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结合当前国家对核电中低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政策、国内外相应处置场选址补偿机制经验,研究了选址中除技术问题外应注意的内容,提出了在浙江省建设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补偿机制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优缺点,得出了传统永久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5个缺点,给出了可搬迁式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设计的9个优点,提出了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可搬迁式设计的概念,并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核事故与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本文针对目前核电厂面临的积存的低中放固体废物超出暂存库设计容量和时间的困境,分析核电持续发展带来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需求和放射性风险,深入探讨了我国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废物处置责任划分不明确、核电发展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家职能存在割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出台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选址规划、建立独立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公司、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基金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是核电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核电厂面临的固体废物积存量超出暂存库设计容量但无法送交处置的困境,通过分析核电持续发展带来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需求和我国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出现处置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废物处置责任不明确、核电发展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家职能存在割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出台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选址规划、建立独立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公司、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资金保证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废物最小化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为缓解在国家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区域处置场明确之前面临的库容问题,同时响应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要求,田湾核电站实施了一系列安全重要修改。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是对其管理的最终步骤.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安全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开展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量化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影响.通过与IAEA近十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相比较,分析了中国低中放近地表处置场现行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式,并对中国近地表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下一步应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是保障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处置场所在地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是取得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支持的一种方式。本文系统分析了美国放射性废物处置补偿的法规体系及补偿研究实践,并对我国放射性废物处置的补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核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物,合理、安全的处置各类放射性废物,已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各国已建或在建了许多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这些设施的信息分散在各国的官方报告中。研究分析这些信息将对我国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研大量资料,总结了世界核反应堆的现状(数据截止到2013年);介绍了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发展概况:分析了世界各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现状(数据截止到2011年);并对我国的中低放废物处置提出建议。为我国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放射性废物处置,有的放矢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勇 《环境》2010,(9):46-47
核电站的运行,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废物。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减轻核电站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是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岳增强 《环境》2010,(6):44-45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核电站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放射性废物,这些废物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宁靖  王进学  汪霞  陈峰 《环境保护》2005,(1):39-40,45
城市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理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目前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城市固体放射性废物库处于整改阶段(退役、新建、改扩建)。本文作者基于参与固体放射性废物库建设及退役工作体会,就城市固体放射性废物库设计和运行中的有关问题(设施配置、安全措施、废物库退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核素在非均匀介质中的迁移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非均匀性明显的某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候选场址,应用分形理论方法,在介质水力性质参数与介质结构分维之间建立函数关系式来描述场址介质的非均匀性,并选择放射性废物中的代表性核素3H和90Sr,应用不同方法对核素迁移进行预测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分形理论方法预测的核素迁移浓度比参数直接回归法更接近实际情况;在应用不同参数确定方法预测核素迁移浓度时,分配系数的取值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大力发展核能是世界能源开发的必然趋势。至1982年底,全世界核电站的发电量已占世界总发电量的8%。预计至本世纪末,将上升到26~35%。工业发达国家核电的发展更为迅速,如西德将超过40%。我国上海、广东等地也正在新建核电站。到2000年,我国将陆续建成一批。建设核电站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放射性废物。这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包括对核电站正常运行和停堆检修过程中产生的带有放射性的液体、气体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收集、浓缩和固化,尽量缩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描述了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概况,重点从"建设安全、监测安全、收运安全、管理安全、应急安全"等五大方面介绍了废物库运行管理的经验,同时对废物库内建有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辐射连续监测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废源信息管理平台、收贮车辆在线监测与实时跟踪系统、应急保障系统等六大系统进行了功能描述。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通常包括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和处置设施,依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属于核设施范畴,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按照《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申领核设施建造、运行许可证等.我国现有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数量多,现状和特点不尽相同.当前,部分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存在范畴划分不明确、许可模式不统一等问题.结合我国民用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实际情况,简要梳理和探讨其许可方式.建议独立场址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统一纳入核设施管理范畴并申领核设施安全许可证;核设施配套建设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依据主体核设施的差异实施分类许可管理为宜.  相似文献   

16.
妥善处理核电站产生的低,中放射性废物是核电带来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水泥可作为多种类型低,中放射性废物固化处理的基质材料。该文研究了4%硼酸废液水泥固化的配方,其结果表明,硼酸废液在水泥中虽有良好的分散性并起缓凝作用,但泌水与终凝时间过长,限制民配方中废液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安全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开展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量化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影响.90Sr是放射性废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裂变核素.为了获取90Sr在干旱地区某处置场址包气带砂土中的迁移规律,采用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对其在砂土的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场址,砂土对90Sr的吸附能力较弱;静态实验测量得到的分配系数与动态实验拟合计算得到的相差约一个量级;采用非平衡模式模拟该场址包气带砂土中90Sr的迁移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8.
日前,全国城市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研讨会在福州召开。会议由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司组织召开,来自全国辐射环境监理的26个单位的代表与会。会议对全国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设和运行情况的检查作了全面的总结,并对如何加强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及收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会代表认为:要做好城市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抓紧拟订本辖区的《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法规》,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执法队伍,严格执法,杜绝放射性废物和废源丢失等事故的发生,并及时收贮放射性废物和废源;要全面加强对本辖区核技术使用单位的调查,全面地掌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信息,使收贮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为减  相似文献   

19.
陈志岳  初志春 《环境》2001,(3):46-46
为了控制放射性废物的排放,为了人类的安全,必须进行核电站的环境放射性监测。核电环境监测分为运行前的本底调查、运行中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环境监测三个层次。运行前的本底调查天然辐射本底来自宇宙线、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及核爆炸产生的全球性沉降物。运行前本底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相似文献   

20.
废物填埋场在使填埋后的废物不飞散渗出液不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成为封闭型的填埋场后又如何管理呢?填埋场能否像普通的土地一样使用呢?这是日本在利用废物处置场方面还未确定的问题。随着近年来的土地开发利用,城市的扩大,考虑利用填埋场的可能性很大。为防止由于不适当地利用填埋场造成环境污染,1989年11月30日日本环境部和卫生福利部发出关于“废弃物最终处置场的管理对策”的联合通知(简称“联合通知”),为填埋场的管理确定了基本方向,并由日本环境部编制监视处置场稳定化的指南,现将其具体内容介绍如下。一、废物景线处五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