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不同海岸梯度上短枝木麻黄小枝中的钾(K)、钙(Ca)、镁(Mg)、钠(Na)、铁(Fe)、锰(Mn)和锌(Zn)元素含量及其再吸收率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岸梯度对短枝木麻黄小枝中各元素含量及其再吸收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在各海岸梯度上,K再吸收率为正值,且基干林带的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它样地,Fe和Zn为负值,Ca、Mg和Na再吸收率在防护林带前沿为负值,而在后沿林为正值,Mn则相反.这表明,基干林带严重的环境胁迫显著降低了短枝木麻黄小枝的养分再吸收率.短枝木麻黄成熟小枝中的K、Mg含量与其再吸收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Na和Fe与其再吸收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它元素与其再吸收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除K外,各元素在衰老小枝中的含量与相应元素再吸收率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元素再吸收程度越高,其再吸收率就越高.Ca、Mg、Na和Fe再吸收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Zn除与Mn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外,与其它元素均表现为负相关,Mn则与其它元素再吸收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因而短枝木麻黄小枝中不同类型的养分状况对其再吸收率具有不同的影响.表5参42  相似文献   

2.
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量动态与养分归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对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进行观测,分析了凋落物总量、组分(叶、枝、繁殖器官和其他)凋落量和各组分不同养分含量的月动态变化及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凋落物月动态变化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般具有的双峰模式,凋落高峰出现在9至次年1月和4月;年凋落物量为6.9 t·hm-2,其中叶、枝、繁殖器官和其他组分的年凋落物量分别占年凋落物总量的71.0%、15.9%、1.5%和11.6%;凋落物各养分含量以C、Ca和N为主,无明显的月动态规律,养分年归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Ca、N、Mg、K和P,此与一般非喀斯特地区森林(由大到小依次为C、N、Ca、K、Mg和P)不同;凋落物各组分养分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凋落枝N、Mg、P和K含量较低,其他组分C、N、P和Mg含量较高,繁殖器官C、N和Ca含量较低;凋落物中Ca和Mg含量以及Ca和Mg年归还量远高于一般非喀斯特地区森林;K含量及K年归还量低于非喀斯特地区,说明该地区K的缺乏可能制约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林下栽植闽粤栲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闽粤栲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林木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表现为叶>枝>皮>根>干.总体而言,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后,除N、Ca元素外,各组分其它养分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K>Mg>Ca>N>P,混交林土壤中N、P元素含量要高于纯林.马尾松混交林中,林木5种元素总量为3 801.45 kg hm-2,比纯林高71.57%;养分元素的年净积累量为267.74 kg hm-2a-1,是纯林养分净积累量的2.30倍;养分总归还量为426.27 kg hm-2,是纯林的1.69倍.混交林养分利用系数为:N(0.14),P(0.10),K(0.49),Ca(0.16),Mg(0.20);周转时间(a)为:N(15.52),P(94.70),K(2.66),Ca(9.87),Mg(7.53).纯林养分利用系数为:N(0.13),P(0.06),K(0.31),Ca(0.16),Mg(0.20);周转时间(a)为:N(16.83),P(105.27),K(3.95),Ca(8.69),Mg(6.91).林下栽植阔叶树使林木的N、P、K元素的周转期缩短,养分利用系数增加.因此,将现有的马尾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是解决目前马尾松纯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过程,同时也是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重要问题。为探讨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利用规律,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羊草草原选取羊草(Leymus chinens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大针茅(Stipa grandis)、西伯利亚羽茅(Achnatherum.sibirica)、芯芭(Cymbaria dahurica.)、洽草(Koeleria cristata)等11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10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植物各元素含量特征属于w(K)w(Ca)w(Mg)型。元素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元素种间差异不显著。(2)相关性分析表明,C和Fe、C和Cu、N和K、N和Mg、P和K、P和Mg、Ca和Mg、Fe和Cu均为极显著相关(P≤0.01),C和Fe、C和Cu是负相关,其它均为正相关;N和P、N和Ca、K和Mg显著正相关(P≤0.05)。