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蒙特利尔协定书规定要减少可能破坏同温层臭氧物质的生产,实际上是要禁止使用这些物质。被限制的化合物哈龙,如用作消化剂的CF_3Br、CF_2CIBr等主要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同温层中Br的生成源,应用代用品替换。  相似文献   

2.
大气中氧化亚氮的源,汇和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气中的氧化亚氮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又是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化学物质之一。本文综述了氧化亚氮的全球排源和去除过程以及中国地区各种源释放氧化亚氮的大小,分析和讨论了亚氮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效应。  相似文献   

3.
臭氧的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O_3),少量地存在于上层大气中。如果把海拔以上地面大气中臭氧全部集中起来的话,它仅能形成三毫米厚的一层。绝大部分的大气臭氧(约95%)存在于平流层中,在距地表25~40公里之间。平流层中的臭氧是遮挡日光中短波长紫外线的天然滤光器,这种波长的紫外线对生物是有害的。臭氧是一种很易起反应的化学物质,它由复杂的光化学过程产生,该过程开始于氧的光解。臭氧在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已证实的有200种反应)中被破坏。参加这些反应的物质有:氧、氢、氯和氮的化合物,后三种物质在反应中  相似文献   

4.
消息     
人类活动使大量的氟氯烃化学品释入大气层,导致平流层中臭氧遭到破坏,据UNEP 报道,如氟氢烃仍按现有速度释入环境,今后70年内平流层中臭氧可能减少3%;如氟氯烃浓度达到15PPbv,NO_x与 CH_4按现有速度增加,则在同时期内平  相似文献   

5.
大气臭氧层是维持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故而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人们发现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氟利昂、有机溴化物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使得平流层中的臭氧逐渐减少,从而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通关注。联合国有关组织和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这一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综述了大气臭氧层破坏的机制;臭氧层耗损的现状及趋势;臭氧层破坏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包括对人类、动植物和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及正在采取或将要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任红 《环境导报》1995,(3):38-38
哈龙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溴的卤代甲烷和卤代乙烷的商品名称,是英文Halon的音译。但Halon另外也指聚四氟乙烯。有人认为国际上禁用氟利昂的同时,也禁用聚四氟乙烯。其实这是误解,实际上禁用的是哈龙。聚四氟乙烯有多种重要用途,不粘锅内壁就有聚四氟乙烯涂层,它不含氯和溴也不破坏臭氧层,并没有遭禁。 哈龙类物质的化学式按碳、氟、氯、溴原子个数顺序组成四位数,放在哈龙的后面,构成某种啥龙的代号。哈龙主要用作灭火剂,一般汽车上备用的就是哈龙灭火器。重要建筑物的固定灭火系统用的是哈龙-1301,就是指CF_3Br。国外还有用哈龙-2402作灭火剂的,就是指C_2F_4Br_2。  相似文献   

7.
臭氧(O_3)存在于大气中,主要是由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它基本上聚集于地表上空大气层的平流层内(16~30km),约占整个大气层 O_3总量的90%。O_3层有很强的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仅其最上部就可吸收太阳所投射紫外线能量的90%以上,从而太阳紫外线几乎全为高层大气所吸收,而不能到达地面。据最近研究表明,由于排放破坏 O_3的污染物,平流层的 O_3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地球上皮癌患者大量增加。可以说,平流层和对流层(O_3占总量10%)中的 O_3是保护人类免受紫外线危害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哈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1211和1301的商品名称,它属于一类被称为卤代烷的化学品,主要用作灭火药剂。它通过破坏燃烧或爆炸的复杂的化学链式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消防行业广泛使用的哈龙灭火剂是损耗臭氧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地球大气圈的平流层离地面20~25公里,大气中臭氧的90%都集中在这里,形成一个浓度为10ppm的小圈层环绕着地球,称为“臭氧层”。它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臭氧对太阳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吸收了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阻挡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臭氧层像一个巨大的过滤网,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是生命的“保护伞”。如果没有臭氧层存在,太阳紫外线会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烤焦。在正常情况下,平流层中臭氧的浓度是稳定的。观测资料表明,1976年以前的20年里,南极上空臭氧的浓度几乎是保持不变的。  相似文献   

