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P比与磷回收对生物营养物去除系统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郝晓地  戴吉  胡沅胜  曹亚莉 《环境科学》2008,29(11):3098-3103
以生物营养物去除系统——BCFS工艺为基础,考察了不同C/P(COD/P)和厌氧上清液侧流比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源充足时,TP去除率稳定在87%左右,能够保证较低的出水TP(≤0.8 mg·L-1).当进水COD/P降低到24以下时,TP去除率迅速降至62%,出水TP升至5 mg·L-1以上.在此进水水质下,以厌氧池上清液侧流方式辅以化学磷回收;当侧流比增加至30%时,出水TP浓度降低至1 mg·L-1以下;相应的磷回收量为进水TP负荷的54%.因此,化学磷回收具有辅助生物除磷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
强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序批式运行方式强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研究.在试验过程中逐渐降低进水COD TN值,提高总氮负荷,比较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和传统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性能与膜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 TN降至3 8~8 3,总氮负荷提高至0 22kg·m-3·d-1时,传统膜生物反应器无法脱氮,而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改变周期、提高交换比等方式,TN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保持在67 6%和93 1%.序批式的运行方式还可以减轻膜污染.  相似文献   

3.
通过间歇曝气、连续进水的运行方式使生物膜系统交替处于厌氧/好氧状态,据此研究了不同进水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质量浓度、运行周期以及反冲洗条件下生物滤池的生物除磷性能.实验中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滤池水力停留时间为1.3 h,进水流速为5 L.h-1,气水比为8∶1,进水平均COD负荷、氨氮负荷和磷酸盐负荷分别为4.7、0.41和0.095 g.(L.d)-1.结果表明,在一个运行周期内生物滤池能有效实现释磷和吸磷;当进水VFAs质量浓度(以COD计)为100 mg.L-1、运行周期为6 h时,生物滤池除磷性能最佳,曝气阶段滤池出水磷去除负荷可达0.059 g.(L.d)-1,同时COD和氨氮的去除负荷分别为3.8 g.(L.d)-1和0.28 g.(L.d)-1,出水平均磷、COD和氨氮质量浓度为1.8、43.6、8.7mg.L-1,滤池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氮流失;中止反冲洗使生物滤池除磷性能迅速下降,2 d后滤池除磷效率低于40%,随即恢复反冲洗使滤池除磷效果出现短暂增强,再经2 d反冲洗后除磷效率又回到原有水平.可见,在间歇曝气、连续进水的运行方式下生物滤池成功实现了生物除磷并具有较好的磷负荷去除效果,充足而稳定的进水VFAs质量浓度、适当的运行周期以及较高频率的反冲洗有利于滤池的生物除磷性能.  相似文献   

4.
不同磷浓度下生物除磷颗粒系统的COD需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冬  曹美忠  郭跃洲  梅宁  李帅  张杰 《环境科学》2018,39(7):3247-3253
本试验采用SBR反应器,接种成熟的生物除磷颗粒,通过分阶段改变进水中总磷(TP)和COD浓度,研究了不同磷浓度条件下COD负荷对生物除磷颗粒系统的影响,得出不同磷浓度下生物除磷颗粒系统具有良好性能所需最低COD浓度.结果表明,进水TP浓度为10 mg·L-1时,生物除磷颗粒系统维持良好性能所需最低COD浓度为175 mg·L-1,出水TP浓度在0.5mg·L-1以下,颗粒粒径和SVI分别为1 020μm和36 m L·g-1,PN和PS含量(以MLSS计)分别为78 mg·g~(-1)和39 mg·g~(-1),PN/PS较低,颗粒具有较好的结构和性能.进水TP浓度为6 mg·L-1时,生物除磷颗粒系统良好除磷性能所需最低COD浓度为150 mg·L-1,出水TP浓度在0.3 mg·L-1以下,颗粒粒径和SVI分别为960μm和35 m L·g-1,PN和PS含量分别为75 mg·g~(-1)和35 mg·g~(-1),PN/PS较低,颗粒具有较好的结构和性能.整个运行过程中,COD去除率在83%以上,出水COD浓度在25mg·L-1以下.在不同磷浓度条件下,随着进水COD浓度降低,微生物分泌PN和PS含量均减少,PN/PS增大,颗粒粒径减小,SVI增加,颗粒的结构和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5.
以富集聚磷菌的活性污泥为基础,研究了不同进水氨氮浓度对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的除磷效果、微生物胞内聚合物(PHA)代谢过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BR反应器运行6 d后,进水氨氮浓度为1、5、10、15和20 mg·L-1的系统除磷效率最终分别稳定在0、4%、80%、98%和65%左右.试验前后各系统...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侧流化学磷回收后生物污泥返送对主流系统的影响,连续85d对A2/O系统厌氧池混合液中的磷进行侧流化学回收,并将侧流生物污泥回流到缺氧池,考察了系统整体的磷、氮、有机物的去除,及生物除磷途径与污泥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刚开始系统除磷效果有所提高,出水PO43-浓度为(0.07±0.04) mg/L;20d后污泥沉降性能开始变差,除磷性能恶化,但对氮和有机物去除一直无显著影响;厌氧释磷速率和好氧吸磷速率下降,但缺氧吸磷速率却增加,缺氧反硝化聚磷和好氧聚磷的除磷比例由43.20%上升为53.38%,反硝化聚磷除磷得到了加强;污泥微生物胞内PHA和糖原的代谢模式无变化,但厌氧段合成的PHA量逐步下降;侧流磷最大回收量占进水磷量的24.75%,能够实现可观的磷回收效果;系统发生崩溃后,停止侧流化学磷回收,系统各功能就会逐渐得到恢复,可实现系统连续运行.  相似文献   

