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贵州碘缺乏病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中岩石、土壤和水对碘缺乏病分布的影响因素,对贵州碘缺乏病的重病区、轻病区和非病区进行了一定量的岩石、土壤、水及粮食作物(大米和玉米)样品采集,测试碘背景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环境中岩、土及水碘背景与贵州碘缺乏病分布有一定的关系。重病区主要属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低的分布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非病区主要属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相对较高的分布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煤系;轻病区分布的岩石、土壤和水碘背景含量则介于重病区和非病区之间,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变质岩和碎屑岩。   相似文献   

2.
氟和钼是广泛存在于表生环境中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会诱发地方性疾病。西南燃煤型地方病区部分煤炭和土壤中存在氟、钼富集的情况。本文系统介绍了氟和钼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和健康危害效应,综述了氟和钼在西南地区高氟高钼地质背景的燃煤型地方病区煤炭和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分析了燃煤型地方病区煤炭开采、堆放和燃烧过程中氟和钼的迁移释放规律。研究认识对于高氟高钼地区氟、钼暴露及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密市高氟地下水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密市曾经是全国氟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浅层高氟地下水是病区居民致病的主要原因。在系统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当地高氟地下水的成因,认为岩石、土壤是当地高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探讨了地下水中氟富集的因素与过程,提出了地氟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粤东某地地氟病高发的原因是饮用高氟水,但水中氟的来源不明。在对研究区开展地质环境背景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测定研究区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大宗粮食作物(水稻)中氟的含量,综合分析了氟的来源及其迁移转化途径。结果表明:粤东某地氟病区的氟主要来源于高氟地质体——岩石和高氟深层地下水,农作物通过对土壤、水中氟的吸收、富集,最后通过饮食实现了高氟地质体中的氟向人体的迁移转化。该研究结果可为地氟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庆巫山建坪燃煤型氟中毒地区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高Cd地球化学异常,土壤Cd含量范围为1.85~22.7 mg/kg,平均值为7.5 mg/kg,为富Cd的黑色泥页岩、碳质粉砂岩和煤层的风化作用所致。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分析表明,Cd的生物有效性含量很高,约占总量的36%,而残渣态含量较低,有利于Cd被农作物吸收富集而危害食物链安全。在三峡库区燃煤型氟中毒地区进行地方病防治时,不能忽视Cd可能诱发的环境健康问题,以保障食物链安全和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6.
我国降水、降尘中硒、碘、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我国东甫沿海至西北地区降水、降尘中硒、碘、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降水硒、碘、氟含量范围分别为0.03—0.59ppb、0.3—3.8ppb和0.03—0.6ppm,一般为0.1—0.2ppb、1—2ppb和0.05—0.1ppm,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海洋、风沙及土壤微生物亦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集尘桶采集的降尘硒、碘、氟含量均远高于当地表层土壤,主要受当地大气污染状况、降尘量、降水量及降水中该元素含量的影响。硒、碘、氟三元素的挥发性与水迁移性的相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四大地方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徐州地氟病区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徐州地区地氟病区环境及食物链中氟含量与分布的研究,探讨了地氟病的成因,建立了徐州地区地氟病区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指出降氟改水或更换饮用水源是地氟病防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陕西紫阳县氟中毒症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雒昆利 《陕西环境》1996,3(2):25-28
对陕西紫阳地区的基岩、石煤、水、土壤和部分作物中氟含量以及与氟中毒症发病率有明显的规律性。氟中毒症的分布及发病率与各地的燃煤量和燃煤的含氟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了浙江北部地区地下水类型、特征、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水位变化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深井样品测试数据的研究,查明了区域地下水高氟和高砷的分布特点.高氟区主要出现于妙西花岗岩裂隙水和白雀岩溶水分布区,高砷区主要位于南浔第Ⅱ承压含水层局部区域.研究认为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与区域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总氟和总砷含量没有直接联系,深井地下水中的高氟和高砷主要与深部断裂构造有关.研究地区的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目前仍然为很多居民所饮用,作者认为长期饮用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容易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建议在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停止生活用水开采,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实行改水方案.  相似文献   

10.
