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文章。在内容上,其哲学思想成就巨大,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和系统化。在文风即行文形式和风格上,它们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这二篇文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特点。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行文形式和风格。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行文方式和风格,在一定意义上,只有这种文风的大众化,才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让人看不懂的文章,既不具有解释世界,也不具有改造世界的作用。现在,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这不仅仅是所谓的"哲学思维"的问题,还有着其它原因。解决这个文风问题,需要社会和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将会进一步廓清我们对这条道路的认识,从而更自觉地在实践中探索它、发展它.本文对此进行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将会进一步廓清我们对这条道路的认识,从而更自觉地在实践中探索它、发展它。本文对此进行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将会进一步廓清我们对这条道路的认识,从而更自觉地在实践中探索它、发展它。本文对此进行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将会进一步廓清我们对这条道路的认识,从而更自觉地在实践中探索它、发展它.本文对此进行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6.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中国化的历史遗存。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核心内容、思想精髓、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红色资源蕴涵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重要载体。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艺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当今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诉求。贯彻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重三个重要维度:问题意识、利益诉求与制度建设。首先,清醒的理论问题意识与明确的现实问题意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与导向。其次,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的问题与困难,抓住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与核心。最后,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制度与长效机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与保障。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路线,并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并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上的伟大革命,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5):127-136
杜国庠提出文艺大众化问题既是中国革命和文艺形势发展的客观推动,也是当时革命文学的勃兴对革命文艺理论建设的迫切需求的结果。他对卢那察尔斯基、藏原惟人、拍高根等人的理论译介活动,也促使他较早地认识到了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建设的重要性。杜国庠在《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的问题》中主要从文艺大众化的根本目标、阶级意识的获得、文艺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及作家与文艺大众的关系等六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策略。杜国庠等人的理论建设构成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结构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型批评话语,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毛泽东、周扬为代表的政治型批评话语。杜国庠的理论译介工作,以及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问题的深刻思考,构成了我们理解和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问题不可缺失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不同的知识论基础,这根源于二者之间不同的哲学范式——分析哲学与唯物史观。"塔克-伍德"命题的提出以分析哲学"语言转向"作为其知识论基础,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则建立在唯物史观"实践转向"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在探讨这一命题之前,必须认真对待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间的这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学习的新特点,对教师落实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主体感提出了更多元的要求。把握互联网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内在关联,着力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与趋势,以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数据思维原则为突破口,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让学生在可感知、可触及的社会情境中体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一变革既是对"原理"课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对"原理"课教师的自我变革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新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维与生态美学思维唯物辩证地看待"自然—人—社会"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探究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西方借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从构建美丽中国的自然生态美、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生态美等方面剖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0,(2):106-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植根于中国实际和特定时代,具有广阔的时空场域,从不同维度审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真理层面是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武器,在逻辑层面遵循了"继承——借鉴——创新"的发展进路,在结构层面是熔铸"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严密整体,在品质层面体现了"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耦合互嵌,在学科层面实现了"哲学——政经——科社"整合同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多维度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功能、机理和特质,从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认识、学习和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不仅是全面系统学习与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的深切呼唤和实践的强烈呼声,它要求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处置措施方法简单,不断形成促进生态文明蓬勃兴起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自然观以劳动这一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为理论的逻辑起点,揭示了实践的观点在环境哲学自然观中的基础地位,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德福关系的研讨是德育实现"止于至善"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德福一致、德福冲突和两者相互转化的情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教育视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育内容,获得德福一致的道德认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使德福一致的道德认知上升为德福一致的道德信仰,为"止于至善"的道德教育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卓季龙 《福建环境》1998,15(2):26-26
众所周知,人类作为生物系统中举足轻重的物质构造成份,无疑对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改造力量。然而,生态环境系统却以其自身所特有的规律运动发展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正确把握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从实际出发,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美妙的关系,以便成功地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质朴的表达,是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构意识形态的话语担当。从理论话语担当来讲,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的哲学思想,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大众化话语;从实践话语担当来讲,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就是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成果,是最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目标归宿的强有力的话语表达;从价值话语担当来讲,群众路线对引领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动力价值、激励价值和创新价值,是新时代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话语支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民族团结画出最大同心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强大"体现。党的自身建设质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宣传媒介传播效果和人民群众的素养,这是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要素构成。因此,要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战略,以建设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与时俱进”,无疑是“十六大”会内会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江泽民主席多次提出“与时俱进”这一理论思想 ,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 ,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所谓理论品质 ,是指一种理论所具有的高度概括的最本质的思想内涵和思维特征。用“与时俱进”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是一个崭新的哲学命题。它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思维特征。这一崭新哲学命题是“三个代表”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