10.
新的科学研究显示,英国和北欧上空的臭氧层明显减少。平流层臭氧考察组的第四个报告(1991年平流层臭氧)证实了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家们的论断:现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在2、3月份已达到每10年耗损8%;报告还预计了将来更为显著的损失。报告也注意到,破坏臭氧的氯的大气浓度很可能持续增高,至少会持续到本世纪末。氯来源于仍广泛用于制冷和空调的氟氯烃和用作溶剂的甲基氯仿之类的化学  相似文献   

11.
臭氧层位于离地面15—5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紫外线使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而它们又与其他氧分子结合形成臭氧。臭氧很不稳定,易被一些含有氢、氮、氯的自然成分所破坏,它们与臭氧一个氧原子发生反应,从而不断破坏臭氧层。臭氧层能有效地吸收对人类和生物生长有害的太阳紫外线UV—C和UV—B,而对生物无害的太阳紫外线UV—A却能全部通过。正是由于有臭氧层这道天然屏障,挡住了99%的致命紫外线幅射直接到达地面,才保证了地球上的人类及生物正常生长并世代繁衍。  相似文献   

12.
在气中的氧化亚氮(N_2O)浓度每年以0.3%的比率增加,而且这种N_2O在大气中极其稳定,其平均寿命约达150年,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在平流层这种N_2O起化学反应并破坏一部分臭氧,使到达表地紫外线量增加。同二氧化碳、甲烷一样,N_2O浓度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也会使地表温度升高。 为评价氮气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获得由于施肥引起土壤产生N_2O的可靠数据。为此,将大气中微量的N_2O进行浓缩,并用送带超声波检测器或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以此来确立N_2O的微量含量。超声波检测仪分析法的关键在于把1升大气样品中的N_2O和Xe捕获到以冻结戊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拉勒米市怀俄明大学物理学教授戴维·J.霍夫曼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平流层中硫酸气溶胶的本底值每年增加大约5%。这类气溶胶含量的多少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因为它们能够影响气候而且导致损耗臭氧的反应可以在这些气溶胶表面上发生,虽然在平流层中,硫酸最大的一个来源是火山喷发产生的SO_2,但是即使在没有较大火山喷发的  相似文献   

14.
最近日本气象厅发表,南极大陆上空继续出现臭氧洞,今年9月臭氧洞已扩大到1859×10~4km~2。破坏臭氧层的氯氟气数量,在对流层的增加开始趋缓,而平流层依然在增加。据美国宇航局等的观测,臭氧层的面积为南极大陆1400km~2的1.3倍左右,高度17km附近的臭氧量已比臭氧洞出现前减少约40%,  相似文献   

15.
1985年首次报道南极上空15~20km处出现“臭氧空洞”后,臭氧衰竭一直是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去10年大气平流层臭氧浓度约减少2.5%,仅1991年就减少约2%.同年9月臭氧值达到历年同期最低值、“臭氧空洞”出现得早,在11~13km、25~30km高度首次观测到臭氧衰竭,衰竭量达50%.南极站也发现在25~30km高空,9~10月臭氧混合比比正常恒定的混合比低30~50%,臭氧降低时间约40天,速度为以往春天“臭氧空洞”形成速度的1/2.25~30km高度 此高度臭氧衰竭发生在9月上旬,主要与极区平流层云(PSCs)有关.PSCs可能是威德尔海和帕默半岛地区的大气移动所致,由高山背风面气流在平流层25~30km高度产生.这一现象1991年比以往严重得多.PSCs使无活性氯转变为活性形式,没有阳光时也可使臭氧减少;使活性氮变成硝酸冰粒子,并在表面与含氯化合物反应释放出氯,春天阳光照射时变成活性氯致使臭氧显著减少.另外.30km高空臭氧衰竭也可能通过单纯化学反应发生,但只能部分解释此高度臭氧衰竭.11~13km高度 此高度臭氧衰竭发生在9月下旬,由大量硫酸气溶胶导致.气溶胶对臭氧的作用在1982年墨西哥EIChichon火山爆发后引起广泛重视.1991年6月和8月分别发生了菲律宾Pinatubo火山和智利哈德孙火山爆发.Pinatubo火山爆发后的几周内,气溶胶(95  相似文献   

