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制备得到了黄原酸酯。将其用于含铜废水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泡沫黄原酸酯的用量、处理体系的pH、搅拌时间和沉降时间是影响铜离子去除效果的重要因素。经过聚氨酯泡沫黄原酸酯处理的含铜废水能够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用稻草和含碱废液制取黄原酸酯并处理含铜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稻草和金属铬生产中产生的氢氧化铬反应废液为主要原料制备黄原酸酯,并用来处理模拟的含铜废水和湘潭电缆厂实际的含铜废水。试验考察了废水的pH值、铜的初始浓度及酯的用量对铜脱除率的影响。含铜20mg/L。的废水经处理后,Cu2+浓度可降至0.05mg/L。以下。  相似文献   

3.
采用木屑黄原酸酯(SCX)对含镍(Ni)废水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SCX酯剂对Ni^2 的吸附性能以及药剂用量、进水的浓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木屑黄原酸酯对Ni2^2 附性能较好,经其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国家有关排放标准。残渣稳定,也可酸液浸取回收重金属。  相似文献   

4.
纤维素黄原酸酯对金属废水的处理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法用稻草粉制备纤维素黄原酸酯,用于处理金属废水。对四种有毒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其中对致变性金属离子 ̄[2]-Cr ̄(6+)的去除率达97.8%。  相似文献   

5.
电镀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最大。目前.电镀作为配套工艺,涉及电子、机械、汽车等很多行业,而电镀废水的处理还主要是离子交换、铁屑内电解、投药等方法,方法各有缺点且都存在着污泥二次污染的问题.黄原酸酯法处理电镀废水与这些方法相比,具有药剂制备简单.成本低廉.处理效率高的特点,同时产生的污泥中重金属含量极低且化学性质稳定,不造成二次污染.是处理电镀废水的非常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沉淀法对模拟含铜废水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反应pH值、温度、沉淀时间、絮凝剂(PAM)用量以及PAM作用下沉淀时间等因素对模拟含铜废水处理的影响,并在最佳条件下对实际含铜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200 mg/L的模拟含铜废水时,1‰聚丙烯酰胺(PAM)的最佳加入比例为30 mg/L,在25℃下,合适的pH值为7.12左右,沉淀时间13 min。在此条件下对来自葫芦岛锌厂的酸性平均含铜为167 mg/L的实际废水继续处理,处理后废水中铜离子浓度平均值为0.87 mg/L,可以实现实际废水中铜离子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液体聚氨酯泡沫塑料黄原酸酯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原理及试验条件,方法合理、数据详实可靠。  相似文献   

8.
针对含铜废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提出了电絮凝法处理含铜废水中的Cu2+,讨论了溶液初始pH、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电絮凝时间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电絮凝条件,即在初始pH=5.0,电流密度为6 mA/cm2,电极间距为1 cm,处理时间为30 min的工艺条件下,含铜废水中Cu2+去除率为98.5%.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用交联淀粉制备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ISX),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ISX制备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制备的ISX对模拟含铬废水中铬(VI)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0.
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处理含铜废水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砩用一维反应器模型设计的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对模拟含铜离子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该反应器可用于处理含低铜离子废水,处理后既可回收有用Cu,又可使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0^-6)。讨论了Cu^2+的进口浓度、操作温度、操作电压、流体流速、处理注入电导率及反应器填充材料对处理过程的影响。依据实验室的操作对该处理过程进行了初步经济估价。  相似文献   

11.
SRV菌去除电镀废水中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新的铜废水处理方法,更有效地治理铜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用微生物及电镜法对SRV菌去除电镀废水中铜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菌量、铜离子浓度、溶液的pH值、作用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SRV菌去除溶液中铜离子的影响。在菌废比1:1的情况下,对铜浓度为246.8mg/L的废水去除率达99.12%。观察了SRV菌处理铜废水前、后的扫描电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推测其去除机制为铜与SRV菌代谢产物反应生成沉淀或直接被吸附于菌体表面而去除。  相似文献   

