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介绍了湿地中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机理以及水生植物的生长、收割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对收获后大量水生植物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综述,认为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厌氧发酵制取清洁生物质能源是一种环保、经济、可行的方法,并探讨了水生植物成分对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型水生植物对微污染地表水的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种新型水生植物伊乐藻净化微污染地表水,通过对其生长特点及栽培后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质具有显著净化作用,由劣V类水可以提高到Ⅲ类水质,磷的去除率达85.6%,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达52.1%,不存在二次污染.此伊乐藻在养殖业和小规模流动差的水处理及饮用水净化领域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生态净化措施对水体光学环境的影响,以上海金泽水库为例,在微纳米曝气复氧和水生植物净化两种生态净化措施前后布设采样点进行了光学衰减系数(水体光合辐照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和透明度及相关水质指标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净化和曝气复氧净化措施有利于水体光学环境的改善,经微纳米曝气后,水体透明度增大20%~25%,真光层深度增大2.2%~14.8%,光学衰减系数降低0.4%~4.4%;经水生植物净化后,水体透明度增大20%~29.4%,真光层深度增大6%~20%,光学衰减系数降低17.3%~20.5%.逐步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净化措施的光学环境改善机制不同,微纳米曝气主要通过叶绿素、溶解性有机物、温度、溶解氧影响水体光学环境,水生植物净化主要通过浊度影响水体光学环境.冬季,两种生态净化措施对总氮和溶解性有机物均没有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4.
异龙湖水生植物残体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龙湖水质多年呈劣V类,湖内水生植物残体腐烂造成严重内源污染,但水生植物又是生态高效的水质净化材料和良好的生物质资源。本研究探讨了水生植物残体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最终发现采用水生植物残体制造专业基质和土壤调理剂在环境、经济、社会、资源效益上均表现良好,既可妥善去除水生植物残体造成的二次污染又能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该方法也可为其他生态修复工程中产生的水生植物残体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闫滨  李成林  王玥 《环境工程》2017,35(11):33-36
通过自行设计室内水质净化装置模拟自然水环境,研究水生植物香蒲、荷花和水生动物螺蛳组成的生态系统对水质的净化能力,以及多孔混凝土与该生态系统相结合时整体的水质净化能力和多孔混凝土的生态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水生生物形成的生态系统对水体中TP、TN、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5.71%、85.88%、86.66%,与多孔混凝土联合应用后,对TP、TN、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50%、88.89%、86.70%,多孔混凝土的应用为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空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率。对多孔混凝土综合水质净化效应机理分析表明,多孔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可为水体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的空间,通过物理吸附作用、植物吸收作用、微生物生化降解和水生动物滤食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提出多孔混凝土可作为生态护坡材料,与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结合应用于生态护坡。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重金属Cd胁迫对6种水生植物生长及水质净化的影响,文章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美人蕉(Canna indica L.)、黄菖蒲(I. pseudacorus)、水芙蓉(Pistia stratiote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inn.)、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6种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不同浓度Cd污染水体的净化能力及Cd胁迫条件下水生植物的生长特征。结果显示,Cd胁迫下6种水生植物的存活率为100%,Cd胁迫抑制了水生植物的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元素含量,且低浓度条件下水生植物生物量的平均增长率为最高(24%);Cd主要积累于水生植物的根部,Cd胁迫下水生植物根茎叶Cd的胁迫浓度与植物体内磷元素和钾元素含量呈负相关,胁迫的分界点为1 mg/L。单一水生植物中凤眼莲(85.6%)、水芙蓉(82.7%)和美人蕉(78.8%)的净化率较好;组合水生植物中B4(金鱼藻+黄菖蒲+凤眼莲)和B6(穗花狐尾藻+美人蕉+凤眼莲)的净化效果最佳;结合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效果,可以将上述植物作为Cd污染修复的潜在物种,应用到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7.
滦河上游4种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水生植物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小香蒲(Typha minima)、水葱(Scirpus validus)、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及其不同组合配置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的各水生植物及其组合配置在总氮、硝态氮、总磷、正磷酸盐和化学耗氧量(TN、NO_3~-、TP、PO_4~(3-)、COD)上有净化效果,配置种植的净化效果优于单一种植。研究给出了各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千屈菜+黄花鸢尾组合50 d TN去除率和COD降低率分别为73.83%,77.4%,水质净化效果最佳;水葱+黄花鸢尾组合20 d NO_3~-去除率为89.41%;水葱+黄花鸢尾组合对总磷和PO_4~(3-)去除效果最好,50 d去除率分别达88.98%和92.39%,合理选用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水生植物及其组合配置,可用于河道水质改良。  相似文献   

8.
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早已注意到,水生植物能净化污水,但直到近年才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利用。作者从1959年起,先后用上海地产水葫芦等20种水生植物试图来净化苏州河、日晖港污水,以找出净化力强的植物品种,探索以水生植物净化,结合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染源的治理,对苏州河、黄浦江支流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并试验在氧化塘里种植,以提高污水净化效率,改良水质,发展水产养殖事业等。一、材料和方法污水取自上海日晖港康衢桥、苏州河恒丰路桥。在落潮开始后一小时左右采样。均用四  相似文献   