(3)禾本科植物具有低N-P-K-Ca特征,Fe、Cu元素含量较高,非禾本科物种Mn、Zn、P、Mg、Ca、K、N、C元素含量较高,其中Ca、K、Mg元素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N达到显著差异(P≤0.05)。(4)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植物营养元素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表明芯芭、洽草、菊叶委陵菜的营养元素含量水平较高,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以引种定植于相同生境条件下的13个不同种源雷公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季节各种源叶片养分(C、N、P、K、Ca、Mg)以及药用成分雷公藤甲素(TP)的含量,分析各种源雷公藤叶片养分与TP含量季节动态差异以及各养分间及与TP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除FJFZ种源的N,FJQZ的P,FJSM1、HNXT、FJSM2、HNCD和ZJJH的K,HNCD、ZJLS的Ca外,其余种源叶片的C、N、P、K含量在生长初期均大于旺盛期和末期,而Ca含量在末期最高,Mg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除FJFZ、FJSM2、ZJJH、FJQZ四个种源的TP含量在生长期内先增加后减少以及FJSM1、HNXT种源叶片缺失外,其余种源生长期内TP含量均逐渐增加.(2)生长期内,种源HNXT和FJSM1的C,FJLY和FJFZ的N,ZJJH和FJQZ的P,FJLY和HNCD的K,HNCD、ZJLS和FJSM2的Ca,ZJQZ、ZJJH和FJSM2的Mg含量较高.(3)对叶片各营养元素、TP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C与Mg,N与K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与K、P,P与K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TP与C、N极显著负相关,P与TP为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HNXT、FJLY与ZJJH三个种源的雷公藤TP含量较高且受养分动态变化影响较大,ZJJH的TP含量最高,结果对雷公藤优质种源筛选以及人工栽培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养分的回流与利用是树木保持营养、提高适应能力的最重要策略之一,对于土壤养分贫瘠地区树木的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云南松对贫瘠低P土壤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以滇中高原玉溪磨盘山区域内立地条件一致的3个不同林龄(15、30和45 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为对象,采用"微波消解-ICP-AES"法和碱解扩散法对其针叶中N、P、K、Mg、Ca和Fe等6种养分元素的含量、养分回流及利用效率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养分循环利用角度探讨云南松对贫瘠低P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云南松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存储与其利用效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在针叶中含量高、吸收储存能力强的元素其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反之,其利用效率相对较高。针叶中Ca和N的含量都较高,其利用效率均较低,而P和Fe(微量元素)含量均较低,其利用效率却较高。N与Fe的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994,P=0.005)。(2)不同林龄凋落叶中Ca、Fe的含量均大于鲜叶,Ca、Fe在落叶中出现明显富集,富集率随林龄增加而降低;除45年生云南松Mg有回流(6.6%)外,15年生和30年生均出现少量富集,其利用效率随林龄增加而降低。(3)不同林龄针叶中N、P和K均出现明显的回流,回流率与其利用效率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林龄N和K的回流率均高于30%,P的回流率(8.71%~61.49%)和利用效率(2 028.64~4 179.20 g·g-1)较高且随林龄的增加均不断提高,这是云南松对贫瘠低P环境适应的一种重要机制,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云南松是低P贫瘠环境中的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攀援角度对藤本植物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攀援角度裂叶牵牛叶片中10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攀援角度处理对裂叶牵牛叶片的金属元素含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攀援角度对Ca、K、Mg、Fe、Mn、Zn、Cd含量影响显著.大量元素对攀援角度的敏感性小于微量元素.随攀援角度增加(从0°到90°攀援角),叶片Mg、Zn和Mn含量显著增加,而Cd含量显著下降;K、Ca、Na和Fe含量呈"U"型变化趋势;从30°到90°攀援角,Pb含量呈增加趋势;Cu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攀援角度与Mg、Zn、M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攀援角度与Ca、Na、K、Fe、Cu和Pb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10种金属元素中呈正相关的元素多于负相关元素.