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根据露天煤矿环境问题的特点,探讨了露天煤矿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提出了露天煤矿环评工作应突出以生态破坏为主的行业特点,在防治对策上,重点阐述了区域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田国明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Z2):157-158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根据露天煤矿环境问题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来在露天煤矿环保管理工作和参与本单位几次环境评价工作的经验,认为露天煤矿环境影响评价应突出以生态环境为主.并在生态防治对策上,提出了矿区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煤炭开采区生态损害补偿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煤炭开采区的生态补偿包括对生态损害的补偿、对厂商与居民负担的外部成本补偿以及对新资源和替代能源的开发补偿三部分.将煤炭开采区的生态损害补偿过程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3个阶段.通过确定煤炭开采区生态损害补偿3个阶段的生态补偿目标,构建各阶段土地、植被和水环境生态损害补偿的评估模型,分别测算了完成生态修复、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3个阶段补偿目标所需的生态损害补偿总量和每t煤所需提取的生态损害补偿金额.   相似文献   

4.
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天煤矿的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大量剥离物形成的排土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生态恢复作为一项有效的采矿废弃地治理措施,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对于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露天矿排土场对环境的影响和排土场复垦治理技术,研究了某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现状、复垦方式与效果,提出了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快速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对灵泉露天煤矿外排土场及采场进行了人工生态恢复实践,对不同生态恢复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7个恢复区共发现18科45种植物,多为抗逆性的禾本科和菊科植物。2013和2014年生态恢复区(Ⅰ和Ⅲ)生物多样指数(分别为1.99和1.84)高于矿区外围自然植被区(1.49),其它生态恢复区向自然植被区演变。人工生态恢复区分别有1~2种优势种,但自然恢复区则无明显的优势种。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和精心的人工管护,生态修复区的生物多样性接近甚至超过矿区周边自然恢复区。高寒地区露天煤矿人工恢复措施可以起到快速修复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灵泉露天煤矿即将关闭转入斜井开采,该矿位于高寒地区草原植被带,植被生长期短。露天矿坑边坡及外排土场土壤贫瘠,综合考虑露天矿闭坑后的防灭火及边坡稳定,以及依据区域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整体规划、阶段实施、因地制宜、科学高效"的总体思路,对灵泉露天煤矿进行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生态恢复规划。其中,将生态恢复区分为植被自然恢复区与人工生态植被恢复区。在规划设计中以当地草本植物为主,适当配种景观植物。同时,本文利用价值量估算法,对规划区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测算,灵泉露天矿每年的生态价值为873.53万元,生态恢复后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对实现露天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恢复是一个过程,通常以植被恢复为主。大多已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的排土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矿区生态条件,但仍普遍存在因重树木、轻草本导致的群落结构单一、土壤三相失衡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本文以已开展生态恢复的内蒙古北电胜利半干旱典型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干草转移实验重建坡面草本层,提高坡面生态稳定性。研究表明,干草转移可以有效改善排土场边坡生境条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营养条件,提高草本植物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排土场干草转移实现了边坡草本层重建及水土流失控制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先锋露天煤矿开发建设占地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特点,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当前国内露天矿山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情况,提出了该矿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与建设的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黑岱沟露天煤矿项目进行了后评价的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影响区生产总值为增长迅速,项目影响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所占的比重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迅速.项目影响范围内的不同类型区在不同年份中的受影响面积和输沙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露天煤矿开采区的影响面积逐渐增大,但是输沙量降低,风蚀量也是在逐渐减小,沙漠化面积以及风蚀量显著增加.当植被盖度增高时,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内蒙古胜利煤田东二号露天煤矿为研究区域,探讨了草原沙化地区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危害.采用数学模型法预测了煤矿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以风力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主,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水土流失量也在不断增加.在预测时段内,风力侵蚀水土流失量占新增水土流失量的77%,运营期水土流失量占新增水土流失量的84%.综合考虑工程特点和当地生态特点,提出了分区治理、植被恢复和工程治理结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两淮采煤沉陷积水区水体初级生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淮南潘谢矿区设置3个研究站点(PXPJ、PXGQ和PXXQ),在淮北朱-杨庄矿区内设置2个研究站点(HBZH和HBNH),于2012年和2013年分4个季度对两淮采煤沉陷积水区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及碳(C)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C形态分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初级生产力与C形态及其它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区域地理气候、水化学特征和矿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5个研究站点水体营养状态、初级生产力及C形态等存在着较大的跨度范围. 5个站点4个季度研究期间叶绿素a(Chla)浓度均值范围为3.7~71.5mg/m3,POC浓度均值范围为0.9~4.0mgC/L,总初级生产力(GPP)均值范围82.4~2305.4mgC/(m2?d), 淮南沉陷积水区水体营养状态和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淮北沉陷积水区.5个研究站点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氮磷含量、Chla、DOC和POC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两淮矿区水生态区生态系统重建、恢复与保护的差别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准东五彩湾露天煤矿开采区为研究靶区,基于2006~2011年的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借助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对干旱荒漠区露天煤矿开采对植被的扰动进行分析.利用植被覆盖度特征和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分析了露天煤矿开采中不同等级植被群落的受损速度和面积变化情况,通过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和波动程度,研究了植被覆盖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植被受损范围与受损程度.结果表明,2006~2011年,露天煤矿开采对研究区植被破坏程度呈逐年增加趋势,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年均减少1.2%,并且植被等级越低,植被受损速度也越快.其中植被受煤矿开采粉尘影响的范围较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4.69%,影响的平均最大距离约为3.2km,并且煤矿的开采规模越大,影响的距离越远.煤矿采掘区、排土场压占区和占用区内植被覆盖稀疏,有植被区域占该区域面积的12.15%,尽管该区域植被覆盖面积不大,但所在区域植被覆盖度的波动程度在0.05~0.15之间,植被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3.
