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DPSIR框架理论的环境管理能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杜晓丽  邵春福  孙志超 《交通环保》2005,26(3):50-52,55
鉴于完善的环境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保护和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的重要性,在DPSIR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管理社会能力的概念,建立了环境管理社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北京市当前环境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其中应用了DPSIR框架理论反映环境管理中各基本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采用了类似“服务质量”的概念体现能力估算时环境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以流域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给出了指导,但作为规划环境评价对象之一的流域规划,该导则目前还没有给出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依照DPSIR框架的思路,初步建立了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集。但DPSIR框架也不是很完善,因其对因果关系简化过多,难以了解复杂的现实因果关系,所以要达到真实的综合环境评价,需要对现实指标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改进DPSIR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面分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EIA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EIA的一般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并基于DPSIR理论模型构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EIA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而结合太原市土地利用规划EIA,对主要评价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坡地综合开发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特点,设置了坡地综合治理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结构和方法,包括现状评价、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分析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评价体系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计算确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调水保土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果表明:甘肃省各水土保持措施累计调水400.58亿m~3,其中坡面措施减水386.16亿m~3,占总调水量的96.40%,研究区各项措施累计保土37.88亿t,其中坡面措施减蚀30.99亿t,占总保土效益的81.81%;截止到2011年,甘肃省各项水保措施累计经济效益为1 385.08亿元,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1年累计节约土地404.60万hm~2,节约劳工26 677万工日,通过大量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整了产业结构,净化了空气,改善了空气质量,减少了大气污染,增加了植被覆盖度;通过对甘肃省三大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得出甘肃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次之。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河川径流影响的评价,关系到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关系到水土保持的策略规划,由此需要重视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文章基于这样的观念,首先对于水土保持措施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说明,然后详细介绍了水土报出措施与河川径流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河川径流影响的评价机制,对于评价工作的进展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云南风电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生态环保示范性山地风电工程的概念和原则,并以华能南华云台山风电工程为例,从建设前、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后期植被恢复方案对道路、弃渣场、风机平台等区域进行探究,并对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研究指出,生态环保示范性山地风电工程的建设既不同于荒山造林或更新造林,也不同于园林绿化.既要考虑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功能,又要考虑植被恢复效果、环境美化和降低成本.因而在前期、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勘测,因地制宜多方评审,优化方案.能够让生态系统不经过人为的干预,还原、融入到被破坏前的环境当中去,将生态恢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环境美化结合起来,实现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和RUSLE模型,结合全市的土壤数据集、气象数据集和高程数据集,以水土保持量作为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深圳市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的评价,为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的等级划分提供参考,进而为深圳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全市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4级,即极重要、高度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受地形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北部逐渐向东南部增强的分布趋势;由于城市开发建设活动较少,森林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变化较大,丘陵山体较多,东南部的水土保持能力相对较强;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域面积为61.90km2,高度重要区面积为161.93km2,二者总面积为223.82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21%,主要以连片斑块集中分布在深圳市东南部。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及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可为寻找及优化水土保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提出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以期为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大青山高土地带阴坡三种不同水土保持林与农地,撩荒地比较,将枯落物持水性、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性质、分散度、导水率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大青山中高山地带阴坡三种不同林分有极强的哟水性、可拦蓄大量的径流;林地土壤含水量高、结构良好、渗透降水能力强,土本难以破坏。可有交地防治山地水土流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结合海岛生态系统的特点,根据海岛生态安全的概念,基于DPSIR模型建立了反映海岛生态系统自身完整性、健康性、对外服务性和不受威胁的海岛生态安全评价框架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用纵横比较的方式综合分析长海县海岛生态安全。主要的特点有:一是将海岛生态安全内涵纳入DPSIR框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了适用性和权威性;二是探索了静动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反映了海岛生态安全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三是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分析了海岛生态安全的调控性和人类干扰性。按照2006--2010五年样本数据识别出长海县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借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土壤侵蚀量,采用情景分析法,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清水沟流域实施不同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显著,相对而言,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强于工程措施,不同退耕还林(草)方案对流域总体土壤侵蚀影响差异较大。组合情景对土壤侵蚀影响很大,部分组合情景的土壤侵蚀甚至可低于土壤侵蚀背景值。  相似文献   

13.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这些参数分别反映了泥沙从流域表层搬运到对应级别河流的过程中地貌形态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文中由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到的结论,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是农业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生态以及保护国家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概念,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以水土保持为重心的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过去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的研究多侧重于减水减沙的影响,对泥沙组成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以河口至龙门间区域自然与水土保持条件为背景,将水保措施类型、河道水流泥沙条件与流域地貌条件结合考虑,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采用水保措施前后该区域(尤其是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黄土高原与沙砾丘陵区域)的泥沙粒径分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泥沙粒径分布变化极其复杂,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条件的泥沙组成遵循不同的分布规律。黄土丘陵区河流中的悬移质泥沙级配服从正态分布规律,而沙砾丘陵区河流中的泥沙级配则服从皮Ⅲ型分布规律。当分布函数的类型确定后,泥沙粒径分布由该分布函数的几个参数共同决定,这些参数分别反映了泥沙从流域表层搬运到对应级别河流的过程中地貌形态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文中由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到的结论,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辽西土石质低山丘陵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条件差、治理难度大的实际问题,分析了有代表性的卧虎沟小流域构建并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及其取得的效益。截至2002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0hm2,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并通过调整和改善农业结构,发展高产、高值、优质农牧业,使经济效益实现了大跨越,促进了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水土治理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水土保持规划需要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的特点,便于进行国内水土流失管理的指导工作,提高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生态平衡效益。国内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存在实用性差、不匹配先进科学的特点,导致整体水土治理效果差。需要进行先进监测数据的监督管理,科学使用相关规范要求,保证对应规划内容做到因地制宜的调整。本文对水土保持规划方法的重要价值、实施方法、优化措施等进行了充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主要就是避免水土流失,对山丘、风沙等地区的水土资源进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使得土地生产能力得到提升,顺利实现水土资源的效益,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在给人们群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环境和水土问题遭到破坏。怎样有效的加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就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有效的策略,进一步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由于对地表的扰动破坏,将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但与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融入考虑不足,本文根据近年来多个矿山水土保持治理的情况,分析矿山水土保持措施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出水土保持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对于监测各地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状况、诊断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提出高效利用对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8年全国分省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进行实证,结果发现:(1)全国自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呈现东南地区向中部、东北部、西北部递减的趋势;(2)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限制因素不同;(3)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指标体系可以结合评价尺度和区域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的技术手段,并为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