其中,Mg、Zn、Mn和Cd在金属元素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林龄云南松的凋落叶产量及分解养分归还特征,以云南玉溪磨盘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林龄(15 a、30 a和45a)云南松为对象,采用样地法及网袋法,经过1 a的定位观测,对云南松凋落叶产量、分解及养分(N、P、K、Ca和Mg)归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磨盘山地区不同林龄云南松凋落叶产量在11月至翌年1月最大,为1.92~3.30 t·hm~(-2),占全年凋落叶量48.98%~56.44%,而2—4月凋落叶产量最少,仅占全年的8.81%~10.50%;不同林龄年凋落叶产量表现为30 a(5.92 t·hm~(-2))45 a(5.05 t·hm~(-2))15 a(3.29 t·hm~(-2));(2)不同林龄云南松凋落叶在分解1 a内总失质量率表现为30 a(40.82%)15 a(40.41%)45 a(38.06%);随林龄的增加,凋落叶分解半衰期分别为1.11 a(15 a)、1.29 a(30 a)和1.39a(45 a),分解周期分别为4.82 a、5.23 a和5.60 a,分解系数分别为0.40 a~(-1)、0.41 a~(-1)和0.38 a~(-1);(3)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归还量在各时期均为30 a45 a15 a,并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其他养分元素归还量在分解过程中均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情况,N、Ca和Mg归还量均在11月至翌年1月期间达到最大值,P、K则在8—10月期间归还量达到最大;(4)经过1 a的分解,不同林龄所测定的5个养分元素归还总量为45 a(250.75 kg·hm~(-2))30 a(239.64 kg·hm~(-2))15 a(164.17kg·hm~(-2))。  相似文献   

9.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沙化草地中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凋落叶的分解及其对灌木"肥岛"形成的影响,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不同大小高山柳灌丛冠幅下不同微位置(茎基周围、冠幅最小半径处、灌丛间裸地)高山柳凋落叶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1)分解时间显著影响高山柳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随着分解时间延长凋落叶木质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凋落叶质量损失率、C和N含量均显著增加(P 0.05),且凋落叶C/N和木质素/N均显著降低(P 0.05).(2)高山柳灌丛冠幅越小,其凋落叶质量损失率越高;且不同微位置下,高山柳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外圈中圈内圈(P 0.05).(3)大冠幅的高山柳下,凋落叶N含量显著高于小冠幅的高山柳(P 0.05),但不同微位置未引起C(总有机碳、纤维素和木质素)和N养分含量变化的显著差异.总之,在高山柳凋落叶分解初期(第一年),高山柳灌丛冠幅大小仅影响其质量和N含量;无论高山柳灌丛冠幅大小如何,不同微位置下高山柳凋落叶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短期内高山柳凋落叶的分解对其"肥岛"的形成可能没有显著贡献.(图4表1参59)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和定位方法,在标准样地中研究养分的输入、输出和贮存。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贮存,包括土壤、桉树林分和凋落物三者贮存的养分。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论述了刚果W5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贮存量、林分的养分贮存量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以及上述分系统内大、中量元素的含量比例。土壤养分的贮存量,全量养分以K最多,其次为N、P;有效养分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K,Ca,P,Mg,Mn,Zn,Cu,B。桉树林分的总养分贮存量,是逐年增加的,但以第2年的增量最大;各元素贮量大小,则每年不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总体上逐年增长,但以第4年最多;各元素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Ca,Mg,K,P。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桉树施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是衡量森林群落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矿质元素分配特征,以华西雨屏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8月采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根、茎、皮、枝、叶样品,测定分析森林群落优势植物矿质元素K、Ca、Na、Mg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优势植物矿质元素平均浓度表现为Ca K Mg Na;不同功能群各元素浓度存在一定差异,K和Mg浓度以乔木植物最低,Ca和K浓度分别以灌木和草本植物最高,Na浓度在植物功能群间无明显变化;不同植物功能群相同器官的矿质元素浓度明显不同,根系K、Ca和Mg浓度以乔木植物最低,叶片K、Ca、Na和Mg浓度以灌木植物最高,乔木和灌木植物枝条矿质元素浓度差异不显著;同一植物功能群的不同器官显著影响矿质元素浓度,乔木植物Ca浓度以树皮最高,灌木植物K、Ca和Mg元素浓度以枝条最低,草本植物叶片和根系矿质元素无显著差异;K与Mg和Na元素浓度以及Ca与Mg元素浓度显著正相关,Na与Ca和Mg元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K和Ca元素浓度相关不显著.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矿质元素的分配不仅受到功能群及其器官的影响,还受到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图4表2参55附表1)  相似文献   

12.
