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对728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占总数的65.385%;女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显著低于男生;本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显著低于专科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均显著低于理科生和艺术生。结论:地方院校应针对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年级和学科等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郭磊  刘磊 《环境工程》2022,(5):350-351
<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革新发展关注的焦点,各地高校在构建心理咨询机构及开设专业心理课程的同时,组建了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并且根据教学现状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图1所示的校园环境建设图分析发现,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入手,深层探索校园环境建设管理面临的各项问题,这样不仅能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掌握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工作本身进行思考与研究。针对当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如思想意识的偏差、心理机制的欠缺、队伍建设的不足、角色定位的偏颇、专业技能的缺乏、帮扶形式的误区,等等,本文提出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认识、健全心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心理档案以及加强人文关怀和感恩教育等心理教育策略,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步庭 《环境工程》2022,(4):341-342
<正>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陆续开始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逐步开始研究生态系统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界定和拓展。同时,对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也逐步从宏观层面的生态环境危机转换到微观角度的个体心理健康方面,更加注重人的心理感受,谋求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并致力于人类社会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本文通过阅读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史永纯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基础》一书,从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等方面来了解环境生态发展对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进而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期内容详实、论述清晰,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在宣传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疆高校学生群体的民族成分构成比较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对该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是否能够对他们在新的文化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显得尤为关键。同时能否在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采取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新环境,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这都是本文思考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正>在新课程改革深化落实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围绕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谈以下几点。一、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优化教学心理氛围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比较抽象且逻辑性强,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进行数学学习。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真情流露,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学生才能放松身心,发挥想象力,启发思维,在心理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也才能取得不错  相似文献   

8.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指导,以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在系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的教材编写在理念与内容的编排上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从理念上来说,一是教材编写内容与主题聚焦于消极心理调适,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不足;二是教材编写的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沦为"教参"。从具体内容上来说,教材内容太过注重统一,较少考虑不同群体特征的学生的即时、切身需求,不能很好地兼顾"适需性"与"适用性",且大多忽略了教材效果的保存与迁移。针对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需兼顾"消极心理调适"与"积极心理培养",采用第一人称编写教材传输"助人自助"的理念;采用事先调查的方式关注不同群体需求,设置多样化的内容与主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向现实生活的迁移与保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健康学习和生活的障碍,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以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为基础,探讨了活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以期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列举了一线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对安全生产影响的主要表现,并对照心理健康评估标准,从社会、企业和员工自身3个方面分析了一线员工心理不健康原因,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心理与思想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人才,其心理与思想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的要素以及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就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比较,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学生心理上出现了心理障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应试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身心疲惫,学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作为教师,其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的,因此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排除消极因素,培养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心理健康、时代所需的新一代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注、改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人学习不努力可能只是成绩差,但心理不健康则可能危及生命或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等。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以内心的爱去升华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石油石化行业职业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要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引入非暴力沟通、HSE观察、EAP技术等技术手段,树立职业心理健康问题"零容忍"理念,党政同责、综合发力,把职业心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职业心理健康"零事件"。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服务现状、特点与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服务,本研究先后调研了14所高校,通过调研发现了高校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结构各不相同,辅导水平参差不齐,有待完善的潜能较高。加强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设及发展对于增强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速的社会节奏让大学生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一方面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奋斗拼搏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抗压抗挫能力弱,很多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出现了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甚至引发暴力事件刑事案件等。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及危害,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时往往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中大都是因为扭曲的心理造成的。为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渗透给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本文对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做了相关研究,以期为广大同仁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编制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问卷,本研究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同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心理结构包含积极认同、行为认同和消极认同三方面;性别、文化程度、专业、了解红色文化的主动性等内在因素,专业教育、学校宣传、父母文化程度等外在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均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多元文化导致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复杂心理结构,大学生良好的文化认知能力、积极主动思考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其红色文化认同心理的形成。研究建议,要正视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矛盾心理结构,建设和完善持续立体的红色文化教育网络,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时代要求,创新红色教育方式,创设红色实践机会,不断建构和完善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