9.
富营养化湖泊开敞水域水质净化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生态工程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富营养化湖泊水源地的水质,这在全流域很难实现控源截污和全湖水质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的情况下,具有快速见效的作用.以往之所以在开敞水域鲜有湖泊生态恢复成功的例子,原因是过于强调水生植物种植本身,而忽视水生植物及草型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影响水生植物恢复和草型生态系统培植的因素,既有物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化学和生物方面的因素.只有消除那些对水生植物生长不利的影响,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才能够培植一个具有净化能力的草型生态系统.因此,生态修复应该遵循"先诊断,后治理"和"先环境改善,后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生态工程试验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实施的.本专栏所选录的论文就是这项工作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污水植物净化的研究现状尽管现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氮、磷等无机物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但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国家(美、荷、日等)已投入很多力量从事新的污水处理方法的研究,并获得可喜的成果。在众多实验方案中,一种用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作为重要的生物过滤体来净化污水,然后将收获的水生植物加工处  相似文献   

11.
水生植物净化中微生物变化及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生植物是污水净化的主要执行者,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保证人工湿地净化功能的重要保障。实验选择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水生植物: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大薸(Pistia stratiote)、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水生植物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总氮(TN)的最大去除率慈姑为91.73%、大薸96.00%、穗状狐尾藻89.87%;对总磷(TP)的最大去除率慈姑为94.76%、大薸99.73%、穗状狐尾藻76.21%;(2)根际细菌的数量变化与TN的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关系,TN的去除是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净化过程中,供试水体中细菌的数量变化与TN呈负相关关系,与TP的相关性较低,供试水体细菌数量的减少表明水质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杭州某污染河道采用MBBR,高效曝气增氧,阿科蔓生态基,水生植物吸收净化等生态复合工艺进行修复,有效降低了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并美化了水体生态环境,净化了水质。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源地水质净化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基于生物净化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思想,在太湖北部的梅梁湾牵龙口水厂水源地实施了净化水质的生态工程试验.该水域位于太湖梅梁湾的东北岸.调查发现,由于这个地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吹程长,风浪较大,导致沉积物易于悬浮,且蓝藻也易于在此堆积;同时该水域水较深、透明度较低.为了能够净化水质,在氮磷营养盐浓度依然很高、恢复沉水植物难以奏效的情况下,选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植物恢复手段,结合消浪、挡藻和控藻等技术措施,使得示范区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并达到了净化水源地水质的目的.同时,在试验区内布设大量用于附着生物富集的人工介质,如渔网.结果显示,试验区的水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示范区外的参照点相比,各项水质参数改善的程度达30%~60%.说明这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冬季净化湖水的效果与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做到全年改善饮用水水质,需要研究在冬季怎样有效净化水质的问题为此,在太湖重富营养化水域进行了人工生态系统工程改进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若干措施后,能大大地改善水质;滞留时间<2d时,工程内净化效果不明显;滞留时间延至7d左右时,水质指标能改善50%-80%;工程内水质净化的机理为高等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细菌的共同作用,使人工生态系统工程成为抵抗环境变化的稳定生态系统,使水质变化处于良性循环;而滞留时间<2d或在人工生态系统工程外,水质变化处于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高等水生植物体内酶活性与污水净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几种常见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效果,对水生植物的生理活性与水质的净化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植物体的生理代谢活动,并加速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速率.植物体内酶活性与水中某些污染物质的去除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1、引言在我国,利用自然的净化能力来改善水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欧美,在利用自然的或人造湿地法处理排水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水生植物在湿地中生长繁殖,对排水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本文分析了一级处理水通过种植了软茎藨草(Scripus Va-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圆明园水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现状,掌握圆明园生态修复区长期恢复状况,于2017年对圆明园水系末端长春园开展水质、大型水生植物、蜻蜓目(Odonata)昆虫、鱼类(Piscium)和软甲动物(Malacostraca)的调查.结果表明:圆明园经过园区内水生生物群落的净化作用,水质基本达到地表Ⅲ类~Ⅳ类水体标准,属于...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4  
朱斌  陈飞星  陈增奇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9):564-567,576
综述了近几年来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包括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和净化效果,并对目前常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生植物研究频度进行了统计。此外,还着重强调了水生植物在净化应用中需关注的问题,展望了这种净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水葫芦治理水污染可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 《沿海环境》2003,(1):35-35
水葫芦是世界著名的害草,正危害着我国许多湖泊的生态。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水葫芦的一些特性,并多方尝试利用其特性治理污染。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正在主持一个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城市湖泊水质修复与保持技术》。这一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和污染物的吸收及分解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水生植物及其组合来适应不同的受污染水体,通过控制水生植物的数量调控净化能力的大小,以修复污染水体和保持水质。该课题将水葫芦纳入了选用范围,由水葫芦蔓延速度十分迅速,因专家们设想利用采收…  相似文献   

20.
综合生物塘处理城镇污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一种新的高效低能耗的污水处理塘系统的中试研究结果。本生物塘系统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分别为污水净化区,水质修饰区和综合利用区,水生维管束植物呈带状分布于塘系统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不同搭配组合。较之传统氧化塘和一般的水生植物塘、综合生物塘的处理效果较好。COD、BOD、TSS、氮、磷等污染组分法除效率较高,细菌,病毒及诱变活性明显下降,在污水净化的同时,收获大量的水生植物及鱼,蚌等水产品,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