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列岛及其他附属岛屿,面积36000km~2。至1974年人口约为2100万,主要集中在两岸城市,城市人口占78%。台湾的总面积人口密度为585人/km~2,仅次于孟加拉国的810人/km~2,排名世界第二位。因人口大幅增加,人口密度过高,台湾的主要县市出现了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台湾的经济在六、七十年代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轨道,由于其政治技地理资源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外资的引进,特别是美国的投资在台湾的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一时期正值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国内民众环保呼声日益高涨之际,于是,伴随着资金的投入,批诸如石油化工、石棉、农药等“夕阳工业”  相似文献   

2.
台湾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附属岛屿,面积36000平方公里,人口21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85人,仅次于孟加拉国的810人,排名世界第二位。因人口密度过高,经济发展较快,台湾主要县市已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台湾的经济在六、七十年代发展较快。这一时期正值美、日等国民众环保呼声日益高涨之际,于是,伴随着资金的投入,石油化工、石棉、  相似文献   

3.
2004年,随州市城区面积20.7 km2,人口35.5万人,城区人口密度1.6万/km2;全市拥有机动车32 000多辆,平均车流量1 214辆/h;环境噪声53.1 dB、交通噪声为69.7 dB。老城区民企混杂、主要道路人车混杂现象严重。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疏导引导,2010年在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40 km2,人口达到43万人的情况下,区域环境噪声降到51.7 dB,交通噪声降到65.8 dB。实现了城市人口增加,机动车辆增加,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平稳下降。  相似文献   

4.
苏南太湖地区小城镇多,人口密度大,近年工业发展速度快、产值高。乡镇企业作为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在苏南与上海经济区的发展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本文所研究的松陵镇是吴江县七大名镇之一。下面以该镇水体污染现状及宏观预测为基础,着重阐述水体污染的控制对策。 一、水体污染的现状 松陵镇位于吴江县境北缘,距苏州市仅16km,城镇外围为湖浜乡。镇区面积173公顷,人口密度为1.2万人/km~2,最密集的街区为3.2万人/km~2。  相似文献   

5.
英国露天煤矿开采是在有计划的系统内进行,此开采计划系统要求之严格为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及,这对人口5400万、国土面积仅有23万km~2国家并不稀罕,因为人人对生存的环境质量期待很高。英国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0倍,是奥大利亚的100倍,这就足以说明英国对露天煤炭开采为何作为此严格的要求。英国浅部煤田大都分布在主要人口中心。过去不少工厂建在了煤田上,过去在煤田上建立的村落扩展成为大都市,由于城镇  相似文献   

6.
1 水文和水质概况台湾现有人口已超过2000万,主要集中在台湾两岸城市,密度达到45452人/km~2。台湾地形狭窄,四周环海,中间纵贯着中央山脉,大小河流100余米,分别向东和向西排入大海。年平均降雨量虽有2500mm,但降水分布不均,南部地区终年少水,而且在时间上有78%降水集中在5~10月份,又地势坡降过大,集水困难,因而修建了50多座水库用以储水。  相似文献   

7.
秋雨 《环境导报》1996,(6):39-39
1 小岛不堪重负台湾地区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二,每平方公里587人.在联合国的资料中,人口增加2%环境品质就会降低1%.23年来台湾人口增加了600万,增加率高达40%.台湾汽车密度是世界第一,1988年起台湾汽车每年增加超过100万辆.台湾养猪密度居世界第三,共1000万头.据估计,一头猪的排污量约是人的4~6倍.台湾的工厂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6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由工厂产生的空气污染、废水和废弃物成为台湾污染的一大来源.2 水源危机日甚人口增加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台湾年用水量在40多年内增长了近一倍,使这个先天缺水的地区缺水更加严重.地面水不足,地下水成为取水源.台湾地下水每年天然补注量仅40亿m~3,但自1983年起台湾地下水超抽量年年上升,至1991年抽取量已近补注量的两倍,使台湾沿海各地地层严重下陷.据台湾省“水利局”最新调查报告,台湾地层下陷面积已超过总平地面积的11%.下陷最严重地区的累积下陷量已达2.88m.地下水抽取中85%属违法,而且每年违  相似文献   

8.
欧奋起 《福建环境》2001,18(3):41-41
近几年来 ,台湾的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水已成为台湾社会和经济发展重要和制约因素 ,也已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 ,水质污染也日益恶化 ,一些水体由于受到污染丧失了特定的使用功能 ,加剧了水资源危机。1 949年— 1 986年台湾的平均降雨量是2 50 4毫米 ,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 .5倍。由于台湾人口密度大 ,每人每年降雨指数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1 /6。台湾平均每年水资源总量是 71 4亿立方米 ,以 2 1 0 0万人计算 ,人均占有量 340 0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 /3。台湾每年用水量是 1 89亿立方米 ,占水资源总量的 1 7% ,…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人为热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各省份的非再生能源消费资料和2.5min×2.5min分辨率的人口格点数据,对中国地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人为热通量随时间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长加速,1985年到2000年从0.09W/m2增长到0.16W/m2,而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0.38W/m2.中国地区的人为热排放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由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人为热的污染很严重;在华中地区,人为热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圈;在东北地区,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区域人为热污染也较为严重;而在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人为热排放量很小,仅在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区域较大.历年来全国年均人为热的最大值都出现在上海,其中2010年最大,为113.5W/m2,上海人为热排放的年均值增长明显,可达到0.6W/m2/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热的排放愈来愈强,热污染对城市和区域的气候以及空气污染的影响也会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NSTEC土地利用格局的人口密度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20世纪50年代以来5个时期的县域人口数据,筛选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0、50、100、200、400和800人等特征值,编制了5期人口密度图,分析了区域人口密度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关系。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城镇用地比例、牧草地比例、林地比例显著相关;不同时期的人口密度可以近似反演相应时期的耕地比例和格局,为人口驱动力的定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世界的城市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在不断扩大。不仅有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还有上千万人口的超级特大城市,并已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预计到本世界末,世界城市人口将发展到32亿,约占总人口的一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80年到1990年,我国城市由223个增加到467个,增长109%;建成区面积由7200km~2增加到12400km~2,增长72%;非农业人口由0.95亿增加到1.44亿,增长52%。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一、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的消极影响城市化是以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经济集中为显著特征的,是人类追求规模效益和  相似文献   

