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析循环经济的含义、运行原则和实现形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练绪宁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1):138-140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施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建立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运行原则。循环经济可通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企业之间的生态工业园区等形式实现。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模式,对一个国家的调整机制(包括政府调整机制、市场调整机制、社会调整机制)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要求。建立循环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文章在分析我国目前为实现循环经济所采取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的性质和作用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能源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问题,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在统一的社会规范和协调的法律体系下,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才能把资源节约、经济质量、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论循环经济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在全球悄然兴起,循环经济作用机制等理论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内在本质、经济本质以及社会基础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浅谈节约型城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节约型城市的构建应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行循环经济、加强节能科技的创新,发展替代能源,同时结合政策手段、宣传教育和法律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核心提示 经济理论服务于经济实践。新的经济实践必然要求新的经济理论,循环经济发展必然要求经济理论要有新的创新,以服务并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提倡简易包装,目前,一些企业的产品包装有越来越奢华和过度的趋向,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业革命以来,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速度,但工业革命对世界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是严重的,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提倡新重农主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广西贺州华润经济示范区域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经济效益,透视出循环经济示范区域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推进区域化循环经济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发展过程、现实意义。指出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论述了经济发展阶段与循环经济、效率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上海市吴泾化工区循环经济的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模式指导下的粉煤灰综合利用,可以大大减少矿区固体废弃物占用土地、减轻污染、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新汶矿区矸石电厂粉煤灰的理化特征。提出了酸浸法提取氧化铝,同时生产白炭黑、微晶玻璃等的粉煤灰综合利用方案,符合矿区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玉军 《环境科技》2006,19(2):28-30
循环经济是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内涵,开展循环经济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研究尤为迫切。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对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发展十分必要,建议从宏观规划、经济、产业、技术、思想、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绩考核等8个方面实施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理论是上个世纪末环境革命的产物。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文章概略地介绍了循环经济的起源和内涵,分析了循环经济应用的3个层面,指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是徐州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了徐州市建立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进行了初审。为什么要制定《循环经济法》?与其他国家的循环经济类法律相比,《循环经济法(草案)》有哪些特点?《循环经济法(草案)》的框架如何构建?《循环经济法(草案)》的制定又将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本报特约请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孙佑海对此次审议的《循环经济法(草案)》进行深入解读,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所谓循环经济,一般认为它是环境和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内在运行机理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和方式,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5.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它对于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整个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环节。探讨了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的作用,分析了制约企业在循环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企业自身发展循环经济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循环社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需要在土地资源领域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本文拟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分析循环经济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引入到土地利用中,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转变,有利于解决区域性和结构性污染问题,是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为此,早在2004年。陕西省环境保护局就在全国率先成立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会。积极开展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宣传实践、技术攻关、试点示范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详细了解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对策措施等,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厅长何发理。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园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症结,要解决这一症结必须走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理论正是适应国际上愈演愈烈的“绿色浪潮”,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和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要创建名副其实的生态园区,必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让人们理解、接受循环经济。在宣传教育中,重点抓住三种对象:一是面向决策者。围绕综合决策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知识,让各级领导干部清楚地了解,循环经济模式摒弃了环境保护沿袭多年的“资源—产品—污染物达…  相似文献   

19.
韩威 《环境保护》2006,(6B):68-71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通常被认为主要包括企业、区域、国家三个层次。本文从生态经济系统等级组织理论角度阐释,经济全球化是循环经济的一个新层次,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循环经济之路的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与发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 《环境导报》2003,(10):2-5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21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之一。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可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大发展是不变的目标;但要在未来时间内实现目标,就必须紧紧跟踪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动向,使经济和社会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