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编号:2007FY11030)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项目专家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恕研究员,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研究员。项目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孙鸿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编号:2007FY11030)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项目专家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一俄罗斯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恕研究员,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研究员.项目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孙鸿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宜瑜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是基础性科技工作,对于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从低谷中逐步复苏,但依然面临科考人才断档、经费支持不足、跨国考察组织艰难、重大成果产出不多等诸多挑战。本文从地域范围、队伍组成、技术手段、成果影响等角度总结了我国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最新进展,并展望新时代,提出了我国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的六大发展趋势,包括:从综合科学考察向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转变;考察国际化进程将加快;注重多学科综合考察与宏观微观结合调查;考察技术将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考察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支撑能力更加强大;科考人才的培养成为紧迫需求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跟踪研究自然资源的演化、开发利用过程调控机理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我所)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和研究方向。论文总结了195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在1950—1978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以大规模的自然资源调查与综合科学考察为主,丰硕的考察成果对中国的资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系统地积累科学资料和开拓资源科学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了解我国资源环境、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2000年期间,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转向了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并重的格局,完成的一系列考察报告为区域发展指明了路径,为全面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2000年以来,我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更加注重学科体系建设,促进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更加注重世界资源研究,将自然资源考察地域拓展到全球范围;更加注重机理过程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流动、资源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开拓;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环境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展望未来,我所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将会继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等关键资源为主要对象,在以下5个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动资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①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综合研究;②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复杂性;③自然资源流动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④世界自然资源态势与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⑤环境修复机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正>198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院内外研究所、高校以及新疆科研机构等50多个单位组建了由350多人组成的新疆资源开发综合科学考察队。经过4年多的艰苦工作,考察队足迹遍布全疆,出色地完成了考察任务,总结并出版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果。当年的考察成果在30年的实践中为新疆、乃至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考察队员在艰苦的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0年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国际局势、中国地位、新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响应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发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几年来,目前,已完成“云南候鸟资源及合理利用与保护”、“云南高原湖泊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后果的调查研究”、“昆明松花坝水源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等项研究课题,并开展了云南珍稀与濒危植物考察工作和元江干热河谷  相似文献   

7.
在掌握现状和问题以及现有基础的情况下,按照大数据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入手,提出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思路,主要有提升数据资源获取能力、加强系统数据整合能力、提高数据资源服务能力。从而能显著提升原有业务化平台作用,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以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管理能力,更好的辅助区域五水共治管理。  相似文献   

8.
走过60年,资源科学研究已从最初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的资源科学学科体系。期间,国家先后编制了7次科技发展规划,尤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前者推动了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后者促进了中国资源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进而推动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60年来的中国资源科学可以初步划分为大规模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时期(1950—19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1970—1980年代)和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90—2000年代)等三个阶段;2000年前后中国资源科技工作者先后完成的《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和《资源科学》等三项标志性成果的出版,为我国建立资源科学体系奠定了科学基础;2008年《资源科学技术名词》正式颁布,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源科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计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地理研究所、贝加尔自然管理研究所组织中俄联合科学考察队,于2017年4月19日-28日在俄罗斯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托木斯克州、克麦罗沃州、新西伯利亚州进行了科学考察与学术交流。"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  相似文献   

