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通过以下十个多项选择题,考考你对电力损耗了解多少。走进任何一个普通家庭,你都能发现电力"吸血鬼"。所谓电力吸血鬼是指我们家庭中的一些电器设备,即使在关机的情况下,仍然从国家电网上持续吸取固定量的电流。这些电器设备是靠备用电源来运行的,这就意味着即使不被使用也要吸取电力。我们家庭中的计算机、电视、手机充电器,甚至电动牙刷等电器设备都被定义为电力"吸血鬼"。  相似文献   

2.
<正> 自七十年代初的能源危机以来,“地下究竟有多少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在西方国家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为此,西方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我们所见到的某些研究结果,简介如下。 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的前任局长V.E.Mckelvey曾经说过:“有人认为,地下是一个蕴藏有无穷无尽矿产资源的大宝库,人类只要使用和发展一些新的科  相似文献   

3.
安泉 《环境》2010,(2):56-59
<正>谁能想到,曾经的伟大发现,"成就"了我们今天无尽的噩梦?今日的POPs如同过街老鼠一般,不仅仅是被喊打,更是被人们严密地防患于未然。殊不知,POPs曾经也  相似文献   

4.
森澜 《世界环境》2014,(3):12-12
<正>从学会蹒跚走路的那一刻,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双鞋,之后的我们便离不开它,从居家拖鞋,到户外的皮鞋,布鞋,运动鞋、雪地靴……当然还有女人们钟爱的高跟鞋,形形色色的鞋子伴我们走完一生。笔者没有确切地统计过自己穿过多少双鞋,但我们至少可以估算一下一位80岁的老人一生会穿多少双鞋,如果他(她)恰巧还是一位爱美的讲究人士,那么其所穿过的鞋子数量就算比其他人翻一倍或者更多也不足为奇。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会闭上双眼和世界道永别,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给亲人留下美好的记忆,为社会有所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对于全球的公众来说,气候变化一词恐怕还只是一个气象或环保的专业名词,没有多少公众对此熟知或关心,甚至在业界对它的科学确定性也仍有怀疑.如今,气候变化不仅被人们了解、关心.它早已成为了政界、商界、甚至是百姓的生活"谈资",更是成为媒体"热捧"的对象和"关键词".从巴厘岛谈判到最近结束的波兹南大会,仅从媒体的"狂轰滥炸"和各界的关注就能"窥见"其被热议的"一斑".  相似文献   

6.
环境救人     
陈谦 《环境》2008,(6):8
四川省汶川县大地震震惊千里,多少人在瞬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多少人被埋在废墟下面,苦苦支撑,等待救援.人民子弟兵紧急集结奔赴灾区;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搜救,争分夺秒救援幸存者,帮助困守在灾区的人们.想方设法抢救和保护生命,成为迫在眉睫的急务,凝聚着人们的焦虑,牵动着人们的心弦.  相似文献   

7.
正湖泊向来是文人笔下不可或缺的美景。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被眼前的湖光山色所打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比如老舍笔下的"湖阔三江水,鱼肥百草泉"。我国湖泊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有24800多个。湖泊是我国居民的重要水源,全国城镇饮用水水源的50%以上源于湖泊。同时,  相似文献   

8.
<正>"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孩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说法是人们所熟悉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上,"打"是一种为大家所熟悉并接受的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少数家长会对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有什么不对,您该骂就骂,该打就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变革,"打"的教育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被大多数人容忍和接受。  相似文献   

9.
《环境》2017,(7)
<正>"地沟油"为何屡禁不止?它从哪里来?又销往何处?制售能有多少利润可图?食用它会有什么危害?它变废为宝的道路还有多远?……如何治理"地沟油"一直是个难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构建"地沟油"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作出安排部署。这让人们看到解困"地沟油"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全球能源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1/3与建筑物耗能有关,推行生态节能住宅是当前欧美国家城市低碳化的一大亮点。屋顶被称为城市建筑的"第五面",与建筑的一般关注点不同,屋顶可见度和受人们的关注程度非常有限,但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