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对曹妃甸滨海新区地质环境的实际调查和客观分析,基于地质安全评价的结果选择地质环境不安全区、大型盐田以及生态湿地作为敏感因子,选择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资源条件作为重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法确定了评价因子的权重,并采用敏感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曹妃甸滨海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质环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30%,地质环境较适宜区(需要进行简单改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91%,地质环境适宜性较差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3%,地质环境不适宜区(不适合于建设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96%。该评价结果可为曹妃甸滨海新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的城市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质环境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南京市的地质环境特点,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面临的两类环境问题的概念,即污染和生态破坏及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剖析了南京市的几个值得注意的主要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这对深化环境问题的认识,促进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南京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讨论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内在涵义及特点,以城市地质环境为例,探讨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评价对象,应用GIS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的岩石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子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和质量指数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子系统的质量指数,从而评价各个子系统的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强烈,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绿色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区域地质环境承载现状,有助于提出有效的地质环境调控手段,科学指导区域发展规划。以湖北省黄石市为研究区,基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共16个评价指标,构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确定各因子的隶属度、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因子权重,最后通过GIS空间分析对黄石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石市东北区域承载力较差,主要受地灾因子制约,建议对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修复治理;中西部陈贵镇附近因矿山开采导致其承载力较差,建议开展矿山环境恢复工程;南部阳新县承载力整体较好,可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不同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短板要素不同,需要找到制约因子并对其进行改善来提高地质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承载力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都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城市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剩余率模型。该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间的关系,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匡恒  马传明  和泽康 《环境工程》2016,34(2):133-13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作为缓解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科学合理地利用地质环境的有效措施,对城市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开封市的城市规划,将不同类型功能区作为评价对象,建立了地质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通用的风险评价模型对开封市地质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开封市高风险区面积占1.21%;次高风险区面积占11.89%;次低、低风险区面积占86.9%。根据评价分区结果,提出了功能优化和风险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质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进行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对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合理开发、回避短板、发挥优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回顾了承载力的起源及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总结了目前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评价指标特定性、承载力阈值相对性及承载力评价的复杂性等关键特性。剖析了目前承载力评价面临的承载力发展规律和作用机理认识不清、不合理评价模型和阈值设定引起的结果偏差及评价体系内涵不定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着重点。  相似文献   

9.
以烟台市海岸带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评价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通过构造AHP模型及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地下水超采漏斗分区、矿山开采、海咸水入侵等因素是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烟台市海岸带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推广应用试点省份,按照《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相关要求,构建了以地质灾害为主的四川省地质环境"一张图"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以测绘地理数据、实时气象数据、地质背景资料及相关业务数据为基础,建立省级数据中心,并与国家级节点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衔接和集成,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节点上下贯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多部门资源共享、基于实况雨量的地质灾害实时预警等功能的地质环境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由于人为和自然多种因素影响,矿业活动引起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制约了西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文章在论述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基础上,分析了矿山环境保护现状,指出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总体很低,需加大治理力度,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恢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城市研究进展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城市是很多学科和领域关注的焦点。智能化和网络社会的演进促进了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可持续城市研究亟需创新理论和方法。国内学界对可持续城市的前沿关注不够,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反思和探讨欠缺。因此,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可持续城市研究进行系统评述,分析其演进脉络和研究热点,并探讨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可持续城市研究主要经历了萌芽、兴起、增长、扩散四个阶段。可持续城市应当以自然、社会和技术三者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可持续城市的国际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城市治理和智慧城市三个方面,并由“可持续”向“可持续智能”转变,大数据辅助城市规划成为趋势,社区多元主体共治逐渐增强。新可持续智能城市研究框架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将是未来研究的关键。中国需要加强可持续智能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科学的可持续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情重视城乡共治,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在国土空间规划中。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大规模、长时期、持续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推动下,中国自然资源研究形成了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综合集成的发展特色,并且在“任务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创建了较为系统的资源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论体系。面对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国家对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大需求,推动建立并完善独立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研究的发展过程,着重论述了不同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及特点,完成了对不同时期历史机遇的总结与展望。可以发现:中国自然资源研究已经形成了国家需求导向并引领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未来应继续坚持以多学科整合为特色的综合研究范式,开拓中国特色的资源科学系统研究新视角;加快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善资源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资源科学的学科史研究,厘定资源科学与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积极引入大数据理论框架及技术优势,创新“自然资源大数据”或“资源利用大数据”等相关理论及技术,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动态评价方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自然资源本底及其与生态环境综合影响评价方面的决策支持,探索解析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系统关联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作。广东省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要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打造珠三角绿色生态城市群。通过构建城市开发强度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取珠三角九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量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揭示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制定能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开发强度对比明显,都市圈特征日益显著。其中,深圳(0.9224)开发程度最强,肇庆(0.0548)程度最弱。(2)资源环境承载力按驱动因子分为自然拉动型及经济拉动型,分别通过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投入巩固综合承载力。(3)区域内过半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濒临失调。受经济因素驱动,广州、深圳协调程度相对较高。(4)应对区域内三种不同的协调发展状态,为各类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is inevitable and important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While people are cherishing the advantages of living in cities, the increasing negativ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has to be put on the top of priority list. As urbanization proceeds, the existing pollution problem aggravates with not only increasing quantity of pollutants, but diversity as we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contributing to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s. Nonetheless, the role of science an technology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hina has been conduct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early 1970's, and now is capable of supplying most technologies needed for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ould bestrengthened. This is mostly dependent on domestic resources with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yet cost-effective technologies from therest of the world. With a survey of current urban environmental R & D in China and on-going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recommendations on future 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CAS collaboration in the domain of urban environment aremade.  相似文献   

16.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is inevitable and important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While people are cherishing the advantages of living in cities, the increasing negativ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has to be put on the top of priority list. As urbanization proceeds, the existing pollution problem aggravates with not only increasing quantity of pollutants, but diversity as we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contributing to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s. Nonetheless, the role of science an technology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hina has been conduct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nce the early 1970's, and now is capable of supplying most technologies needed for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hould bestrengthened. This is mostly dependent on domestic resources with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yet cost-effective technologies from therest of the world. With a survey of current urban environmental R & D in China and on-going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recommendations on future 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CAS collaboration in the domain of urban environment aremade.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衡量城市或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性。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国外发展指标与国内进行了对比,具体包括城市发展指标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对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构建NSUSBM-SFA-NSUSBM-Tobit的4阶段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213个城市的截面数据,运用NSUSBM模型,计算了可分离与不可分离假设下城市的环境效率,同时运用3阶段DEA模型,引入了自然因素.并使用Tobit模型,结合新发展理念,分析了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环境效率均值为0.49,整体效率不高,地区差异明显.对部分高质量发展城市而言,相对优异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管理低效率,其管理效率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对低质量发展城市而言,GDP与污染的不可分离性是造成环境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创新能力对城市环境效率有模型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与环境效率明显负相关,同时城乡差异越大,环境效率越低;政府的环境投资与环境规制有助于提高城市环境效率;开放和引进外资对城市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城镇化有助于提升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9.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岩、水、土、气等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会产生地质和生态环境负效应,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的环境保护管理要有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支撑,有法可依,同时发挥煤企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的能动性.力求最大程度降低煤炭开采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影响.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结合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煤企如何科学强化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Technological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echnologicalsystem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eseagricultureZhangRenwu;JiWenying;ZhangTong(Agro-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