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工业废水土地快速渗滤系统设计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细砂、中砂、粗砂 3种土层快速渗滤系统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入渗率随时间变化的指数关系和稳定入渗率 ;实测了不同土层对CODCr、BOD5和氨氮的处理效果 ,以及净化能力随渗透深度的变化规律 ;对土层失去净化能力和恢复净化能力过程进行了试验 ,找出了土层吸附饱和与间歇周期。  相似文献   

2.
张华  王宽  黄显怀  黄健  张勇  陶勇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1):3275-3281
为实现河流上覆水有效脱氮及快速表征氨氮的变化,采用间歇曝气研究二十埠河上覆水中氮的转化规律及去除效果,并结合三维荧光技术研究DOM(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强度与氨氮浓度的关系.工况运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实现了上覆水的硝化反硝化脱氮,氨氮在硝化阶段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反硝化阶段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在硝化阶段呈现明显升高而在反硝化阶段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总氮呈现一直下降趋势,随着DO(溶解氧)增加,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均增加,当DO分别为3.5,4.5,5.5,6.5mg/L时,上覆水中总氮分别降为5.11,1.42,1.13,0.91mg/L,氨氮分别降为4.13,1.30,0.85,0.72mg/L;荧光强度变化表明: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变化与氨氮变化均呈现相同趋势,在DO分别为3.5,4.5,5.5,6.5mg/L时,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之和与氨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0.972、0.966、0.984;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上覆水中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的荧光强度快速预测氨氮浓度,并根据氨氮变化及时、灵活地控制间歇曝气工艺的运行,为受污染河流提供快速有效的治理技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均相间歇精馏和非均相共沸间歇精馏从工业废溶剂油中分离二甲苯和醋酸丁酯。对预处理后的原料进行了间歇精馏工艺实验研究,考察了分离温度、时间、回流比,共沸剂与废溶剂油的体积比等操作参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非均相共沸间歇精馏可基本实现二甲苯和醋酸丁酯与其他杂质的分离,非均相共沸间歇精馏优于均相间歇精馏。  相似文献   

4.
不同进水方式人工湿地除污效率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人工湿地在间歇流、连续流进水方式下处理生活污水的效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平均水力负荷4.8cm/d时,间歇流和连续流人工湿地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和64%;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和44%;TP平均去除率均为53%。结果表明,间歇流进水能够提高床体内的含氧量,缓解植物根系放氧不足.提高了污染物去除率。  相似文献   

5.
间歇曝气A2/C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氧化沟工艺的运行成本,研究了连续进水间歇曝气缺氧(Anoxic)-厌氧(Anaerobic)-Carrousel氧化沟(A2/C)工艺.采用A2/C氧化沟模型运用连续进水间歇曝气模式对城市污水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强外源反硝化是提高脱氮效率的关键.在一定范围内加大回流比,能够提高间歇频率,减小各污染指标在反应系统中的积累.在曝气1 h,停止曝气3 h,回流污泥比200%的模式下(模式Ⅱ),出水CODcr,NH4 -N和TN分别为40~50 mg·L-1、3.0~5.7 mg·L-1和10.2~12.5 mg·L-1.3个模式在1个周期内平均曝气量分别为连续曝气过程的66%、50%、44%.模式Ⅱ中在线监测仪表数据分析显示,曝气过程中出现NH4 -N氧化的终点--在pH曲线上表现为出现"氨谷",若利用在线监测仪表在曝气阶段采用自动控制,则可避免过量曝气.采用实际城市污水,应用中试试验模型,能够为实际生产提供重要技术参数,为原有氧化沟工艺技术改造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连续流反应器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与维持机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如何快速稳定地启动短程硝化工艺对低C/N比废水的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城市污水厂以连续流工艺为主的现状,故对连续流反应器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与维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间歇曝气,依次控制3个阶段的停/曝时间(15 min/45 min、45 min/45 min和30 min/30 min),连续流反应器经过60 d左右的运行,可以成功实现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控制停/曝时间为30 min/30 min,进水氨氮浓度为50或100 mg·L~(-1)时,亚硝化率分别可达90%或95%.另外,间歇曝气有利于抑制硝化菌(NOB)的活性,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可淘洗出NOB,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维持短程硝化.  相似文献   