12.
涪陵地区农田径流污染输出负荷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将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视为一个系统,研究了山区地表径流污染物流失规律.在实现小区污染物输出模型化和定量化的基础上,外推建立了涪陵地区五种污染物的各次降雨冲刷预测方程.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涪陵地区年污染物流失模数为:BOD,1666kg/km~2;SS 188810kg/km~2;COD 3216kg/km~2;总氮1145kg/km~2;总磷117kg/km~2.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人口和建成区的历史发展研究.总结了中国大都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共同特征.对城市人口密度的演化和建成区的扩张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毛边际人口密度模型对三城市的建成区扩张进行了预测.提出增加城市的毛边际人口密度同发展现代化城郊农业相结合是提高我国大都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城郊耕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西孟加拉州的自然状况西孟加拉州位于印度东部,其南面为孟加拉湾,北面为喜马拉雅山所包围。西孟加拉州的面积为86234km2,拥有人口6800万人,人口密度为767人/km2,为印度第五大州。恒河从该州境内南北向穿过,其支流呈扇状分布,河沙沉积为16个郡。全州除加尔各答等城市外,其余均为农村,饮用水及生活用水大部分依赖井水,农业生产以稻作为主,出此农业用水量较大,主要采用机械水泵抽水进行灌溉。2西孟加拉州地下水的砷污染西孟加拉州的砷污染,始见于1983年Saha的正式报告。其后Saha、GuhaMazumder、Chakraborti等又进行了详细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1985~2018年全国能源消耗和人口数据,估计中国城市人为热排放通量及其时间变化趋势.利用人口空间分布和污染物排放清单数据,探讨人为热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依据能源类型,人为热分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和新陈代谢4类排放.结果表明,我国人为热排放多年来持续增长,2000年增长加速,2012~2016年增速有所放缓.2016年我国平均人为热排放通量达到0.442W/m2,工业、建筑、交通、新陈代谢排放的全国平均人为热排放通量分别为0.311,0.072,0.038和0.020W/m2.人为热排放的高值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重点城市群区域以及其他一些规模较大的区域重点城市.4类人为热排放均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工业排放人为热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有关.交通运输排放的人为热主要集中在交通枢纽城市.与已有的人为热排放清单相比,本研究估计的人为热排放通量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具有更大的数值,更能体现人类活动对人为热排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吕晨  蓝修婷  孙威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8):1385-1397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乡镇街道尺度研究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对常住人口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对外来人口作用力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2)自然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除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外,坡度和河网密度分别对六环内、外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对六环外人口格局作用力高于六环内地区;3)两类自然因素叠加对人口密度作用的强化方式体现为因素相互协同或因素作用力非线性增加。5类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力交互作用探测值为1,各类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力协同增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9~2018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集聚的综合视角探讨对于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不同城市的人均CO2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集聚与人均CO2排放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且影响机制各不相同;产业集聚与城市人口规模在影响碳排放上具有协同效应;中国东中西地区及南北地区在碳排放及其影响机制上具有显著差异;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验证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各地政府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时要针对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和低碳统筹发展,合理制定人口、产业和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一梁滩河源子白市驿南面的铜家寺,向北纳缙云、中梁两山坡之小溪,在北碚毛背沱注入嘉陵江,全长79.9km,支流总长291.4km,河网密度0.72km/km~2,流域面积515.65km~2.河流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喀斯特地下水,其次为煤矿矿井水和工业.  相似文献   

19.
崔莉  孙化江 《环境保护》1992,(11):45-47
一、污染现状1.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监测资料表明,黑龙江省主要城市地下水已受污染.简述如下:哈尔滨市地下水含酚、汞、氰、砷、铬、铜、锌、锰等十多种有害元素,其中酚的检出普遍较高,含量一般0.0024~0.59mg/L,超标率达50%以上,超标面积140km~2.最高检出值出现在道里区煤气公司一带,含量达0.71mg/L,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以下简称超标)355倍;氰化物最高检出值0.06~0.13mg/L,超标1.2~2.6倍,检出面积61~78km~2;铬个别点检出值1.8mg/L,超标36倍;地下水中总铁含量普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经济带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对区域人群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峻挑战.环境风险分区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有效工具.本研究以2015年为基准年,基于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综合考虑了水系流向、水系级别及水质等因素,以1 km×1 km的网格为基本单元,对长江经济带开展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结果表明:①高风险区面积为3348.9 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0.16%;较高风险区面积为26030.7 km~2,占比1.27%;中风险区面积为97971.1 km~2,占比4.79%;低风险区面积为1916838.7 km~2,占比93.77%;②从沿长江干流两岸分布来看,高风险区面积沿长江上游至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重庆市中部、湖北省东部、安徽省东部、江苏省中西部、浙江省北部、上海市西部等地;③从沿长江主要支流两岸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南段、乌江南段、汉水东段、湘江北段、赣江北段等.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