10.
海洋大数据的展示是海洋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源、异构和多维等海洋大数据特性给数据的快速展示带来技术挑战。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考虑,设计并实现海洋大数据快速展示平台。平台首先针对海洋大数据的语义异构问题,实现基于本体驱动的数据预处理;同时,在时间维度上,利用PLR_LM算法,实现对海洋时间序列数据的压缩和降维;接着在空间维度上,采用多分辨率金字塔模型,实现海洋空间数据的分层和分块处理。平台保证展示数据准确的前提下,能有效提高海洋大数据展示的速度,为涉海行业研究者快速展示数据提供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的重要参量和依据,是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前提和基础.从资源环境约束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维度,应用GIS空间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探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以期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规划思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与中国的资源科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国家先后编制了七次科技发展规划,资源科学研究也从最初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其中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前者推动了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后者促进了中国资源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进而推动了资源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全文在回顾与展望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与中国资源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初期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有关资源科学发展的3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科学有效的决策,而以费效评估为标志的综合决策评估模型是支撑环境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当前以ABaCAS(Air Pollution Control Cost-Benefit and Attainment Assessment System,空气污染控制成本效益与达标评估系统)为代表的综合决策评估模型可以实现对特定减排方案的费效评估,然而无法支持开展基于费效的达标路径优化,以及对应不同环境目标下减排策略的优化制定.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该平台以ABaCAS的4个核心模块为基础,建立了新的基于环境目标的反算技术(LE-CO)及优化集成运行模式(ABaCAS-OE),实现了对不同环境目标要求的减排量反算,并对优化的减排策略下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目标可达性、控制成本及健康收益进行快速估算.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应用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反算了2035年达标要求下的减排情景,以及对应减排方案的费用与效益.结果表明,相较于2015年,预测了203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PM2.5、SO2、NOx、VOCs、NH3排放量需分别减排70%~87%、49%~85%、66%~74%、51%~66%、0~40%才可达标,并且该情景可以带来可观的效益,费用-效益比达3.7.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持平台的研究将进一步面向多目标、多行业、多组分、多区域的精细化调控技术,实现经济、能源、排放、浓度、成本、健康、生态、气候一体化的综合决策,以全面支撑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综合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4.
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使环境管理数据实现共享,实现各类数据及时的关联,是环境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为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了大型数据库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数据一致性、分布式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将各主要环境业务部门的统计、收费、审批、监测等数据集中管理起来,数据管理人员、各级领导、业务部门员工通过统一的Web界面进行管理、查询分析大量的环境数据,从而简化环境数据管理的难度,提高环境数据管理的水平,大大方便用户对环保数据的访问,提高了数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连片特困区贫困是特殊的区域性贫困,实现持久脱贫,关键在于识别和评估区域的贫困程度以及深究其致贫原因。基于此,通过构建经济维度硬现状、社会维度软现状及自然维度潜在状态3维的多维贫困度量指标体系,应用均方差权重法测算了2006、2010及2014年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及各子区域的多维贫困度,并分析了多维贫困及其各维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度得分偏高,表明该区域贫困程度较深,且多维贫困在不同贫困维度上呈现显著差异。(2)2006—2014年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度都呈减弱趋势,且表现出以甘肃省徽县至湖北省房县为轴带的中部地区集聚的空间演变趋势。(3)在整体多维贫困显著改善的同时,不同连片扶贫区及不同的贫困维度在减贫路径上也体现出不同的演化特征。所得结论为该区域内县域尺度贫困类型特征识别以及扶贫工作前期评估以及后期验收成效等提供一定技术支持,也为后期实施因地制宜的脱贫措施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数据类型多、维度广,数量大,需要进行高效管理。数据管理有完整、准确、规范、及时等现实需求,并能灵活编辑、快速查询、有效传递。构建适宜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较好地满足目前的需求,并推进场地环境调查监测工作的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的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域使用管理的科学性和维护海域使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设计实现了海域使用综合管理系统.以往的海域管理类系统大多采用C/S架构或者B/S与C/S混合架构,信息共享程度低,数据管理更新速度慢.该系统采用B/S架构,应用WebGIS开发技术,实现了分布式的多数据源的数据管理和集成.该系统在实现一般海...  相似文献   

18.
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研究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是资源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中国资源地理与水土资源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经过几代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在地理资源所建所70周年、综合科学考察55周年之际,对地理资源所在资源地理和水土资源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资纪念和鼓舞!  相似文献   

19.
按照海上油田建设整体规划,结合海上生产特点,深入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海上平台、船舶、人员等生产现场的可视化,海上平台油井生产、电力配送、海管运行的自动化,海上油田生产运行、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的数字化。通过机器学习等数据挖掘技术手段,集成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提前预警,推动海上安全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交叉性以及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学科创新,是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地理学和资源科学融合的学科基础,指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的空间性、自然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自然资源问题的应对性是地理学和资源学学科对象的共性;阐述了地理学、资源科学两者相互作用及其历史过程,梳理了地理学、资源科学与人地关系思想、可持续思想的发展关系,揭示了地理学和资源科学的差异性特征;地理学、资源科学的共性与差异性,促进了资源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据此,提出了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内容与方向,论述其全球及国家战略支撑,展望中国资源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认识中国地理学和资源学交叉融合的现状,从整体范畴上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理论和方法的移植创新,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提高学科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