江西德安吴山地区地方性氟中毒区域存在高氟的地球化学异常。富氟的岩(矿)石为其原生源,受表生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水和生物体中形成了富氟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系统。研究发现,该地区氟进入人体主要通过5个途径,其中食物是进入人体最主要途径,食物中的氟元素超标情况严重,其次是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并根据这些规律提出德安地方性氟中毒病几点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Chemical endemic diseases and their impact on population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deals with some endemic diseases related to selenium, iodine and fluoride in eco-environment. Keshan disease and Kaschin-Beck disease are associated with low selenium, they mainly occur in a belt zone across China ranging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Selenium contents in food grains and human hair from the disease affected areas are usually below 0.020ppm and 0.20ppm respectively. The endemic goitre caused by iodine deficiency distributes extensively in China, mainly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districts, swamp and peat areas, some sand soil and limestone areas. Also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endemic goitre which caused by iodine excess in interior and coast areas. Endemic cretinism usually occurs in the endemic goitre seriously affected areas. Endemic fluorosis is also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but mainly occurs in dry or semi-dry areas of north China. The fluoride sources for causing endemic fluorisis are drinking water and food grains polluted by coal smoke in the backing process of maize  相似文献   

12.
为摸清土壤氟异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贵州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250 000)项目成果,对贵阳中心区土壤氟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用全氟指数法对土壤环境质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①贵阳中心区土壤氟含量较高,表层、深层土壤氟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 143、1 438 mg/kg,且空间分布变化较大;氟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②不同类型土壤中氟含量变化较大,其中紫色土中含量(1 306 mg/kg)最高,水稻土次之,石灰土、粗骨土、黄壤等差别较小,其含量范围在1 099~1 167 mg/kg之间. ③土壤氟含量与其母岩呈显著正相关性,且土壤中氟含量较母岩更高,表明风化成土过程中存在一定富集,土壤氟与成土母岩之间具有一定继承性. ④土壤氟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存在局部氟污染(异常),污染区、警戒区、安全区和清洁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3.6%、62.2%、19.2%和5.0%. ⑤生态环境效应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局部土壤受氟污染区的油菜和稻谷样品中氟含量范围分别为1.86~2.68和10.40~13.50 mg/kg,同时地下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氟污染.因此,贵阳中心区土壤氟含量较高,局部土壤已受到氟污染,可能会对农产品质量、饮水安全及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建议政府部门及科研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土壤焙烧过程中碘的释放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温度和焙烧时间对黄壤和红壤碘排放的影响。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土壤中碘的逸出率呈上升趋势,900℃时焙烧90min后碘的排放基本达到平衡。土壤中的碘主要以吸附形式存在,各种吸附剂对碘的吸附强度不同,从105℃开始即有部分碘被释放出来,随着温度的升高,更多的碘被解吸、释放。焙烧90分钟,1100℃时碘的逸出基本达到平衡,红壤和黄壤碘的逸出率分别为99.85%和98.52%。500℃和900℃左右是土壤碘释放的两个高峰,分别对应着高岭石和蒙脱石的脱羟基作用,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I-取代粘土矿物晶格中的OH-而进入了晶格内部。粘土砖生产过程中碘的排放系数约为97.56%,通过计算得出我国粘土砖生产每年向空气中排放4100t碘,其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藏的环境氟水平与砖茶型氟中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进  赵燕  刘箭卫 《环境科学》2002,23(6):97-100
