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方华  吕锡武  陆继来  朱晓超 《环境科学》2007,28(9):2030-2034
研究了上海市2条不同水源水厂配水管网中可同化有机碳(AOC)、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的变化情况,并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消毒副产物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网中AOC和HAAs含量受余氯和微生物活动双重作用的影响,在距水厂较近、余氯较高的管网中,可能因氯与有机物继续反应出现上升,在余氯较低的管网末梢则因为微生物降解作用使含量下降;THMs含量则只受余氯的影响,随管网延伸持续增长.HAAs与AOC含量间存在较好的线形关系,前体物间具有相似性,THMs与AOC含量间呈正相关性;作为饮用水安全性的2个重要方面,生物稳定性和消毒副产物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游离态蓝藻胞外聚合物(EPS)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不易去除、残留蓝藻EPS极易进入供水管网的特性,研究了蓝藻EPS对供水管网水质变化及生物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管道使用时限分析了不同管道内部产生附膜条件下,蓝藻EPS对供水管网中余氯、浑浊度、生物稳定性、有机组分等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EPS加快了管网余氯衰减速度,导致管网水质浑浊度在12~24h后即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上限,并使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BDOC在72h内增加37.2~39.5%,AOC增加365~393%,总活菌数升高18~20倍.阐明了蓝藻水华爆发时期净水厂出厂水残留蓝藻EPS在管网余氯存在前提下,仍然能够作为微生物营养基质和代谢能量,而促进管道内细菌生长繁殖,增加微生物代谢活性,刺激微生物胞外有机组分分泌释放,导致管网水质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3.
针对游离态蓝藻胞外聚合物(EPS)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不易去除、残留蓝藻EPS极易进入供水管网的特性,研究了蓝藻EPS对供水管网水质变化及生物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管道使用时限分析了不同管道内部产生附膜条件下,蓝藻EPS对供水管网中余氯、浑浊度、生物稳定性、有机组分等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藻EPS加快了管网余氯衰减速度,导致管网水质浑浊度在12~24h后即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上限,并使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BDOC在72h内增加37.2~39.5%,AOC增加365~393%,总活菌数升高18~20倍.阐明了蓝藻水华爆发时期净水厂出厂水残留蓝藻EPS在管网余氯存在前提下,仍然能够作为微生物营养基质和代谢能量,而促进管道内细菌生长繁殖,增加微生物代谢活性,刺激微生物胞外有机组分分泌释放,导致管网水质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的现状,阐述了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定义、判别方法、水源、管材、水质指标、常规水处理工艺等对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并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了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供水管网是影响供水水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拥有复杂供水管网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国内某现代化大都市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该市拥有普通自来水供水系统和饮用净水供水系统,分别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并根据提出的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布置原则确定了水质监测点的位置、数量及监测频率、指标;通过从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为期8个月的水质监测,共采集了560份水样数据,据其对该大都市的供水管网水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供水管网对普通自来水及饮用净水水质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普通饮用水经过管网传输,细菌总数升高甚至超标,特别是在供水管网末梢及两水厂供水交界处;饮用净水的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和浑浊度,其在距离水厂越近的区域水质越好。  相似文献   

6.
某市受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评价与饮用水净化工艺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我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水质目标与Ames试验评价现有水处理工艺与模拟水处理工艺的净化效果。为受污染水源的净水工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现有水厂传统处理(T)工艺出水有溴味、氨氮、矿物油、亚硝酸盐氮、酚类、多环芳烃类等多项水质超标,与原水相比,致突变活性进一步增强;2在传统处理之前,增加生物预处理(BT)工艺或之后增加活性炭吸附处理(TC)工艺,均能有效改善水质,降低致突  相似文献   

7.
对宁波市梅林水厂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和传统的混凝沉淀处理系统各净水工艺出水进行了致突变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除水源水中的致突变物效果明显优越于传统混凝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处理微污染源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水源污染的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给传统净水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出发,概述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水质的原理、水质处理效果、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了国内外应用情况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并对生物预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中水质安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乔铁军  张锡辉 《环境科学》2009,30(11):3311-3315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已经成为主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之一,在国内外得到了应用,但是在运行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水质问题,成为威胁饮用水水质安全的潜在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对生产规模的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60万m3/d)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包括微生物安全性、水生动物过度滋生和化学稳定性等,期间并结合中试(10 m3/h)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微生物安全方面是可靠的,应加强运行管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孳生大量的水生动物,这在我国高温高湿热地区更为显著,而且水生动物生长具有一定规律性,影响水质安全;在原水碱度低的情况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pH值会出现大幅下降现象,严重影响了水质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了上海市某黄浦江水源供水系统中2-甲基异莰醇(M1B)、土味素(GSM)和余氯的迁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浦江源水及其各级净水工艺处理水、管网水和二次供水系统末端水中均含有MIB和GSM,分别在2~18 ng/L和2.68~5.06 ng/L之间;其浓度经水厂各级工艺处理后明显下...  相似文献   