16.
淘汰哈龙的缘由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仁 《环境导报》1999,(5):40-41
TheReasonandProgressofPhasingoutHallonsRenRen哈龙是含溴的氯氟烃类统称,目前各国都采用美国国家防火协会提出的命名方法,将其化学式接碳、氟、氯、溴、碘的原子个数顺序组成五位数(如没有碘就剩四位数),例如:二氟一氯一溴甲烷(CF2ClBr,哈龙-1211)、四氟二溴乙烷(C2F4Br2,哈龙-2402)。哈龙是50年代开发的高效灭火剂。常温常压下,哈龙一2111和哈龙一1301为气体,哈龙一2402为易挥发液体。它们不导电、毒性很低,使用后很快消散,不留任何痕迹,对受灾物品也不会造成污染和损害。使用哈龙的消防器具已广泛配置在飞机潜…  相似文献   

17.
大气中的臭氧(O_3)的90%都分布在同温层中,其最大浓度在离地面15~25公里上空。由于近年来大气中可以破坏臭氧的化学品诸如氟氯烃类(CFCs)等的浓度不断增加,它们进入同温后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出氯原子(Cl)对臭氧起催化破坏作用的结果使同温层中的臭氧不断受到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政府于11月29日一12月3SM北京,商讨有关为消除氧氧化碳和其它破坏臭氧的化学品进一步筹措资金问总(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172个成员国将针对以3年为期补充多边基金的资金问题作出决定。此项基金旨在协助各发展中国家履行其条约承诺,其中包括到2010年时全部停止使用氯氟化碳和哈龙。根据(议定书)的规定,各发展中国家将于自1999年7月18开始的12个月期间将其氯氟化碳和哈龙的排放量冻结在1995~1997年的平均数量上。继而它们必须于2005年之前迅速地将这一平均数量减少50%。发达国家已于1996年间基本上完全停…  相似文献   

19.
2001年5月大约3000名来自各方的地球科学家云集波士顿参加地球物理联合会春季年会.年会交流的范围广泛,从波士顿上空的平流层臭氧到火星的神秘沟壑到6亿年前地球是否曾是一个大雪球. 关于中纬度上空臭氧层状况,研究人员发现除氯氟烃化学是溴氧损耗的原因外,可能还有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这一次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锋(front)带的北移.马里兰大学的Rolert Hudson说:“我们看到的中纬度臭氧趋势不是化学原因,我认为这点相当可靠.”Hudson和他的同事利用Nimbus7号卫星上TOMS臭氧传感器数据画出了1978~1992年臭氧丰度的全球…  相似文献   

20.
如果考虑了最近发现的在海洋中生物降解的影响,则大气中甲基溴(methyl bromide)的寿命要比原先预期的来得短。甲基溴有自然源和人为源,因为它被认为有可能把溴带入平流层从而破坏臭氧,被列入禁用物质的名单。设在科罗拉多州Boulder的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候监测和诊断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今年年初报告说,以前没有认识到的生物降解,使海洋能更有效地去除甲基溴[Geophys.Res.Lett.24,171(1997)]。一项新的NOAA研究把这些数据纳入一个全球模式,结果表明甲基溴在大气中的寿命只是大约0.7年,比以前的估计明显地小[Geophys.Res.Lett.24,1227(1997)]。论文第一作者NOAA的James H.Butler指出:“现在看来,大气中甲基溴进入海洋后的损耗的速率和它在大气中氧化的速率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