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上地幔岩石的REE地球化学 地幔约占整个地球质量的2/3,在估价整个地球的成分和地壳—地幔—地核体系的成分演化时,必须了解地幔的成分。了解地幔成分的直接途径只能是研究那些由地质作用过程暴露在地壳内的地幔岩石样品。这些岩石为几种  相似文献   

2.
地核的形成     
根据地核形成的传统观点,地球是由铁和硅酸盐类的均一混合物增生而成的,然后当放射性热熔化了铁并沉降到中心部份时形成了地核。但是,在原始均一地球内地核形成的观点与其说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假说,还不如说仅仅是一个最简单的可能的假定,因为它不能解释陨石之间和地球类行星(包括月球在内)之间化学成分上的不同。作者认为,地球非均一增生的模型能解释此点,因而是有吸引力的。  相似文献   

3.
“软流圈”     
<正> 软流圈是地球内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是机械强度和抗变形应力的能力都比其上部和下部区域要小。“软流圈”这个词是J.Barrell1914年引进的,用来指地球内部根据强度划分的三个带中的一个带。这三个带是:(1)岩石圈(Lithosphere),由地球外部100公里左右组成,其特点是坚硬,刚性和强度高;(2)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较弱,容易变形,发生塑性  相似文献   

4.
<正> 概述 J.C.Maxwell(得克萨斯州大学地质系) 过去的20年是历史上一个光芒四射的探测时代。人们进入了两个巨大而实际上未知的领域,这就是占地表70%的大洋底部和宇宙空间。这些探测计划的发现,重新确定了地质学的思维方向。相对平静的地球观已为水平运动达数千公里的“板块构造”的动态地球观所代替。  相似文献   

5.
<正> 地球化学家关心的是化学元素在地球(和宇宙)中的分布及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再分配。今天,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各个地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中所发生的物质的流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地球的对流方式发生了改变,随之地壳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就地球的外部(包括我们的环境)而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惊人的增加,这种物质  相似文献   

6.
<正> 据估计,外空间物质每年降落到地球表面有几千到几百万吨。已收集到的陨石个体大的可达数十吨如西南非霍巴(Hoba)铁陨石,小至微粒。这些来自外空间的物质我们通常称为陨石,但微粒一般称为宇宙尘埃。陨石,在外空间大约以42公里/秒的速度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一旦它运行进入地球轨道,尾随着以30公里/秒速度环绕太阳转的地球并追上它,这时陨石体就以12公  相似文献   

7.
现在全球森林与灌木林覆盖面积占陆地1/3,但有下降趋势,1964-1966年到1984—1986年,全球森林覆盖率由33%降至32%,下降1%,相当于1.31亿(公里)~2。但各地区不同,有些地区在增加,有些地区在下降。在此期间,非洲由26%降至23%;中美与北美洲由33%降至32%;  相似文献   

8.
<正> 一般认为,碱性玄武岩的源区深40—80公里,而金伯利岩的源区为80—250公里。因此,对这两类岩石的研究,可了解地球深达250公里的情况。上地幔中由40公里到250公里这一区段很重要,因它是板块活动和地震形成的关键地区、是大部分岩浆和许多与矿床有关的热液的发源地,同时又是形成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的气体散发地区。 从金伯利岩在全球的分布看(图1),它主要同前寒武纪稳定地块有关。非洲的金伯利岩(图2)没有例外地都出现在西非地块。刚果地块和卡拉哈里地块上。一些金伯利岩虽产于环绕稳定地块的褶皱带中,  相似文献   

9.
<正> 1 吉林陨石的冲击压缩线与状态方程根据陨石与天体化学的研究成果,IAB铁陨石和H群普通球粒陨石很可能是形成地球的初始物质。也就是说,地核很可能是由铁质小行星(M型小行星)吸积形成的,即铁质小行星吸积石质小行星(O、S、E、C型小行星)  相似文献   

10.
全世界共有土地1.30789亿(公里)~2。1964年耕地与牧场占土地总面积10%,1986年上升到11%;1964年草原占24%,1986年上升到25%;1964年森林面积占32%,1986年下降到31%;其它土地1964年占33%,1986年仍为33%左右。耕地与牧场占总面积比例以非洲最小,仅占5%,以欧洲最大,约占30%;草原占土地总面积以澳洲最大,约占57%,其次是非洲,  相似文献   