7.
根据侧流除磷工艺在城市污水厂中的应用实践,探索了生物除磷与化学除磷相结合的侧流除磷工艺的应用规律,总结了在工程应用中为工艺稳定运行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乙酸钠为碳源时进水COD和总磷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阮文权  邹华  陈坚 《环境科学》2002,23(3):49-52
研究了乙酸钠为碳源时,乙酸盐和总磷浓度对循序间歇式生物除磷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以及含高浓度乙酸盐废水不能有效除磷的原因结果表明:COD<600mg·L-1时,随着COD/TP值的增大,总磷去除率提高,COD/TP<50时,磷的去除率提高显著,但当COD/TP>50时,磷的去除变化不大;进水乙酸盐浓度过高(COD>600mg·L-1)使除磷效率逐渐下降,COD>1000 mg·L-1会使生物除磷系统完全崩溃;研究发现除磷效率的下降是由于过多的乙酸盐从厌氧段进入了好氧段,引起丝状菌的增殖、污泥膨胀,导致聚磷菌被洗出.  相似文献   

9.
以投加GMTR菌株后获得稳定除磷效果的EBPR装置为研究对象,研究进水中乙酸盐比例、进水pH值及污泥停留时间对其除磷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厌氧前45min,当乙酸质量分数8.0时,系统失去强化生物除磷能力,磷去除率仅为39.7%,出水COD浓度明显提高。当污泥泥龄为4d时,出水磷浓度较低,装置的运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化学强化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PFS(聚合硫酸铁)和PAS(聚合硫酸铝)为混凝剂,分别在化学反应器和SBR(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内,研究模拟城市污水的化学除磷和生物-化学强化除磷的效果. 结果表明:在化学反应器内,投加PFS和PAS均可提高TP的去除率,当投加量分别为0.20和1.00 mL/L时,出水ρ(TP)均在0.50 mg/L以下,TP去除率均超过90.0%. 在生物反应器内,投加PFS和PAS均可强化生物除磷效果,与化学除磷相比,PFS投加量需增至0.25 mL/L,TP去除率才可达到90.0%,单独投加PFS的除磷效果好于PFS强化生物除磷效果;而PAS投加量降至0.50 mL/L,出水ρ(TP)即低于0.50 mg/L,TP去除率可达到90.0%以上,PAS强化生物除磷效果好于单独投加PAS的除磷效果. 在生物反应器内投加PAS,TN去除率可提高12.5%;而投加PFS后TN去除率则下降3.3%. 在生物反应器内投加PFS和PAS,能将CODCr去除率从82.6%提至90.0%以上. 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特征发现,投加混凝剂的反应器内生物群落数量有所减少,但同时产生一些新生物种群,强化了功能种群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SBR在不同pH值条件下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中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4 h,沉淀静置时间为4h,进水COD浓度为250~300 mg.L-1,进水NH4+-N浓度30~40 mg.L-1时,R2(pH为8.0±0.2)出水氨氮浓度降到0~1 mg.L-1同时有大量的硝态氮生成,出水中硝态氮(NO3--N+NO2--N)的浓度基本在8~10 mg.L-1之间,TIN(TIN=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在70%左右.R1(pH为7.0±0.2)出水氨氮浓度降到0~5 mg.L-1,而硝态氮浓度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且含量极低(1~2 mg.L-1),污泥中总氮含量较高且4 h好氧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典型周期好氧开始时污泥中总氮含量为214 mg.g-1,好氧1 h时含量为210 mg.g-1,好氧结束时含量为215 mg.g-1,水相中TIN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说明在本研究特殊的工艺条件下,SBR能实现较高的生物脱氮效果,但氮的去除并不是通过传统的硝化反硝化途径实现,而是通过排除微生物超量吸收的富氮污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ALR-BAC组合工艺处理溴氨酸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王竞  吕红  周集体  金若菲 《环境科学》2009,30(10):2930-2935
采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airlift loop reactor,ALR)-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组合工艺处理溴氨酸(bromoamine acid,BAA)废水.结果表明,以SBR方式运行的ALR,在保持进水溴氨酸浓度650 mg.L-1时,反应器稳定运行1个月,溴氨酸色度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50%左右,悬浮态菌沉降性能好;当进水溴氨酸浓度>200 mg.L-1时,其脱色产物继续曝气时极易发生自氧化而形成难以生物降解的黄色中间产物.后续的BAC处理体系可有效抑制溴氨酸脱色产物的自氧化,并使其不断被生物降解;当BAC体系中无外加硫酸盐时,Br-和SO42-的浓度随着进水COD的降低而不同程度地增加,最终Br-和SO42-的释放率分别达到72.2%和66.9%,COD去除率为85.7%.  相似文献   

