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气功能区划分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文颖  候盾 《上海环境科学》1998,17(3):11-14,20
文章分析了大气环境功能区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功能分区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功能分区中正确考虑风的向影响的原则,剖析了模糊数学理论进行了功能分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综合考虑社会功能,气候地理特征及环境现状的定量划分功能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阐述了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并将之应用于一案例中。  相似文献   

2.
大气功能区划分的多因子评分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大气环境功能分区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功能分区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大气环境功能分区中正确考虑风向影响的原则。提出了综合考虑社会功能、气候地理特征及环境现状的定量划分功能区的多因子评分法,阐述了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3.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宜鹤  张慧 《环境科技》1997,10(2):7-11
建立了倍斜率隶属函数聚类法和质量指数法两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新方法,通过实例应用,说明这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较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聚类法更为合理,实用,且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参量和依据,是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前提和基础.从资源环境约束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维度,应用GIS空间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探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以期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规划思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3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天然、天然-人为复合及社会三大特性。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所有32个指标值进行了获取工作,获取了其中大部分指标值。针对黄河流域的实际资料,利用灰色关联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定性分析所得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19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探讨了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建立了以黄河流域资料为基准及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两个评价标准,认为在进行实际评价时,应利用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评价标准。利用主成分赋权法进行了19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工作。最后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了评价,总的结论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上可再生能力较弱,不同行政分区与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在弱-中等之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长沙市为例,从宏观的角度,根据旅游开发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建立了长沙市旅游开发生态敏感度和旅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评价模型,在ArcGIS软件平台下构建了评价因子数据库并进行定量评价,最终从空间上对其旅游资源的生态功能分区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为长沙市旅游环境保护、开发建设和分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为类似区域旅游用地的生态功能分区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铁岭市清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包括4大类16个因子的水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2000-2007年研究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权综合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研究区水生态系统功能进行评价并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信息功能生产功能调节功能生境功能,主要驱动因子为: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藻类多样性指数、GDP、粮食总产量、水产品产量、绿化覆盖率和旅游收入,评价结果为功能分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科学合理的分区是国家公园维护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实现多目标综合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各类资源的高效管护。“管控—功能”二级分区模式作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实践的新模式,旨在实现由国土空间统一管控至园区资源分类管护的层级传导,弥补现有两区制规划粗放、难以精细化管理的不足。目前,中国国家公园二级分区实践中存在两类分区空间关系复杂多样的问题,梳理两者的内涵和管控要求,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差异性和弹性三大特征。基于二级分区模式的“三性”特征,以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为例,构建生态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游憩适宜性和社区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提出“管控—功能”二级分区区划的技术流程。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将神农架国家公园划定两类管控分区和四类功能分区,并进一步详述人地矛盾集中区域的分区划定和规划策略,以期协调生态保护和社区、游憩利用的关系,为国家公园二级分区的划定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适宜度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雅秋  郑宝源 《福建环境》1998,15(3):7-8,13
试用模糊数学法,对生态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漳州市金峰工业区居住用地适宜度分析为例,对用评价因子得分值等权相加利用模糊数学进行居住用地适宜度综合评价两种方法作了比较,表明用模糊数学对生态适宜度的综合评价能更生动更准确地刻划了各用地块的适宜程度。  相似文献   

10.
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的直接上位指导性规划,基于小流域尺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县域生态修复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上游为例,首先,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确定了89个小流域单元,进而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供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5个生态功能分区;然后,以生态功能分区内生态群落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生态群落的生态功能统计比较,划分12个生态修复分区;最后,将小流域合并得到沟域生态系统单元,进而划分了25个生态修复工程分区统筹后期工程项目实施,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本文提出新的生态修复分区思路,以期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1.
模糊数学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指数方法在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中存在评价因素单一,不能反映多种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综合影响等缺点,结合模糊数学的原理与方法,提出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介绍了模糊数学中的贴近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评价模型、评价标准和评价步骤.以普兰店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为例阐明了两种模糊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应用,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模糊数学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额尔齐斯河2010年监测数据进行水质评价。用模糊综合评级法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判断水质级别;用主成分分析法判断主要污染物类型,确定各污染物的主要贡献率。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在水质评价中水质级别判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水质主要污染物判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宽域灰色聚类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先构造白化函数,引入修正系数,确定污染物权重,再计算聚类系数实现土壤样本的环境质量等级评判与排序。将此方法应用于太原市5个区县,8项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并与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相比较,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宽域灰色聚类法对于5个区县的污染级别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而综合指数法对前四个评价点级别均比上述两种方法低一个级别,三种方法的质量排序大致相同,只有模糊综合评价中认为小店区优于万柏林区。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一指标评价海水入侵程度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模糊综合评判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单一指标评价带来的问题,但精准的评价结果需要采集大量的调查数据,其调查与检测成本较高。提出一种单因子界定联合模糊综合评判的海水入侵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研究区地下水动力场,并以250mg/L氯离子浓度为界初步界定出海水入侵峰值线的位置;然后根据初步界定的海水入侵峰值界线,结合地下水流网及地形地貌分区设计数条地下水详查断面;最后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详查断面上的采样点进行综合评价,可得出海水入侵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该方法在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河地下水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为经济、高效地实施海水入侵防治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宽域灰色聚类法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宽域灰色聚类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先构造白化函数,引入修正系数,确定污染物权重,再计算聚类系数实现土壤样本的环境质量等级评判与排序。将此方法应用于太原市5个区县,8项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并与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相比较,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宽域灰色聚类法对于5个区县的污染级别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而综合指数法对前四个评价点级别均比上述两种方法低一个级别,三种方法的质量排序大致相同,只有模糊综合评价中认为小店区优于万柏林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两种评价溢油污染程度的方法,分析了溢油清除技术中机械法、燃烧法及分散法的适用条件,并介绍了两种溢油响应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若干问题探讨——以云南德宏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新生的一种分区,也是该轮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核心内容。在剖析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基本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在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的规定,结合德宏州实际,制定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体系,共计将德宏州划分为8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即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林业发展区;同时,探索和确定了德宏州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法步骤,并应用GIS技术编制了德宏州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图。德宏州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结果符合德宏州实际,对指导全州未来土地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脆弱生态环境指标库的建立及其定量评价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西部曾是一个水草丰富的地方.近30 a来,由于人口剧增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导致该地区干旱缺水、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制约了环境的持续发展.笔者兼顾多方面因素,建立了脆弱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确定了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的工作流程,包括数据库的建立、脆弱生态环境评价单元的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的确定,最后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输入、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度定量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   

19.
几种模糊聚类法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等斜率和倍斜率两种方式构成造隶属函数,以无加权、超标加权、灰色加权、模糊加权等4种方式计算权重,通过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为例进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具体应用,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倍斜率聚类法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维持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功能分区的环套模式反映了生物保护的一种分级措施,而最小费用距离反映了物种的被保护程度和景观对物种的干扰程度等阻力特性,因此,功能分区阈值是联系这种阻力变化和分级保护措施的一个纽带。以老县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例,提出了利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进行功能分区的方法。阻力层的确定、阻力值的赋予、功能分区阈值的确定等问题构成了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进行功能分区的基本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进行功能分区进一步丰富了功能分区的研究方法;最小费用距离应用于功能分区的关键点在于功能分区阈值的确定;利用标准方差分类方法可以设计不同安全水平的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