12.
一株高耐铜菌株的分离及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去除电镀废水中铜的处理方法 ,更有效地治理含铜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本文采用梯度浓度驯化的方法 ,从自然界筛选了高耐铜的微生物。经鉴定该菌为枝孢霉属 (Cladosporiumsp .) ,它能耐受铜离子的最高浓度为 72 0mg L ,该菌在摇床培养过程中能成菌丝球 ,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C ,最适 pH 5 .0 ,培养时间为 72h ,摇床转速为 15 0r min。用碱进行预处理可提高菌株的吸附量 ,经 0 .2NNaOH预处理过的菌丝球对含 2 0mg L的铜离子进行吸附实验 ,其吸附量可达15 .64mg L。  相似文献   

13.
氢氧化镁处理酸性含铜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氢氧化镁作为水处理剂处理含铜酸性废水。考察了氢氧化镁用量、搅拌时间、温度及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含铜污水的处理,操作简便、去除率高,可达99%以上。氢氧化镁回收后,经轻烧处理变成氧化镁,仍可以多次用来处理含铜废水,去除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4.
沸石载铜除藻剂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藻剂;沸石载铜;海洋原甲藻;赤潮生物;赤潮治理  相似文献   

15.
产朊假丝酵母生物吸附Cu2+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取产朊假丝酵母作为生物吸附材料,在确立Cu2 最佳吸附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内pH值荧光探测剂测定酵母吸附重金属前后的pH值变化,以及运用phengreen细胞内外重金属荧光探测剂进行重金属分布定位,对酵母生物吸附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PH 4.49~5.04,[酵母]:[Cu2 ]为60:1;酵母细胞内pH值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升高,并由酸性变为弱碱性,与此同时酵母死亡率也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生物吸附主要集中在细胞壁的结合位点上,在细胞内部基本没有;生物吸附过程分为2个步骤,首先是一个快速过程,然后是一个慢速过程,但吸附中出现的慢速过程并不一定代表重金属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16.
氧化亚铜是海洋防污涂料中重要的防污剂,防污剂中Cu2+释放速率将会显著影响其防污效果,同时海水中的Cu2+也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严格控制防污剂的释放速率对降低海洋生物的风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人工海水对新型聚丙烯酸酯防污涂料中氧化亚铜释放速率进行测定,研究涂料构成及海水温度对Cu2+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亚铜在实验所用混合丙烯酸酯树脂涂料中能够快速实现稳定释放,达到良好防污效果.涂料中体质颜料用量影响涂料的孔隙,涂料颜料体积浓度(PVC)值介于0.136~0.154时,Cu2+释放速率适中.氧化亚铜在涂料中的Cu2O含量高于26.9%时,有利于Cu2+长期稳定释放.海水温度升高,涂料Cu2+的释放速率将增加数倍.  相似文献   

17.
水中铜离子对颤蚓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铜对颤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生物富集系数(BC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铜浓度的增大,颤蚓的死亡率明显升高,铜对颤蚓毒性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铜对颤蚓的24h-LC50、48h-LC50、72h-LC50分别为237.8、212.2、174.3μg/L,表明染毒时间越长,铜对颤蚓的毒性越大;浓度为12.5μg/L、25μg/L的铜对颤蚓的BCF分别为25.3和36.8,表明暴露浓度越大,生物富集程度越高;暴露于浓度为0、5、10、15、20、25μg/L的铜溶液24h后,颤蚓体内SOD活性的变化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实验表明颤蚓对铜的耐受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8.
To clarify the e ects of molecular weigh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on the toxic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opper (Cu) to plants, DOM extracted from chicken manure was ultra-filtered into four fra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molecular weights by means of sequential-stage ultrafiltration technique. Lettuce seeds were germinated by being exposed to the solutions containing Cu2+ with or without di erent fractions of DOM. The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in roots, leaves, sprouts and the length of roo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t all fractions of DOM could improve copper availability or toxicity. The fraction of DOM with larger molecular weight more than 1 kDa had higher complexation stability with Cu2+ and caused lower concentration of free Cu2+ ion in the solution of copper plus the fraction, resulting in lower availability and toxicity of copper to lettuce, but the fraction with molecular weight less than 1 kDa had the opposite function. Therefore,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1 kDa may be the division point to determine DOM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copper availability and tox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