闽西北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定位监测与取样分析,研究了41 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林木、林下植被、地被物及土壤等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及分配特征.对林木的养分含量分析显示,除Ca元素外,针叶的养分含量最高,其次是枝、根、皮,树干的养分含量最低.林下植被层的养分含量比较高,其养分含量大小排列顺序为Ca>N>K>Mg>P;凋落物中各元素的含量与林木养分含量基本一致;土壤中K含量最高,其次是Mg,而Ca、N、P的含量则比较低.通过对林木生产力的分析表明,马尾松的养分年积累量为110.79 kg·hm-2·a-1,其中叶占34.47%,树干占22.56%,皮、枝和根分别占21.43%、10.91%和10.63%.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为187864.77 kg hm-2,其中土壤占98.70%,林木占1.18%,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养分元素总贮量较低,仅占总贮量的0.12%.  相似文献   

13.
按诊断与推荐综合系统(DRIS)标准建立的常规方法.通过比较低产和高产组叶片N、P、K、Ca、Mg养分含量以及两元素间的养分比和养分积,初步筛选出N/P、N/K、N/Ca、N/Mg、K/P、Ca/P、P/Mg、K/Ca.K/Mg和Ca/Mg作为DRIS参项,并初步提出紫花芒果DRIS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滨海沙地尾巨桉、肯氏相思、纹荚相思、湿地松、木麻黄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新鲜叶片、凋落叶及0-10cm土壤层样品的养分含量,分析不同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比(C:N:P),探讨化学计量垂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叶片503.19-515.80、11.76-22.1、0.37-0.66 mg/g,凋落物474.81-497.28、7.18-15.54、0.34-0.55 mg/g,土壤3.41-4.41、0.33-0.47、0.09-0.12 mg/g;植物C、N、P含量显著高于土壤,不同物种间叶片N、P含量差异显著,凋落物C、N、P含量差异性显著.凋落叶C:N、C:P大于叶片但N:P小于叶片.植物N重吸收率大于P重吸收率(分别为29.54%、18.51%),且植物叶片N:P16.本研究结果表明5个树种较大程度受到P元素限制,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滨海沙地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叶分解速率、分解过程中N、P、K含量变化及马尾松林地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为阐明外源性氮和磷对凋落叶分解土壤养分的影响及为森林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在广东马尾松林内建立4块5 m×5 m的小样地,放置凋落叶样品,测定其分解速率和N、P、K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施N对马尾松凋落叶的分解有抑制作用,施P及N+P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其中施P处理的分解最快;分解24个月后,对照,施N、P和N+P的马尾松纯凋落叶分解率分别为90%,74%、98%和97%。施N、P和N+P的马尾松林地凋落叶N含量显著大于凋落叶的初始N含量,分解24个月后各处理凋落叶的N含量分别增加了18%、34%、23%和38%;各处理凋落叶P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呈现上升的趋势,分解24个月后凋落叶的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7%、21%、163%和144%,P和N+P处理的凋落叶P含量上升幅度大;而凋落叶K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施N和N+P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全P和有效P含量,增量分别为4%、14%和23%、222%;加P显著增加土壤了全P、全K和有效P含量,增量分别为18%、6%和277%。施N、施P和施N+P 3种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加P提高了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量分别为11%、17%和16%,施N+P提高了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量分别为7%和2%。综上所述,施N抑制马尾松凋落叶的分解,而施P及N+P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在马尾松林施用P肥可以促进凋落叶的分解和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16.