11.
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水污染联合调控方案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森  蒋洪强  常杪  刘洁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6):1866-1874
为解决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消耗与水污染物排放联合调控过程中系统复杂特征难以刻画和系统状态变化难以量化的问题,本文从流域污染物排放的源头即农业、工业、畜禽养殖业及生活(城镇和农村)4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其水资源消耗量和水污染物排放量联合控制的特征和机理过程.通过构建二者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水污染联合控制动态模拟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及设计的4种情景方案的模拟对比,充分说明实施开源、节流、治污、减排的综合措施,才是松花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水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佳策略.同时结果也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联合调控动态模拟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研究对于解决松花江流域的水资源优化管理、水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为制定松花江流域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城镇-常州市武进区地表水和5类排放源(市政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工业污水处理厂出水,分散式工业废水和水产养殖废水)中5种挥发性卤代烃的浓度水平,通过密集采样点设置的全年采样,揭示了地表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污染特征,探讨了排放源对地表水的影响,初步识别了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地表水中目标卤代烃的含量在相似文献   

13.
感潮河流环境需水量预测及敏感性分析--以深圳河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深圳河为研究区域,应用~维非恒定水质模型计算了感潮河流的环境需水量,并针对污染负荷、补水水质、潮汐和污水厂尾水处置等因素对环境需水量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污染负荷和补水本底污染物浓度的增加,环境需水量分别成近似线性和指数函数增加;大、小潮时深圳河的环境需水量差别不大,但涨、落潮的影响却不能忽略;将污水厂尾水输送到流域外排放或将尾水资源化后作为河道补水可以大大减少环境需水量因此,掌握环境需水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感潮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截污、补水、污水厂尾水处置等方案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种工艺对污水再生水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种微量有机污染物为目标物,针对北京市2个再生水厂的不同工艺,系统地考察了污水再生水中目标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并采用重组酵母雌激素活性筛检法(YES法)对再生水中雌激素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超滤(UF)+臭氧(O3)氧化处理工艺可有效地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出水中雌二醇当量浓度(EEQ)低于YES法检出范围.A2/O+膜生物反应器(MBR)+反渗透(RO)处理工艺对微量有机污染物有很高的去除能力,出水中可检测出的目标化合物较少.2种工艺均可降低再生水的环境风险,保障其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污水处理厂达标外排水对受纳水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污水处理厂达标外排水对受纳水体具有明显的生态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水中有机物与叶绿素都随接纳水量而增加,COD除3#比对照低32%外,2、4和5#中COD分别比对照高93%、46%和46%;叶绿素除3群比对照低51.7%外,2、4和5#中叶绿素分别比对照高129.9%、106.5%和81.8%。总氮随接纳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水中总磷与接纳废水量的关系并不显著。根据Redfield比值。判断,对照体系1#中氮磷相对平衡,而接纳水量最少的2#系统N起限制作用,随着接纳水量的进一步增加,磷则成为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同时,外排水对受纳水体溶解性无机盐的积累贡献明显,2#~5#体系在45d内TSS的相对积累率分别达到153.9%、118.3%、243.3%和312.6%。外排水对受纳水体底泥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也十分显著,2#-5撑体系底泥中的有机物比对照体系都显著降低,分解速率平均提高3倍。这说明接纳水中的有机物并没有引起水体中有机物的沉降与积聚,反而促进了底泥中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cluster analysis, non-parametric tests,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a water quality dataset including 13 parameters at 37 sites of the Three Gorges area, China, from 2003–2008 to investigat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identify potential pollution sources. Using cluster analysis, the twelve months of the year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eriods of lowflow (LF), normal-flow (NF), and high-flow (HF); and the 37 monitoring sites were divided into low pollution (LP), moderate pollution (MP), and high pollution (HP). Dissolved oxygen (DO), potassium permanganate index (CODMn), and ammonia-nitrogen (NH4 +-N) were identified as significant variables affect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by non-parametric tests. 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d that the major pollutants in the HP region were organic matters and nutrients during NF, heavy metals during LF, and petroleum during HF. In the MP region, the identified pollutants primarily included organic matter and heavy metals year-around, while in the LP region, organic pollution was significant during both NF and HF, and nutrient and heavy metal levels were high during both LF and HF. The main sources of pollution came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runoff; however, they contributed differently to each region in regards to pollution levels. For the HP region, inputs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ere significant; but for MP and LP regions, water pollution was more likely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agriculture, domestic wastewater, and chemical industry. These results provid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developing bette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he Three Gorges area.  相似文献   

17.
象山港海域水质状况评价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根据1994-1998年5a对象山港平、丰二期水质监督测资料,以DIN、DIP、COD和DO作为化学指标参数,分析了该港湾有机质污染和营养类型。并从各个监测时段,监测频次、监测站位、监测层次分析了水质变化趋势,同时对陆源排污和水生浮游植物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外港河是秦淮河重要支流,长期以来遭受严重污染。2006年4月份起对外港河进行了综合生态治理。在前期清淤和截污的基础上,7月份开始引种凤眼莲。在上游排污口附近和外港河河口段分别设置的4个生态区以及河面上布设的水面载体内全面放养以凤眼莲为主的浮水植物。经过5个多月的初步治理,外港河水体透明度从40cm以下提高到120cm左右,COD下降了70.4%,TSS、TN和NH3-N分别下降了39.6%、49.7%和21.8%。结果证明,凤眼莲在净化严重污染的河道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引种凤眼莲治理城市重污染河道是切实可行的;此外,用PVC管设计制作的水面载体来放养浮水植物可以点缀水面环境,美化城市河道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