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果园景观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黑岱沟露天煤矿开发所形成新的人工环境条件下的气候和土壤等因子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了以观赏为主的果园观生态建设。通过对所载植果树和其它乔灌木的观测研究,筛选出了适宜于排土场生长的杏树、苹果梨、123苹果、山桃等果树品种,以及油松、旱柳、榆树、沙棘、玫瑰和先辈乔灌木品种,完成了排土场的景观生态建设工作,为矿区大面积土地复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分别开展全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选取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旱涝等敏感性要素,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重要性要素。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依托,明确各项评价的空间分布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等级划分依据与命名原则,提出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湖北省分为5个一级区(生态区),11个二级区(生态亚区),25个三级区(生态功能区),为不同地区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浅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在林业生产中,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反之又影响了林业生产,因此林业生产应当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办法解决问题,例如采取生态采伐、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分类经营、林业体制改革等手段,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能使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水葫芦用于水质污染治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葫芦净化水质的应用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此却也伴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任何外来物种均是“双刃剑”,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利有弊。正确客观评估水葫芦这样的外来种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水葫芦生态工程净化工艺进行科学设计并逐步完善其净化系统,加强和优化生态工程的管理,从而使水葫芦达到对污染水体的最佳净化效果和对环境的最低危害程度,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社会经济根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交互系统。近些年,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有加剧的趋势,其中有自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规律的波动。人口持续增长、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湿地保护相关政策的缺失等都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加强湿地管理与保护、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措施,对保护和开发鄱阳湖湿地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PLC-MS/MS)以及气相质谱法(GC/MS),以白洋淀典型区域(鱼塘、开阔水域)的清淤区和未清淤区作为采样点,探究清淤前后沉积物样品中22种抗生素和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并评价其风险.结果表明,白洋淀沉积物中22种抗生素的含量范围为0~52.89 ng ·g-1,其中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最高.南刘庄开阔水域的抗生素平均含量为46.25 ng ·g-1,远高于采蒲台开阔水域的19.07 ng ·g-1.南刘庄清淤后抗生素的平均含量为9 ng ·g-1,比清淤前降低了80.54%,清淤效果明显,而采蒲台区域清淤前后沉积物中抗生素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别.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总量范围在23.79~329.40 ng ·g-1,其中萘的含量最高可达242.02 ng ·g-1,荧蒽的含量最低;南刘庄区域开阔水域沉积物中PAHs的平均含量为117.45 ng ·g-1,高于采蒲台区域的57.98 ng ·g-1,南刘庄开阔水域清淤后PAHs的平均含量为50.49 ng ·g-1,减少了57.01%.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南刘庄开阔水域S2区域的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为高风险,说明白洋淀未清淤区域沉积物中的喹诺酮类抗生素风险不容忽视;而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较低,仅府河S1区域的萘处于中风险,其它均为低风险.  相似文献   

19.
摘要: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超过236.7亿吨。在中国东部煤炭资源量大幅减少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在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煤矿竣工验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将有助于全面做好煤矿的环保验收工作,对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某国有大型煤矿的验收,总结出煤矿在建设和运行期容易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在验收中应着重调查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大尺度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中的运用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其2000年-2004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山东省近五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平均存在0.133 3 hm2/人的旅游生态赤字,旅游生态压力平均值为4.898 3,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其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