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保护》2013,(23):8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展示各级政府、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环境生态文化,提高公众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14,(1):6
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2013,(22):7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展示各级政府、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环境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声音     
《环境保护》2012,(10):6
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之路。——李克强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发表讲话《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  相似文献   

5.
王芳 《环境保护》2013,(23):29-31
面对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巨大生态与环境压力,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生态化转型,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与协同创新之路,是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和核心要义,也是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破解资源环境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城镇化的现状评估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当前"四化同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并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学角度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人口再分布和社会组织制度体系转型过程。我国快速城镇化大幅度地改变了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资源环境影响,需要从其复合性、过程性、双向性、阶段性和社会性等方面予以理解和把握。迈向绿色城镇化需要加速推进制度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制度体系转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A模式”,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全民机动化、资源大量消耗、一次性产品泛滥、过度消费等,总结经验教训,对比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 B模式”,主要特点是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指出中国继续以“B模式”的城镇化发展将不可持续,不再适应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探索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的“C模式”,即是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原则,走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多规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理念,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与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是城市规划与空间管控的重要抓手,本文探讨了城市开发边界和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多规融合"规划理念的新视角下,探讨基于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我国"多规融合"试点推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多规融合”下的城市开发边界与最小生态安全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2015,43(3)
“多规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理念,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与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是城市规划与空间管控的重要抓手,本文探讨了城市开发边界和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多规融合”规划理念的新视角下,探讨基于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为我国“多规融合”试点推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公示     
正为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2013年12月,由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主办、《环境保护》杂志社承办、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样品研究所协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4,(13):67
为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2013年12月,由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主办、《环境保护》杂志社承办、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样品研究所协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截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形势下,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对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 科技进步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础,科技创新加速了人类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同时面临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而实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对过城镇化过程中挑战的主动性回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李迅 《环境保护》2013,41(2):17-20
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51.27%,城镇化已经从"人口转移型"城镇化进入到了"结构转换型"城镇化的新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之后,"城镇化"被寄予厚望,被主流观点认为是我国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发展大趋势。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的模式并不适用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不适应我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基于此,有关人员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的认识,把握两者的关联性,结合早期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合适的解决策略,进而保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效果。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度与城镇化水平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紧凑型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有效避免城市无序蔓延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新途径,探明城市紧凑度与城镇化的关系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测度省会城市紧凑度和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并分析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发现:(1)2006-2016年间中国省会城市紧凑度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东部省会城市水平最高,整体紧凑度随时间呈增长趋势;(2)高低紧凑度城市逐渐减少,中低紧凑度城市逐渐成为主体;(3)我国大多数省会城市紧凑度与城镇化关系整体以濒临协调为主,总体由失调状态向协调状态演变。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等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重建设、轻保护”的传统观念影响,对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的环境现状调查,并对环境问题及其趋势进行认真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管理的社会能力(Social Capacity for Environment Management,SCEM)是指社会管理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的调节作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生态状况,也取决于城市环境管理的水平。针对城市环境管理能力开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评估,对于动态而准确地判断城市环境管理的状况,优化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参与。对中国而言,全民环境意识和全民环境贡献行动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差距。因此,全民环境意识培养与全民环境贡献行动推进是建设可持续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实践角度探讨全民环境意识培养和全民环境贡献行动推进的方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