陈琼贤  彭志平 《生态环境》2002,11(4):373-375
探讨了营养型土壤改良剂(简称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土壤酸度、土壤养分、土壤肥力和土壤物理性能的效应。连续2年4造水稻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比对照稻谷产量增加8.6%~11.3%(平均10.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并且有良好后效。施用土壤改良剂具有提高pH,降低活性Al,增加N、P、K有效养分和代换性K、Ca和Mg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自然恢复方式下处于同一演替序列的灌丛、藤剌灌丛、乔灌丛3个森林群落,应用网筐收集法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定位观测和研究了各群落的凋落物量、组成特征、季节动态变化及其N、P、K含量.结果表明,3个次生林群落年均凋落物量范围为6 053.93 kg·hm-2(灌丛)~6 794.40 kg·hm-2(藤刺灌丛),凋落物以叶占明显优势,其年变化以单峰形式出现,峰值处在9月份;凋落物中主要养分元素的含量为N>K>P,而森林养分利用效率表现为P>K>N,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的养分元素年归还总量分别为:95.41、106.09、80.62 kg·hm-2(N),6.58、6.64、5.06 kg·hm-2(P),18.63、19.66、14.90 kg-hm-2(K);群落地表凋落物层的凋落物现存量范围为2 835.23 kg·hm-2(藤刺灌丛)~3349.16 kg·hm-2(乔灌丛),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为1.82(灌丛)~2.37(藤刺灌丛),随着凋落物的分解养分元素的回归速度表现出K>N>P.同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较大,养分回归较迅速,具有良好的自养能力和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8.
凋落物是森林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而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是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与森林生产力及可持续生长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杨树人工林凋落物生物量及其分解过程,掌握其养分数量及其释放规律,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重要依据。采用凋落物收集网法和凋落物分解袋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南京市浦口区13年生的杨树(Populus deltoides Bartr.cv."Lux"I-69/55)人工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生物量以及不同类型凋落物的分解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凋落物生物量约为5t·hm~(-2)·a~(-1),叶片是凋落物的主要成分,占凋落物总量的70%左右;通过Olson指数模型拟合得出的各凋落物的半分解时间及95%分解时间均表现为杨树枯枝杨树枯叶混合凋落物枯死的林下植被杨树根系。2年连续分解试验表明,凋落物中的N整体上呈先富集后释放的模式,P整体上呈持续富集的模式,K呈早期释放模式,而Ca和Mg的释放模式比较复杂。分解2年后,杨树地上部分凋落物(枯叶和枯枝)养分总释放量(N、P、K、Ca和Mg的总和)为86.1 kg·hm~(-2),养分回归率约为60%;林下植被凋落物养分总释放量为92.3 kg·hm~(-2),养分回归率达75%以上,表明林下植被凋落物是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归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落物的养分释放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关键过程。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系统正受到氮沉降增加的影响,开展氮沉降全球化背景下凋落物养分释放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森林养分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以亚热带有代表性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福建官庄国有林场1992年造林)为研究对象,自2004年1月开始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4个氮沉降处理,分别为0(N0)、60(N60)、120(N120)、240(N240)kg·hm~(-2)·a~(-1),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试验,将分解袋随机投放至林地表面,每隔60天取样1次,共持续660 d,探讨凋落物叶在分解过程中养分(P、K、Ca、Mg、Mn、Zn、Fe)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在模拟氮沉降初期,氮沉降总体上促进了养分元素的释放,相对于N0处理,氮沉降分别使K的周转期缩短22.14%-26.09%,Ca周转期缩短15.31%-34.59%,Mg的周转期缩短5.25%-27.03%,Mn的周转期缩短17.85%-46.80%,Zn的周转期缩短20.51%-33.18%;就P和Fe而言,仅有N_2处理对其表现为促进作用,周转期分别缩短11.02%和26.01%。在各氮沉降水平中,120 kg·hm~(-2)·a~(-1)的施入量对凋落物养分释放作用最显著,说明此时杉木人工林还未达到氮饱和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达到氮饱合时,则有可能对凋落物的养分释放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植物根系分解是养分元素进入土壤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径级对根系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释放的潜在影响,以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对象,采用原位分解试验,研究云杉3个径级(0-2 mm,2-5 mm和5-10 mm)根系分解过程中钾(K)、钠(Na)、钙(Ca)和镁(Mg)元素的浓度、残留率和释放率动态特征.结果表明:4种元素在冬季和生长季节释放模式不同,除Na和Ca外,其他两种元素冬季的释放率大于生长季;径级对根系元素浓度和残留率有显著影响,随着径级的增大,元素浓度通常会降低,元素残留率则有增加的趋势,K和Ca尤为明显;分解两年后,K、Na、Ca和Mg分别释放了84%-87%、62%-70%、2%-26%和34%-56%.综上所述,径级显著影响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根系养分元素的释放特征,径级效应与元素种类和季节动态有关联.(图3表1参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