13.
一株苯并[a]芘高效降解真菌的筛选与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长期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够降解苯并[a]芘(B[a]P)的真菌,经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命名为BF-1),并对其以B[a]P为唯一碳源进行反复驯化,考察了B[a]P浓度、不同重金属和培养基对其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BF-1在B[a]P浓度为5mg.L-1,32℃振荡培养约6d的条件下,降解速度最快,B[a]P的降解率达68.28%.BF-1在B[a]P浓度分别为10与25mg.L-1,32℃振荡培养6d的条件下,B[a]P的降解率分别为73.29%与87.36%.Cu2+(50mg.L-1)基本不影响BF-1对B[a]P的降解率;Cd2+(100mg.L-1)、Pb2+(300mg.L-1)对BF-1降解B[a]P有一定影响,但仍表现出较高的耐受能力;而Zn2+(200mg.L-1)对BF-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选用含5mg.L-1B[a]P的土豆葡萄糖液体培养基,6d后B[a]P的降解率为71.31%.对比前述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对B[a]P降解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BF-1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盐度变化对SBBR和SBR中含氨氮废水的处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含氨氮高盐废水,研究了逐步提高盐度(以Cl-离子浓度计)对内循坏SBBR和SBR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当盐度降为0后的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在内循坏SBBR和SBR中,随着盐度的逐步提高,亚硝化过程都会受到影响,当盐度<1.0×104mg.L-1时,SBBR中的氨氮降解速率小于SBR,从1.5×104mg.L-1开始SBBR中的氨氮降解速率大于SBR,当盐度提高为4.0×104mg.L-1时,两者的亚硝化过程都受到极大抑制;SBBR在盐度为1.5×104mg.L-1时即持续有NO2--N累积,而在SBR中,当盐度提高为2.5×104mg.L-1时,反应周期末才开始持续有大量的NO2--N累积;在SBBR中,当盐度低于1.5×104mg.L-1时,TN去除率达到60%左右,当盐度>3.0×104mg.L-1时,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受到较大抑制.  相似文献   

15.
改性粉煤灰在处理锑矿选矿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针对锑矿选矿废水中锑和丁基黄原酸钠严重超标的问题,用酸改性粉煤灰对其进行吸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当改性粉煤灰处理选矿废水的最佳质量体积比(g.mL-1)为1:100,pH值为3,静置时间为4h时,可以将选矿废水中的锑浓度从28.611mg.L-1降到0.05mg.L-1以下,去除率达99.8%以上;废水中的丁基黄原酸钠浓度可从0.373mg.L-1降到0.02mg.L-1以下,去除率达95.0%以上.处理废水后的改性粉煤灰用硫酸-硝酸浸提,浸出液中重金属离子浓度均低于国家浸出毒性标准,表明改性粉煤灰是一种很好的锑矿选矿废水处理剂.  相似文献   