为探讨西藏儿童与砖茶型氟中毒的关系,以拉萨为中点,藏北那曲为北部点,定日县为南部点,对这3个地区的土壤、燃料、水源和主要食物进行了氟含量测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提出的<化学污染物的膳食摄入量研究指南>,进行了食物结构、饮茶习惯、儿童食物摄入量以及儿童每日总摄氟量的调查按美国国家牙科研究所Horowitz提出的标准进行了儿童氟斑牙检查.结果表明,3个调查点均属传统的低氟区,而儿童每日摄氟量高,那曲8.03mg,拉萨6.93mg,定日7.68mg.其原因来自含砖茶的食品酥油茶和糌粑(青稞粉拌砖茶水的食物).这2种食物占日总摄氟量的99.74%(那曲),98.70%(拉萨),99.60%(定日),砖茶氟摄入导致西藏儿童砖茶型氟中毒的流行.氟斑牙患病率分别达到82.66%(那曲),52.89%(拉萨),75.93%(定日),氟斑牙指数表明,那曲、定日属氟中毒重度流行区,拉萨属中度流行区.砖茶型氟中毒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氟病新类型,与饮水型、燃煤污染型比较,它具有覆盖面大、隐蔽性强、难以防治的特点,降低砖茶氟含量可能是防治砖茶型氟中毒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逐级提取试验研究岩石中氟的化学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对岩石中氟元素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岩石中氟的化学活动性具有很大的差异,碳酸盐岩中氟均具有很强的化学活动性,其中氟的可淋失比例一般高于75%;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氟的化学活动性与岩石变质程度有关,变质程度较高的黑色碳质板岩中氟的可淋失比例一般小于黑色页岩、黑色硅质岩中氟的可淋失比例.磷块岩中氟的可淋失比例较高,而千枚岩中氟的可淋失比例一般较低;辉绿岩中氟的可淋失比例与原岩中氟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时代的石煤中氟的化学活动性具有较大差异.下志留统石煤中氟的可淋失比例(平均为47.39%)一般高于下寒武统石煤中氟的可淋失比例(平均为29.43%).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矿业生产诱发喀斯特石漠化的机理与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对贵州省矿产开发导致的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机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贵州大宗开采的煤、磷、铝土、金、铅锌、重晶石等矿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分布区,赋矿层位均在碳酸盐岩所夹的碎屑岩中或碳酸盐岩中。矿产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排放的废气、废水使植被死亡或抑制其生长,导致了严重的石漠化,是人类强烈经济活动的直接结果。并对此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选择贵州省新蒲、平坝和罗吏地区的3个碳酸盐岩原地就位风化成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土壤中氟形态、矿物组成、主量地球化学元素和理化性质等的测定实验,讨论了土壤剖面中氟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罗吏、平坝和新蒲3个剖面残渣态氟含量分别介于896~1 667 mg/kg、897~2 827 mg/kg和1 386~2 852 mg/kg之间,均占各剖面总氟含量的98%以上,3个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剖面中氟主要为残渣结合态;除罗吏剖面外,其它几个剖面吸附性强的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结晶态铁铝氧化物与氟含量皆无显著中度以上正相关,有机碳甚至在三个剖面中和氟显著负相关,表明吸附作用对氟富集的贡献有限;次生粘土矿物是氟的主要载体,且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于粘土矿物的晶格中,但氟含量与粘粒含量相关性并不显著;采用SPSS软件对氟与各种理化性质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表明镁对氟富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煤中氟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全国主要产煤的26个省、市和自治区根据各煤田的地质储量、成煤时期和煤变质程度,兼顾各矿区的煤炭产量,采集305个煤样,用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了全部样品的氟含量.煤中的氟主要以无机形态赋存,氟含量和变质程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成煤时代等单一因素对氟含量的影响可能为其它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掩盖,对此有必要进行更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了各省、市和自治区的煤氟含量的分布,有必要重新审视、甄别燃煤型氟中毒区氟的来源.全国煤的氟含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90%的样品含氟范围为47~347mg/kg,宜用几何平均值136mg/kg作为全国平均煤氟含量.与世界煤相比,中国煤氟含量并无异常.  相似文献   

19.
大气气溶胶中碘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思琦  谢周清  李冰 《环境科学》2010,31(5):1121-1129
大气中的碘直接影响对流层中多种光化学反应并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而碘的大气化学机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气溶胶中的碘是其大气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通过其赋存形态可以推测和了解碘的大气化学过程.大气碘化学理论一直认为IO3-是大气碘沉降中最主要的碘形态,但近年来的各地实测数据发现大气气溶胶中的碘形态大多以可溶性有机碘或I-为主.这种分歧说明目前的大气碘化学理论尚有待完善.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碘的大气化学以及气溶胶颗粒物中碘形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