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医疗废弃物的污染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堵晖 《环境导报》2003,(13):12-13
肆虐全球的非典型肺炎(SARS)爆发以来,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倍受政府和公众的瞩目。在SARS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医疗废弃物易造成二次污染。事实上,“医疗废弃物”一直是与“传染性病毒与病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医疗废弃物处置不当而引起的艾滋病(AIDS)、病毒性肝炎等感染病例均有报道。医疗废弃物不仅会威胁公共健康,同时还会污染土壤和水体、污染大气、占用城市或郊区土地、影响城市环境卫生。因此,医疗废弃物的污染防治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医疗废弃物污染发生机制及特性医疗废弃物污染发生机制,见图1。美国环保局将医疗废弃物定义为:…  相似文献   

2.
郑祥  张巍  石磊  程荣 《环境保护》2020,48(3):87-89
环境中许多病毒以空气或水为媒介产生感染,导致疾病的大规模流行。通过现有研究可初步判定: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三种途径感染人群。通过新型冠状病毒在水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轨迹研究发现:病毒在迁移过程中存在10个风险控制的关键节点。病毒携带者生活空间、污水处理系统的上游(管网系统)/中游(水处理系统)/下游(污泥处理系统)、污水再生利用过程、饮用水环节的风险管控是最为关键的4个环节。在此特殊时期,必须对"患者生活/治疗区域—污水管网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受纳水体—给水系统"进行全流程管控,从而实现预防病毒污染扩散的全过程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3.
蔡铁勇 《环境》1995,(9):13-14
有一位医学专家在30多年前就曾指出:在地球上人类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战胜病毒,病毒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危险的敌人。这句话不幸而言中。1981年首次出现了艾滋病,它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死亡率百分之百;今年4月份在非洲扎伊尔发生的埃博拉传染病,比艾滋病更可怕,其症状呈爆发型,短期内即可致人于非命;人们还发现许多烈性病毒,  相似文献   

4.
刘一文 《环境》2003,(1):24-25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已有42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2002年有310万人死于艾滋病。中国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居亚洲第4位和世界第17位。2002年我国报告发现感染者累计总人数已增至近100万。在广东,该省卫生厅2002年12月1日公布最新疫情是:目前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3640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39例,死亡48例,感染者和病人双双位居全国第四位。专家估计,广东实际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据介绍,我国进入艾滋病流行增长期已经8年,历经艾滋病传入期、扩散期之后,当前的艾滋病流行呈现出更为严峻的情况,即疫情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发病人数大量增加,艾滋病  相似文献   

5.
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及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全球大范围流行,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目前已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一些传播感染事件的研究间接证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然而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其对疾病传播的相对贡献等还在研究和论证中.本文分析了引起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同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研究结果,评述了病毒气溶胶的产生机制、病毒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冠状病毒在气溶胶中的存活规律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冠状病毒在室内外环境气溶胶中的赋存和传播情况,探讨了当前对于明确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研究的不足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李皓 《环境》2003,(6):13-13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萨斯病毒的出现?目前还没有解释。从科学的角度来推测,较大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萨斯病毒本来就存在于大自然中,但仅寄生于动物体内,并能与宿主共存,相安无事。但由于有些人有喜吃野生动物的恶习,在宰杀或生吃某种野生动物时,使原本仅寄生于动物身上的萨斯病毒,传染到了身上。由于人类对该病毒完全没有免疫力,萨斯病毒进入人体后显示出了极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在药物对病毒无效的情况下,隔离病毒感染者,是切断病毒在人群中继续传播的唯一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病毒在自然界主要的分布场所,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媒介.对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与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均能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并能以土壤为介质进行传播,进而导致人体暴露;土壤微生物、含水量、土壤类型及温度是影响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的存在、含水量的降低以及温度的升高可能阻碍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黏粒含量及pH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高,而金属氧化物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低.基于上述分析,对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系统开展我国土壤病毒的调查研究,加强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研究显示,土壤在病毒的环境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病毒经土壤传播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实验表明,即使病毒剂量低到一个感染性病毒也可使人感染,并可在人群间造成传播。因此,水环境的病毒污染深为人们关切。 水中的致病性病毒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及医院废水。目前已从各种水体中检测出120多种危及人类健康的肠道病毒和其它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用最灵敏的方法试验,在100—1000L饮用水中应不含病毒。因此,病毒的浓缩技术是监测水中病毒的前提。 现在国内外使用的浓缩技术方法很多,但都不甚理想。我们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回收自来水和污水厂出水中实验性污染的病毒,以便选择具有快速、简便、适用性广泛、浓缩水样体积大和回收病毒效率高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幅病毒通过不同途径感染人体的示意图。人只要感染1个病毒传染单位,便能使一定此例的敏感人群感染,然而在一个尚未发现病毒污染源的环境里,感染的人数和次数超过一般的想象。假设,在一个一百万人口的城市里,使用了经常规处理但未能去除全部病毒的自来水,水中病毒的浓发可能为每20升水中含一个传染单位,这就能引起下面的一系列情  相似文献   

