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基础条件和趋势规划,梳理总结了四川省借助技术产业优势推动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为类似条件的地区发展环保产业和促进环境保护"走出去"提供了借鉴,并提出了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阶段,我国环保产业也将有望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文章借鉴SWOT分析法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优势与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持、构建服务平台和提高技术创新的四方面措施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面临重大机遇的基础上,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做出进一步判断,并提出环保产业“走出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引导,以援外项目为先导和示范,搭建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平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能力;借力绿色金融,采取公私合作伙伴模式,解决资金瓶颈;搭建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为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融入区域环保国际合作大格局,打造环保产业与技术交流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带一路"和PPP的双风口之下,我国环保企业正在加速走出去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44个环保企业在全球六大洲54个国家签订了149份合同订单,超六成的订单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此同时,处于产业"3.0时代"的我国环保企业,正通过收并购和PPP的方式,输出投资、运营等综合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介绍新加坡、泰国PPP发展现状,提出PPP模式是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以及升级转型的主要方向。同时,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参与海外PPP项目相关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和参与“走出去”战略的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我国"走出去"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概况,对促进"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体系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服务业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并为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环境服务业转型升级是改善环境质量、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服务需求侧管理作用,以严格环境监管大力催生培育规范环境服务市场,是促进环保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从满足社会公众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出发,创新合同环境服务模式,推动政府和企业采购环境服务,是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首选举措;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内部环境服务以外包的形式实现市场化运作,是进一步拓展环境服务外包领域的关键突破点;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解决环境服务业融资难问题,是推进我国环境服务业做大做强的关键节点;把握国际谈判机遇,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环境服务企业跨国经营,是拓展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环保国际合作人才队伍的发展仍然存在人才储备不足、国内外人才交流机制不畅、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单一等问题。为适应新时期环保国际合作工作需求,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环保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推动环保国际合作人才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我国"走出去"战略发展态势良好,对外直接投资逐年上升。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去"办学,跟进和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职业教育只有正确定位,依托对外投资企业,与当地已有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练好内功,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主席去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提出了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搭乘着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的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合作的同时,更应秉承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绝大多数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这就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近些年来,全球共同应对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这一问题,环保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但是环保产业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环保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环保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污染治理收费过低等。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应该包括:强化环保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市场的形成;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环保企业发展创新政府财政收入融资方式;推进污染收费制度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第六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荣获了"201 2中国环境服务贡献大奖",这也是大会上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政府机构.大会颁奖词中写到"2012年,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在创造性地推动地区环境产业的发展,为园区企业提供多元化优质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努力,取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是国内环保产业园区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4.
以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国外技术创新助推环保产业的经验;指出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并面临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示范试点、技术和产品研发风险较大、利润空间有限等问题;从跨越式发展、跟踪逐步提高、强化政策支持等战略角度,提出了未来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借鉴国际机构、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环境咨询服务企业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环境管理,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金融机构应推进对外信贷和管理中的绿色化,企业应增强环保意识切实履行环境责任,环境咨询服务业应积极开拓"走出去"环境咨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介绍了全球大气污染状况最新评估结果以及应对大气污染的全球行动,分析了我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国际合作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国际合作方面要积极与美国、欧盟等具有丰富环境治理经验的国家开展合作,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利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多边平台积极宣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开展南南环保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推动我国的大气质量标准和治理技术"走出去"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贾宁  奚旺 《环境保护》2014,(23):39-41
近年来,中国水务行业取得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开拓国际水务市场、推动水务行业"走出去"已成为中国水务行业发展的形势需要。通过分析中国水务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从三个层面探讨了东盟各国水务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中国水务行业走向东盟面临着信息渠道不畅、海外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合作模式有待突破等问题。因此,为推动中国—东盟水务合作,服务环境保护"走出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政府护航,以援外资金为桥梁,促进"模式输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打造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水务产业联盟,加强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8.
环保产业由"‘十二五’的战略新兴产业"至"‘十三五’的新兴支柱产业",在污染防控、改善环境和绿色发展中被寄予了厚望。为了准确判断这一产业的发展态势,本文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经济三个方面,构建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并以环保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2011—2016年环保产业发展指数测评。结果显示: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基础稳步增强;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加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抵消了经济发展放缓的不利影响,使得发展环境趋稳;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成为推高产业发展指数的主要动力。从总体上看,环保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上述发展特征符合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而且环保产业已逐步进入由政府直接投资推动转向市场拉动的发展阶段。但是,创新难度的加大与研发经费投入的相对不足,影响产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并列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注重项目自身的可持续性和项目落地的环境影响,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环保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意义,提出3个引领和3个服务的定位,并基于当前实施绿色"一带一路"面临的困难,创造性提出"互动环保"与"自律环保"相结合的理念以及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节能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三地交流协作,共同治理雾霾已成为节能工作的重点。为了不断推广和应用适合区域的技术和模式,天津将鼓励包括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在内的更多主体进入到节能环保领域。使节能减排领域的领先技术与先进模式,"抱团"走出去,进一步服务京津冀联手"治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