7.
投加 1 0 0mg/L的H2 O2 ,可明显抑制丝状菌 ,使污泥膨胀得到控制 ,但不能根除。采用间歇进水方式 ,进水时间1h ,反应时间 4h ,可以控制污泥膨胀 ,但所需时间较长。在间歇进水的同时投加H2 O2 ,可快速使污泥膨胀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应用技术,集生物氧化、生物絮凝、过滤、反冲洗更新等功能于一体[1],非常适合我国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本文从运行方式方面通过间歇曝气考察分析了曝气生物滤池的污水处理效果,试验结果研究表明:不同的曝气时间和间歇时间对有机物、氨氮的去除效果和效率明显不同,选择合适的时间能够使去除效果达到最好。本文去除实验研究数据能够为以后生物过滤处理生活污水方面提供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针对湖北宜昌市某垃圾填埋场早期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有机物、氨氮及磷,采用传统连续曝气搅拌与交替间歇曝气搅拌2种运行模式来考察SBR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果及运行中p H值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11 029~18 799 mg/L时,连续运行与交替间歇运行方式的出水COD平均浓度分别为1 965、1 663 mg/L,平均COD去除率分别为81%、85%;进水TN为310~473 mg/L时,间歇方式出水TN平均浓度为47 mg/L,连续方式为60 mg/L,间歇方式对氮的深度去除效果更佳;进水TP为5.9~9.6mg/L时,间歇方式出水TP稳定在3 mg/L以下,连续运行TP平均去除率达70.48%,但波动范围大;当进水p H为7.9时,运行一个周期,间歇方式最终出水p H为7.26,连续方式为7.20,间歇方式波幅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中间歇排泥以及连续排泥条件下污泥停留时间(SRT)与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变化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间歇排泥方式下的污泥EPS都明显高于连续排泥方式下的。随着SRT的增加,附着型EPS浓度先是稍有减少,之后快速增加,溶解性EPS则增加。  相似文献   

11.
间歇曝气工艺中污泥膨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晓东  何芳 《环境工程》2002,20(5):18-19
较系统地分析了间歇曝气工艺中引起污泥膨胀的原因 ,并提出了间歇曝气工艺中防止污泥膨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氧化沟工艺对城市污水的脱氮能力,对设置缺氧池和厌氧池的氧化沟工艺采用了鼓风曝气和水下搅拌的曝气方式和连续流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间歇鼓风曝气的运行方式能够提高氧化沟系统的脱氮率,可达43.29%~62.35%;同时提高了系统的脱磷效率,脱磷率达40.23%~76.67%;而曝气能耗比同等条件转刷曝气的能耗降低42.86%~57.14%。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的经验模态分解处理非平稳、非线性振动信号存在的模态混淆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良的经验模态分解处理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针对采集振动信号过程中存在多频率信号、噪声和间歇信号的特点,构建了高低频率信号和带有噪声及间歇信号的混合信号,并对仿真信号进行传统的经验模态分解和改进经验模态分解。结果表明,使用改进经验模态分解对实际采集的轴承振动信号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改善模态混淆现象。  相似文献   

14.
厌氧-好氧序列间歇式反应器处理生物制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厌氧序列间歇反应器与好氧序列间歇反应器相结合的技术,处理生物制药废水。结果表明,经7.0h厌氧搅拌处理和6.0h好氧曝气处理,进水COD为1180~3061mg/L,出水COD小于300mg/L,COD去除率在78.9%~92.8%之间,出水COD满足国家生物制药行业废水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耦合农村生活污水间歇排放、SBR间歇运行和太阳能能量密度昼夜变化的特征,模拟光伏间歇曝气,考察以无蓄电池光伏间歇曝气替代常规曝气,降低污水处理设施对电网依赖的可行性,采用SBR处理经厌氧和好氧预处理的生活污水,系统研究了SBR硝化的启动特征及曝气量、HRT(水力停留时间)和温度对其运行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不同曝气量、HRT和温度下,均能实现NH4+-N的有效去除. ρ(DO)是硝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低曝气量(曝气量为0.6 L/min、温度为20 ℃、HRT为13和16 h)及高水温(曝气量为0.8 L/min、温度为30 ℃、HRT为16 h)条件下,由于ρ(DO)(<3 mg/L)较低,NH4+-N去除率下降,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NO2--N累积. 通过对ρ(DO)、pH和Eh(氧化还原电位)的监测表明,Eh变化不规律,而ρ(DO)和pH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变化规律明显,与硝化进程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可将其作为实时控制参数,控制硝化曝气过程.   相似文献   