10.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2019-nCoV在粪便和污水中的检出揭示了病毒介水传播的可能性.了解各类环境因素对水源性病毒生存与传播的影响对介水传染病的防控及病毒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调研,探究了影响病毒在水体中生存与传播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致病病毒在水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潜力与紫外线照射、水体温度、pH、盐度以及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即:①低温能够大幅延长病毒的存活时间,更有利于病毒在水体中的传播;高温能够加速病毒失活从而削弱病毒的传播潜力.②紫外线照射通过破坏病毒核酸能够有效去除和灭活病毒.③水体中的微生物能够产生对病毒颗粒不利的代谢物,或利用病毒衣壳作为营养来源,从而导致病毒失活.④各类水体中存在的大量悬浮颗粒物对病毒的吸附大大延长了病毒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了病毒在水体中的潜在传播能力;此外,悬浮颗粒物能够促进或阻碍病毒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输与滞留.⑤pH通过改变病毒颗粒的表面电荷,影响病毒的团聚,从而影响病毒在水环境中的持久性.⑥无机离子通过影响病毒的团聚和吸附性能,从而改变其活性.环境因素对病毒存活的影响可能因不同的病毒特性而异,因此,应进一步探讨水环境中2019-nCoV存活能力的变异性,2019-nCoV在废水和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赋存与归趋,并对废水、娱乐水域和饮用水中的2019-nCoV进行长期监测和定量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1.
去年初,三名曾经接受过德国科布伦茨市UB血液公司提供血液制品的人,被查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到10月,德国国会调查发现,该公司有部分血液未经艾滋病病毒检查就出售了,于是德国当局查封了UB公司,并以违反药物管理法,无视人体健康和欺骗罪先后逮捕了该公司经理克莱斯特及其合伙人伯恩茨及两名雇员,第3名雇员在接受传讯时承认,该公司曾将血液混同起来化验,以“稀释”可能有艾滋病病毒,籍以节省费用。这则丑闻一经传出,整个德国为之轰动,德国地方卫生局及诊所的电话线路爆满,人们纷纷询问自己因为曾经输过血,是否需要进  相似文献   

12.
<正> 水中病毒是一项重要的水质质量标准,水体被病毒污染后,便成了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媒介.迄今为止,已发现经水传播的病毒已达一百多种。因此水病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一些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及流行病的动态观察。检测水中病毒是研究水病毒的基础,虽然国外对于水病毒的研究已有四十多年历史,特别是近十年来,进展较快,并有专著出版。但对检测手段尚无规范化的方法。我国对水病毒的研究工作也刚开始。  相似文献   

13.
<正> 研究病毒的目的之一在于探索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寻找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造福人类,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如不警惕实验室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必将造成严重后果。一、日益活跃的病毒研究病毒作为简单的分子生物,有其独立的遗传演化体系,因此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医学、农学、兽医学家将它作为探索生命奥秘的理想材料。研究病毒的物理、化学特征,以及病毒的复制、感染致病、遗传变异.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联系临床,研究得最多的是肝炎病  相似文献   

14.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病毒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需具备3个相互关联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其中传播途径是一个关键环节.从环境传播的角度,综述了包括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能在多种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进而可能通过物体表面进行环境传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物体材质、温度、湿度以及病毒载量等因素是影响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过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的环境传播防控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ENN精粹     
徐芳  夏威 《世界环境》2015,(2):94-95
黑猩猩和大猩猩受埃博拉病毒的影响比人类更甚ENN环境新闻网新闻2015年1月25日虽然全世界都知道埃博拉疫情在非洲西部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但是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种疾病已经在该地区造成了数十万的其他物种的死亡。更不幸的是,最大的受害者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种群伤亡一直在持续。人类在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之后,基本都会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但是灵长类动物则没有这么幸运。感染此疫情的黑猩猩死  相似文献   

16.
现有的芯片实验室的设计产品,可以让你在手掌里进行电力测试,但是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模式会展现一种最廉价最丰富多彩的设计。一个哈佛大学的化学家创建了一个源白纸的“芯片”技术雏形,该技术可以诊断艾滋病病毒、疟疾、肺结核和其他疾病,每次诊断仅需一便士(折合人民币大约5分钱)。  相似文献   

17.
曲辰 《环境导报》2003,(20):26-27
去冬今春在世界一些地区肆虐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呼吸系统综合症”)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使全球8437人发病,843人死亡。据我国卫生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此次疫病流行期间,我国内地的发病人数为5327人,死亡348人。由于“非典”是一种新的传染病,人们对引起感染的“非典”病毒尚未完全了解,且病情来势凶险,因此一度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恐慌。科学家发现“非典”病毒传播与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有关,气温在16~26摄氏度时,是“非典”病毒传播的有利环境条件。随着季节的更替,横行一时的“非典”病毒会不会卷土重来呢?世卫组织提醒…  相似文献   

18.
正《自然》2018年6月25日发表在《自然植物》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通过一种新的、空气传播远程成像方法,可在感染症状出现前识别出被破坏性细菌感染的橄榄树。这种扫描通过飞机或无人机进行部署,可帮助控制感染的传播,拯救南欧的标志性树木。木琴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细菌,由一种普通昆虫传播,能引起各种植物病害。橄榄树特别容易受其伤害,该细菌会导致树枝枯萎,叶子会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手段,没有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就不会有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看到,科学技术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寻找新的资源开发途径,促进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内减少资源消耗、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一、船舶粪便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畜肠道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人畜粪便对水体污染再次进入人体。如伤寒、付伤寒霍乱、付霍乱和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水的污染而传染扩散。常见污染水体的病毒如小儿麻痹症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以及蛔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都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