甚少。我们自1983年始,以青岛化工厂、染料厂、农药厂为重点,调查了24种受氯气污染的植物的吸氯能力,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受氯气污染的杨树和柳树危害症状的观察和受害叶片含氯量的监测,总结出杨、柳树叶受氯气污染后的基本症状和抗氯性能.  相似文献   

1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对这类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尚缺少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现在比较广泛采用的治理技术如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和燃烧法等都普遍存在投资运行费用高、容易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而二氧化钛(TiO)2紫外光催化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污染治理技术,具有费用低、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文章在综述TiO2催化原理、催化剂制备和结构表征等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这类催化剂在含氯、芳香烃类、醛酮类、含氮硫恶臭类等有机废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简要探讨了TiO2紫外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生产生活含氨废水提出选用超重力技术吹脱含氨废水,简要介绍了超重力机及折流板填料的原理、结构及特点,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氨气尾气进行了板式塔的吸收处理。该工艺流程较传统吹脱法有了突破性的过程强化,并与环境和谐发展,具备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对轮窑志烟气处理的石灰乳水溶液吸收过程和百渣的固化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该系统的工艺条件和设施。结果表明,采用喷射鼓泡瓜器自理含氟、含烟气,氟化物平均浓度从94.7mg/m^3降至7.2mg/m^3,二氧化硫从625.5mg/m^3降至115.8mg/m^3,平均去除率氟化物为92.4%,二氧化硫为81.5%;吸收排渣可固化于主产品内而又不影响产品质量,消除了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炼油企业储罐逸散废气恶臭污染常用处理技术,如吸附法、碱吸收法、氧化法等,进而介绍了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新型技术——低温油品吸收法,可使储罐废气中硫化物排放减少到1mg/m3以下,烃类物质90%以上达到回收。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稀土、化肥工业中NH4Cl废水难以处理,危害较大的问题,针对广东某厂处理碱性氯化铜蚀刻液废水产生大量NH4Cl的实际废液,提出用电解法处理NH4Cl废液并对最优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发现采用阴离子交换膜将电解槽分隔为两极室可防止Cl2与NH4+接触产生易爆炸的NCl3,保证操作安全,且能有效分离阳极产生的Cl2和阴极产生的H2,便于产物收集。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阳极室电解质种类及浓度、阴极室NH4Cl溶液浓度、电解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实验条件为向阳极室加入20 mL浓度为5 g/L的NaCl溶液,向阴极室加入相同体积浓度为100 g/L的NH4Cl溶液,在0.3 A恒电流下电解3 h。在此条件下,反应器中93%的Cl-转化为Cl2和NaClO。该厂每天处理15 t NH4Cl废液,可为企业创收至少1950元。该双室隔膜电解法在有效去除NH4Cl废水中Cl-的同时能够产生NH2·H2O、Cl2和可用于消毒的NaClO,具有装置简单,去除率高的优势,是速率可控、清洁高效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实践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就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进行了阐述,特别介绍了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对石油、PAH、氯酚、PCDDs等有机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成功实践,阐明了生物修复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含氯脱硫废水溶液添加对煤燃烧时汞析出特性的影响,分别利用沉降炉和管式炉实验装置进行了3种煤在1200℃下的燃烧实验。实验时通过改变模拟脱硫废水溶液的添加量来控制燃煤中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0%、0.02%、0.04%和0.06%。分析煤燃烧后烟气中汞浓度、吸收液、飞灰和煤灰中汞含量的变化情况发现:随着加氯量的增加,烟气中Hg0浓度逐渐降低,Hg2+浓度则逐渐升高,但对Hgt(气态总汞)浓度的提升效果相对较差。当加氯量为0.06%时,煤种B在沉降炉中燃烧后烟气中Hg0浓度下降约2.3 μg/m3,而Hg2+浓度提高约2.6 μg/m3,但Hgt浓度仅提高了0.3 μg/m3。氯的添加也会使飞灰中汞含量增加,煤灰中汞含量降低。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沉降炉和管式炉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添加氯,煤在沉降炉中燃烧后烟气中Hg0比例均小于管式炉实验结果。当煤种B加氯量为0.06%时,在沉降炉和管式炉中燃烧后烟气中Hg0含量占比分别为50.6%和67.8%。此外,还发现3种煤粉在管式炉中加氯燃烧后汞的析出率提高趋势均较沉降炉明显。故含氯脱硫废水溶液的添加可以改变煤燃烧时汞的析出特性,且有利于促进烟气中Hg0的氧化,对燃煤烟气脱汞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烧结烟气O3镁法吸收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对模拟烧结烟气开展O3氧化镁法吸收技术的中试研究。采用中晶中试试验平台研究验证O3氧化镁法吸收技术的脱硫脱硝超低排放路线,研究表明:在烟气量为1000 m3/h,ρ(SO2)为1500 mg/m3,ρ(NO)为280 mg/m3,烟温为130 ℃的条件下,将n(O3)∶n(NO)控制在1.5∶1以上时,NO氧化效率可稳定达到100%,系统整体NOx脱除率可达到90%,出口的ρ(NOx)可维持在20~35 mg/m3。研究结果表明,中试条件下O3氧化镁法吸收技术应用于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满足钢铁行业对硫氧化物和NOx的超低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复合吸收技术净化复杂工业有机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定盛  岑超平  唐志雄  方平  陈志航 《环境科学》2011,32(12):3680-3684
以低浓度、大风量、含无机物、尘粒和油分等成分的复杂工业有机废气为对象,进行复合吸收净化技术的研究,从吸收机制初步探索,对净化设备、工艺流程及工程应用分别进行了探讨.分别以3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为复合吸收剂,考察其处理含甲苯和醋酸丁酯废气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降低复合吸收剂的表面张力,有利于甲苯和醋酸丁酯的去除率.针对复杂工业有机废气,开发高效吸收设备,集合了水膜、旋流板和填料3种吸收净化装置的优点于一体,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防堵塞及多级高效吸收传质的优势.工艺流程以吸收技术为主,整合了加热吹脱、燃烧和厌氧等工艺,最终使废气和吸收尾液达标排放.该技术已在制造、喷涂等多家企业的工程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电子束法是一种能够同时脱硫、脱硝的烟气处理方法,具有脱硫、脱硝率高,副产品能够有效综合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特点,是一种先进的烟气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