16.
间歇曝气模式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茜  张朝升  杜馨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7):1411-1418
在不同间歇曝气(IA)模式下.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模拟低碳城市污水.并考察了ORP和pH值的变化规律与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持续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曝气百分数(AF)为0.5和高曝气频率(fIA)的间歇曝气模式下,TN去除率为92%,ORP均值均化程度最好,ORP和pH值的稳定性最强.因此,低曝气百分数和高曝气频率的间歇曝气模式有利于SND过程的持续稳定,且ORP均值的均化程度与ORP和pH值的稳定性可控制SND过程的稳定性.另外,低曝气频率的间歇曝气模式有利于顺序式硝化反硝化(SQ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间歇曝气法处理青霉素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间歇曝气法处理青霉素废水过程中pH值、处理周期、温度、冲击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该法中的兼氧及好氧菌能在不需对青霉素废水中的SO4^2-和“1231”进行物化预处理的前提下有效地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进水COD浓度可达10000mg/1,COD去除率在85%以上,投配负荷达7kgCOD/m^3·d,最大冲击负荷达14kgCOD/m^3·d。青霉素废水中“1231”产生的泡沫不会影响SBR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在曝气过程中泡沫可自行消失。“1231”去除率高达97%以上。提出间歇曝气法是处理青霉素废水一条较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野外模拟扰动方式对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产者,扰动是水体的固有特征.为探究扰动方式对浮游植物的影响,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扰动方式(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对太湖浮游植物的影响,并在试验期间测定各扰动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对照组、间歇扰动组和持续扰动组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92、19.42、58.27 mg/L,平均细胞密度为1.06×108、1.23×108、3.48×108 L-1,持续扰动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间歇扰动组.②在间歇扰动组中,浮游植物优势种始终是微囊藻,其占比平均值为84.61%;对照组和持续扰动组中,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由微囊藻逐渐转变为湖生伪鱼腥藻,其中微囊藻占比从试验开始时的77.84%到试验结束时分别降至4.72%和5.62%,而湖生伪鱼腥藻从试验开始时的0.55%到试验结束时分别升至94.40%和90.52%.③对照组、间歇扰动组和持续扰动组中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02、1.03和1.63,持续扰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间歇扰动组.研究显示,在该试验条件下,间歇扰动有利于维持微囊藻在太湖浮游植物中的优势地位,同时表明扰动方式显著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9.
基于适时监测资料,对塔里木河下游2006年11月第11次输水停止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化学特征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发现,塔里木河下游上段地下水埋深自2007年3月~2009年9月呈增加变化,地下水主要离子含量以增加变化为主;中段地下水埋深呈增加变化,但主要离子的含量以下降变化为主要特征;下段地下水埋深从2008年8月起呈减小变化趋势,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含量随地下水位的上升而增加.在各断面距离输水河道远处,地下水埋深变化首先与断面距离水源地大西海子水库的远近有关,距离大西海子水库较近的英苏断面在输水间歇地下水埋深呈增加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喀尔达伊断面地下水埋深在输水间歇以增加变化为主;阿拉干和考干断面地下水埋深在2008年8月以后才开始受到输水的影响,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变化则表现出较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春季稻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观测不同农业管理条件下,北京地区春季稻稻田甲烷的排放通量。以当地农民所惯用的管理方式为代表,排放通量为8.7mg/(M^2.h)。甲烷排放有季节性变化,以分蘖期和扬花期为峰值,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与甲烷排放有很好的相关性,施用过量的有机肥会增加排放,采用科学的间歇灌溉方式可以增产并降低甲烷的排放旱直播技术虽可大大降低甲烷和但影响水稻产量,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