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PSR模型作为框架构建指标体系,以"十五"、"十一五"辽河流域水环境特征调查分析数据为基础,评价并分析辽河辽宁省内流域各地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程度与方向,揭示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间接与直接因素,建立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三五”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框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十三五"时期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本文阐述了构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的现实意义,回顾了我国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红线管理的实践经验,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了"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框架,并提出了推进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的建设以生态城区为依托,生态城区的创建离不开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从上海市杨浦区创建知识创新型生态城区的指标体系入手,依托频度统计、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专家咨询等技术方法,提出指标体系的设置程序与构建的具体方法,以指导杨浦区生态城区的建设工作.此方法对生态城区乃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国内先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指标体系,分析了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提出广州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并对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一环。按照生态学原理,潞安矿区生态文化主要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结构文化与功能文化4类。基于潞安矿区文化生态化建设实践,提出了"行为-意识-行为"范式下的生态文明矿区文化体系,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构建法规制度约束下的被动行为框架、培育文化意识形态框架、创建道德约束下的绿色行为框架。这些均可为其它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国内现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特征,提出了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7.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和江苏省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特征,提出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确定以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行为和生态制度为6个一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共52项指标。这对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下的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安迪 《环境保护》2014,(12):51-52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考虑到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兼顾所涉县域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构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以期逐步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效促进县域生态环境管理战略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口的建设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忽视环境影响的港口规划往往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从源头上控制港口环境污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文中简单介绍了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和一般技术方法.对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从港口规划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基于DPSIR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于实际操作中指标体系的筛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于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国内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估的相关研究集中于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运用,暂未建立持续长效的评估机制。本文在分析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优势建设内容、存在问题及发展目标,构建了涵盖蓝色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安全体系、软实力支撑体系四个层次的评估框架;通过分析国家海洋局现有指标体系对单个保护区建设评估的适用程度,融入广西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实现"三大定位"新使命的战略要求,针对北海市建设现状及实际发展需求,提出了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评估指标选取的6点建议并相应完善了指标体系:(1)考核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情况;(2)注重海洋环保产业发展态势;(3)考虑生态问题及相应保护工作成效;(4)体现示范区建设的动态过程;(5)关注对外交流及合作情况;(6)重视利益相关群体的意愿和诉求。  相似文献   

11.
乡镇街道尺度国土“三生”空间功能评价及协调关系研究更面向国土空间优化过程中的人本需求导向和基层精细化治理。研究提出“分维功能评价—协调水平测算—作用方向判别”的整套思路框架。其中,兼顾空间隶属和空间质量双重属性构建“三生”空间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功能间协调水平及各自对整体协调的作用方向,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所构建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路径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特点,能够在乡镇街道尺度有效识别“三生”空间功能分布格局和空间协调关系。(2)在乡镇街道尺度的较高标准约束下,苏州市“三生”空间功能具有较显著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且“三生”空间功能协调整体水平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协调水平主要受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同向作用,生态空间功能的协同作用不足、多呈现反向关系。(3)从城区、乡镇、生态单元等不同空间类型提升“三生”空间综合功能,完善基层国土空间治理的精细化,在更大尺度上实现“三生”空间的整体协调,构建功能复合、风貌相宜、协调共进的国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指标的区域配置与部门配置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问题。如何在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和中央战略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划和经济社会区划的发展实际,特别是根据城镇化格局定型区、发展型城镇化地区和收缩型城镇化地区等三类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的实际,充分顾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意愿,优化配置各类用地指标,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不可或缺的首要的基本任务。基于此,建立一个基于空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SCGE)的多尺度、多区域、多情景国土空间规划模拟分析框架(CTSPM),提出该框架在国土空间安全模拟仿真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以支持多种国家发展情景和土地指标分配方案下国土空间格局模拟分析,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为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土地指标“博弈”提供“辩论”平台,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深度理解国土空间安全的跨区域影响提供分析性框架。  相似文献   

13.
人工补水条件下的缺水河流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人工补水条件下的缺水河流生态修复多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修复中影响评价指标量化结果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提出了包含主、客观因子并反映层次关系的综合权重确定方法,进而建立了一种人工补水条件下的缺水河流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方法,以更好地解决多目标决策中的总目标量化问题.最后,以正在建设的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通过构建典型的生态修复情景方案,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系数,并对构建的情景决策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估,验证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权重综合调整的必要性,说明构建的人工补水条件下的缺水河流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评价方法不仅对人工补水条件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决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且对其它类型生态修复多目标综合决策评价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模型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PSR框架模型的发展,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该区域2003~200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3年的0.134(敏感级)升高至2006年的0.269(临界安全级),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呈好转趋势,土地所受的生态压力整体上有所加大.现有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对现有土地生态问题的治理.现阶段土地的生态压力依然严峻.对2003~200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进行分析显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状况已进入快速改善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化环保技术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石化环保技术评估体系的5个研究内容:选择适合于中国石化的环保技术评估方法;确立评估体系框架;确定指标权重;分析评价结果;对体系可行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社区配电网系统的安全分析和动态风险评估是配电网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可靠性指标无法反映社区配电网系统中物理元器件的状态和短路故障事件等本质安全问题对风险评估的影响。针对现有风险评估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社区配电网系统安全分析与动态风险评估框架。首先,在标准可靠性指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社区配电网系统中物理元器件的故障率和短路故障事件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提出一种新的社区配电网停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区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和本质安全特性,能够全面反映社区配电网系统的动态风险;其次,提出一种基于故障树-贝叶斯网络的社区配电网系统动态风险评估方法;最后,以一个实际社区的配电网系统为案例,验证了该动态风险评估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框架能够充分评估社区配电网系统的停电风险,并可以给出合理的安全措施,以有效降低社区配电网系统的动态风险。  相似文献   

17.
县级规划是中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落实单元。面向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借鉴经典地理设计(Geodesign)框架并拓展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构建Geodesign国土空间规划框架,重点对框架下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流程、关键问题、主要任务及方法与技术支撑进行分析。模型是框架的核心。“评价模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开展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价;“变化模型”以“智能决策”为目标,融合多目标规划与人工智能算法,衔接指标约束与空间管制;“影响模型”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提出公众参与规划的思路与方法。Geodesign国土空间规划框架需要传统方法、技术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与共同支撑。本文拓展了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方法论研究,贡献了生态化、智能化、人本化规划理念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规划能否切实发挥重要功能,与其规划实施评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规划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系统有效地分析和评估环境规划实施效果和问题.通过分析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层次分析法、逻辑框架法等评估方法,并实证分析环境规划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比分析发现,逻辑框架法可有效地分析环境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从总体上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可为环境规划的实施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