16.
外循环三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渗滤液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外循环三相流化床-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主要探讨通过该组合工艺后,出水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进水COD 4 000 mg.L-1、NH4+-N 300 mg.L-1通过外循环流化床后,COD、NH4+-N分别稳定在1 500 mg.L-1和150 mg.L-1左右;Cd、Zn、Pb含量也均稍有下降,通过人工湿地后,COD、NH4+-N则分别下降到200 mg.L-1和10 mg.L-1左右.Cd、Zn、Pb的含量在分别从进水的0.12 mg.L-1、3.0 mg.L-1和1.4 mg.L-1下降到0.01 mg.L-1、0.5 mg.L-1和0.1 mg.L-1左右.通过不同植被的湿地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无论何种植被的湿地,对该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俞红燕  姚磊  叶正芳 《环境科学》2009,30(9):2661-2666
以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葡萄糖为共代谢基质,通过控制有机负荷、污泥沉降时间,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reactor,SBR)内培养得到具有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降解性能的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DMP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驯化75 d后,DMP与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2.3%与90.6%.好氧颗粒污泥降解DMP的中间产物为邻苯二甲酸单酯(monomethyl phthalate,MMP)和邻苯二甲酸(phthalic acid,PA).动力学研究表明,DMP降解过程符合haldane抑制模型,Vmax为643.2 mg.(g.h)-1,Ks和Ki分别171.0 mg.L-1和337.5 mg.L-1.电镜观察表明,颗粒污泥表面粗糙,微生物相丰富,含有丝状菌、球菌和短杆菌.  相似文献   

18.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处理城镇污水工程规模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菊青  郭茂新  孙培德  吴革  宋英琦 《环境科学》2009,30(12):3602-3608
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接种霍甫水丝蚓形成水蚯蚓与微生物的共生系统,水蚯蚓附着在填料的外层.当水蚯蚓湿重质量浓度为31.3 g/L左右时,系统中形成"污染物-微生物-水蚯蚓"循环食物链并基本达到平衡.长时间处理水量为20·000 m~3·d~(-1)的现场大规模对比工程试验研究表明,水蚯蚓可全面提高出水水质.当进水COD为130~459 mg·L~(-1),NH_4~+-N为14.21~27.46 mg·L~(-1),TP 为1.60~6.93 mg·L~(-1),SS为60~466 mg·L~(-1)时,可使COD去除率提高8.7%,SS去除率提高13.6%.水蚯蚓会使系统的氨氮有所增加,适当的运行方式可使氨氮出水稳定在5mg·L~(-1)以下.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具有很好的除磷效果,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及较大的处理潜能.  相似文献   

19.
在14~18℃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进水负荷对高硫抗生素废水微好氧连续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和污泥中细菌、酵母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负荷[COD=2 kg.(m3.d)-1]条件下,污泥以细菌为优势菌群(细菌含量为96%),污泥浓度和污泥脱氢酶活性(TF/MLSS.t)分别为300 mg.L-1、4300 mg/(g.h),污泥SVI=35 mL.g-1,COD去除率仅为13%;当升高负荷至初始负荷的5倍和10倍时,污泥中以酵母菌为优势菌(酵母菌含量分别为67%和71%),污泥浓度分别为2300、1500 mg.L-1,污泥DHA活性(TF/MLSS.t)分别为9600、10800 mg/(g.h),污泥SVI值分别为160、110 mL.g-1,COD去除率升高到40%~50%,进水负荷对污泥微生态构成和系统处理效果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三苯基锡吸附降解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菌种筛选和吸附降解特性实验,分离三苯基锡(TPhT)的吸附降解菌,研究TPhT的微生物吸附降解性能和机制.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对TPhT具有良好的吸附降解效果.0.3~3.0 g.L-1菌体在2.0 h内对3 mg.L-1TPhT的吸附率均超过70%,最高达97.9%;5 d内对TPhT的降解率为26.4%~54.6%;其离体胞内酶2.0 h内对TPhT的降解率也高达28.1%~77.8%.K.pneumoniae对TPhT的降解发生在细胞内,降解速率的增长趋势随时间的延长而变缓,胞内酶在细胞体外对TPhT的降解在2.0 h时达最大值,完整细胞在第1 d对TPhT的降解速率最快,而第2~5 d的变化趋势较平稳.菌体对TPhT的吸附降解过程包括了TPhT的细胞表面吸附、体内外双向运输和体内降解过程.其中,表面吸附的TPhT含量随时间的增长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细胞内部的TPhT含量在前3 d快速下降,从55.9%降至17.0%,之后则趋于稳定;上清液中的TPhT含量变化趋势则与细胞内部的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