11.
1.水质状况 1.1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通常认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有97%是在海洋中,3%在陆地上。在陆地的水资源中有77%贮存于冰冠和冰川中,22%属于地下水,只有很少部份是在湖泊,河流和溪流中。绝大部分地下水都贮藏在地下800米以下,人类目前还无法开采和利用它们。目前,地球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可分为三大类:农业灌溉(占73%)、工业用水(占21%)和公共生活用水(占6%)。但是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在各个国家不同。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0%以上,而在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水是用于农业灌溉。在1980年,全球年用水量估计为2600~3000立方公里,1985年已达到3500~4000立方公里,年平均增长率为6%。  相似文献   

12.
地热,是埋藏在地下的热源,有人称第四热源。据测算,在地球上每向下一百米,温度就升高摄氏三度。在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达摄氏一千一百度~一千三百度,在地核的温度竟达摄氏二千五百度。有人估算,地球所蕴藏的热能大约为地球储藏的全部煤燃烧时放出热能的一亿七千万倍;地球内部传到地球表面的热量,相当干一千亿桶石油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地热成因的一般解释,是地球这颗行星形成时保存在内部的热,及化学元素放射性蜕变结果得到的热。光地球上20公里厚的花岗岩壳中,每年由铀、钍、钾等元素放射性蜕变,  相似文献   

13.
<正> 夕卡岩磁铁矿型铁矿属于预测、普查和勘探极为复杂和困难的矿床类型。工作深度的增加(达0.8—1.2公里)使得地球物理异常的解释复杂化。因此,在普查和预测磁铁矿时地质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工业“三废”的排放,按国家标准GBJ4—73的规定,挥发性酚是单测项目之一,其标准为0.5毫克/升。我厂生产酚醛树脂时,每天有高浓度的含酚废水(苯酚含量约50%)170公斤和低浓度含酚废水(苯酚含量约5%)630公斤产生。全年苯酚排放总量约34吨,其中高浓度含酚废水苯酚量占73%,低浓度含酚废水苯酚量占27%。除含苯酚外,还含少量甲醛和成份复杂的焦油。  相似文献   

15.
<正> 导言~(10)Be,是一种宇宙成因核,是通过宇宙射线与上层大气作用形成的。其主要核反应为~(14)N(P,X)~(10)Be 和~(16)O(P,X)~(10)Be。~(10)Be 是β~-发射体,半衰期为1.5×10~6年。大气中产生的~(10)Be,是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通过降雨)而沉积在地球表面上。目前已测定各种地球物质中~(10)Be 的含量极低,约为10~4—10~9原子数/克,估算的全球平均产生速率为2.1×10~(-2)原子/厘米~2·秒。自从1956年 Arnold 第一次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  相似文献   

16.
<正> 了解原始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化过程,不但对地球的演化历史,两且对整个太阳系及其行星的形成、物质状态、演化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概念 (一)单元世界单元世界模型由6个区域构成(图1)。平面积为1平方公里,大气厚度为6公里。其中,大气(1)体积为6×10~9m~3;水区(2)占模型面积的70%,平均深度为10m,体积为7×10~6m~3,并假设其全是淡水;陆地(3)面积为3×10~5m~2,  相似文献   

18.
火星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它与地球很相似,有昼夜四季之分,有大气层和气象变化,有固定的形态并在两极堆集着冰雪(极冠)等,故有人将火星称之为小型的地球。根据天文观测和计算,火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52天文单位(相当于227.94×10~6公里),公转的恒星周期为686.98天,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23秒,火星的赤道直径为6800公里,是地球直径的0.53,极直径为6748公里,平均直径是6740公里,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4.1公里,轨道偏心率为0.093,近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讨论了地球的单阶段均一吸积模式在解释全球地球化学特征时所遇到的困难。作者认为地球的吸积是分二阶段进行的;还原的原地球附积阶段和氧化的晚期吸积阶段。第一阶段吸积形成的原地球,其体积已达地球体积的99%以上,处于还原的全熔状态,导致地核的形成;第二阶段吸积形成氧化态的冷或部分熔融的初始地球的上地幔,控制着地球后期的地质演化作用,并同时构成原始地幔挥发性组份的内部储库。根据上地幔微量亲石元素、亲铁元素过剩和配分特点及地球的形成年龄等论证了氧化的晚期吸积过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二阶段不均一吸积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对山地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的测定(一年连续),并据此对其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这种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质地主要为壤质粘土和粘壤土,容重小(0.88—1.29),孔隙度大(51.7—65.4%),透水速度快(17.4—142.8ml/min),最大持水量高(占容积50.6—58.2%)。土壤排水良好,水分充足。水分含量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在30%以上。变动范围:0—15cm土层,26—56%;15—30cm土层,26—45%;30—50cm土层,26—45%。我们用透水速度和最大持水量来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并与丘陵红壤进行比较。结果是:土壤的透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3—5倍;贮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138—145%;吸收雨水能力为丘陵红壤的2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