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几年前,对于全球的公众来说,气候变化一词恐怕还只是一个气象或环保的专业名词,没有多少公众对此熟知或关心,甚至在业界对它的科学确定性也仍有怀疑。如今,气候变化不仅被人们了解、关心,它早已成为了政界、商界、甚至是百姓的生活“谈资”,更是成为媒体“热捧”的对象和“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从学界到政界甚至经济领域,谈论气候变化之风盛行,而由此引发的"气候外交"已经成为一个极富深意的时代辞令.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观点迥异,这一方面反映了各国自身的利益纠纷,另一方面也为气候变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  相似文献   

3.
更多人认识到气候变化,行动的探索进入更广的领域 当我们谈论气候变化的公众行动时,会遇到一面叫作"与我无关"的墙:第一重的"与我无关"是,很多人看不到气候变化与自身的联系,认为不受其影响.缓慢的平均温度改变,和聚焦在能源系统改变的讨论,对公众来说没有投入关注的动力.第二重的"与我无关"是,即使了解了气候变化与个人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球公众气候变化认知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担忧程度、以及个人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意愿。结果表明:我国公众自我报告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较高,约70%都声称不同程度地了解气候变化,但对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认知不一致;对气候变化的担忧程度较高,将气候变化看作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或"非常担心"的占比近40%;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还需提高,但80%左右都声称愿意为气候变化支付更高成本。  相似文献   

5.
"巴厘路线图" 气候变化无疑又是今年的一个热门词汇.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在印尼的巴厘召开,会议制订了通往后京都时代的<巴厘行动计划>--"巴厘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2011年深秋入冬时节,北京等城市连续遭遇大雾弥漫天气,引发网民对空气质量的担忧,细颗粒物PM2.5也由此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网络微博和媒体热议话题.回顾整个事件,对媒体网络的舆论焦点与走势进行梳理,从最初网民的意见释放,到媒体持续关注再到政府积极回应,媒体与网络关于让监测数据与公众对空气质量主观感受一致起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将PM2.5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等热点问题的激烈讨论,一步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  相似文献   

7.
<正>6月5日,世界环境日如期到来,从1972年6月5日起,它已经成立了50周年。6月5日也是丹麦的宪法日。这一天各党派领导人都会利用媒体发表讲话,各民间团体都会组织聚会,谈论政治,畅想丹麦民主的未来。丹麦人关心气候变化,更关心气候行动,节能减排今年再次成为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23日,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在北京地坛举行.论坛旨在为中国媒体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促进其与国内能源及气候变化领域的谈判人员、决策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增进国内外对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了解,为中国媒体争取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吴博任 《环境》2007,(7):42-43
煤、石油和天然气已成为人们熟悉的"常规能源",大中型水电站利用的水能也早已被列入常规能源的队列.小型水电站则例外,它与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一起,被称为"新能源".显然,这是人为的划分.实际上,无论大中型水电站或小型水电站以及其他水能利用方式,都是水能的利用,可以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李娟 《环境》2008,(4):42-43
进入2008年以来,从广东省"两会"到广州"两会",再到全国"两会",广州南沙石化项目环保问题一再掀起波澜,成为媒体、公众、专家、官员关注的热点,在一些知名网络论坛上更是引起激烈论战.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08,(4):4
3月11日,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多个部委或被裁撤或被合并.在其中,中央环保主管部门的由"局"升"部,更是吸引外界关注目光.有外国媒体甚至评论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已经使环境资源配置日益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主要变量之一.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环境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发的"公地悲剧"表现在时间轴上即为"时间困境".因为激励机制不足和成本过高等,靠市场机制的产权明晰和政府的强制管理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环境资源配置的"时间困境".相反,在经济高速发展态势下,目标趋同的政府和企业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联合,造成现行环境管理权威结构的失衡.由公众自发形成的社会舆论在合法性前提下,有着解除"时间困境"的内在动因和成本优势,可以发展成为环境资源配置过程的有力的监督要素.要实现环境管理权威结构的内在制衡,还需要从公众内在自觉、外在制度,以及知识协助等三方面对内外环境进行创设.  相似文献   

13.
<正>刚从哥本哈根参加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归来后,我们不禁要问这个问题:如果国际气候条约谈判进程完全失败了怎么办?缔约方第15次会议远远没有达到它的预期目标.它没有建立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无论是短期(2020年)还是长期(2050年);没有规定具有约束力的条约的出台期限;没有通过193个国家都支持的"通过减少毁林与森林退化来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实现一项成功协议所必备的3个要素:公平、积极、具有法律约束力.最贫穷的国家认为它不公平,欧盟和气候学们认为它不够积极有力,哥本哈根会议本身还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相似文献   

14.
邹晶 《世界环境》2012,(1):42-45
大型国际会议上,除了参会者如同"人海"以外,文件资料堪称"文山".去年底召开的举世瞩目的德班气候大会恐怕更是其中的"翘楚",但在如此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宣传材料中,由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编撰的报告"谁在阻挠我们——看碳密集型行业如何妨碍有效气候立法"无疑是颇具特色、不留情面的"解密"报告,它也成为督促跨国企业减排的强有力"武器".以下是对该报告执行概要的大致介绍.  相似文献   

15.
杨莹 《环境》2007,(9):56-57
8月14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气候变化"媒体沙龙在广州举行.西门子中国副总裁、广东省总经理潘志明先生做了"抗击气候变化"的发言,着重介绍了西门子几项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权力必须公正行使,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他的意见".在公共行政层面上,公众参与指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要听取利益受影响人意见的程序和机制.在政治层面上,公众参与意味着决策由权力机构(政府或公共机构)主导演变为公众参与,政府与公众互动、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社会的合作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已出现下降的"拐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推动人类社会理念及技术的"跃迁".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中,世界各国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理念和对策,反映出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差异,不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也因此各不相同. 发达国家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路径表述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路径"等概念,并试图推广给他国,然而这类路径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发展低碳的生产技术和末端处理技术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内源性改善.发展中国家若一味遵循此种模式,追随发达国家技术发展的脚步,将使自己始终期待甚至依赖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抑制本国技术的发展,其后果只是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18.
潘岳 《环境保护》2014,(23):13-15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自20世纪末以来,公众参与的概念在各种话语体系中被频繁提起,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实践也逐步发展起来,在环保领域更是十分活跃。提到环保公众参与,圆明园事件必然被提起:2005年,圆明园湖水防渗工程一经媒体披露,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大家从"湖水渗漏会不会影响地下水质量"追溯到"圆明园修复和改扩建工程是否完整履行环评程序"。原国家环保总局对此高度重视,首次邀请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科技人员和公众代表等各界人士召开了听证会,大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取得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9.
与人类历史上历次危机相比,始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经济危机与环境气候危机的"同位缠结".世界各国在运用政策工具大力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兼顾气候变化的约束.因此,设计一系列既能缓解经济危机又能应对气候危机的政策和制度,成为了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日本推出的"住宅环保积分制度",其设计理念、制度框架、运行机制、实施效果等方面的优点,为我国发展环保产业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上佳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绿眼晴     
绿眼睛全称"中国绿眼睛保护组织",是中国最活跃的以"保护动物打击犯罪和促进公众参与环境运动"为使命的民间保护组织之一,于2000年建基中国温州,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在全国各地建立志愿者团队.与公众一起,以民间力量制衡不公平、不公正的环境公共事务,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是绿眼睛的运动理念,代表公众及保持独立是绿眼睛的重要精神,因此也被比喻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苦口良药"和"制衡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