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模式及其效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贵州碳酸岩盐出露面积达12万多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山多坡陡,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突出,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石漠化地区缺水少土,属于造林困难地带和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文章以喀斯特石漠化发育典型的花江大峡谷右岸的贞丰县兴北镇顶坛片区为例,在阐述顶坛片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石漠化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目前正在实施的几种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对这几种模式的效益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它们的优点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熊鹰 《生态环境》2012,(10):1683-1688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定量评价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湖南省1998--2006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8年的1.2441hm。上升至2006年的1.637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8年的0.4819hm^2减少为2006年的0.4556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8年的0.7622hm0上升到2006年的1.1821hm0。生态赤字逐年提高,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分析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其需求以草地、耕地是构成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人均生态足迹的30.11%~37.34%以及29.83%-33.53%,其次是化石能源地(17.60%~22.85%)。而供给以耕地为主,占人均生态承载力的51.02%~53.23%。研究期间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湖南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同时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探讨了降低和消除区域生态赤字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苏州、南通两地区分别是江苏省主要的粮食产地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产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日趋增长。全省全年农药用量(以加工品计)近20万吨,其中有机氯农药(主要是666、有机磷混合粉及DDT)用量占化学农药总用量的一半左右。苏州地区有机氯农药(以原药计算)年平均(1977年—1981年)用量,666占全省总用量的20.9%,DDT占全省总用量的14.5%;南通地区666占全省总用量的30.3%。有机氯农药  相似文献   

4.
酸性硫酸盐土是指滨海盐渍沼泽土上生长红树林植物群落后,红树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残落物以及红树林死亡后埋藏在底上而形成的土壤[1].在广东的面积为103766hm2,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07%,其中湛江市面积最大,占52.67%;其次为江门市,占28.9%;再次为深圳市,占9.22  相似文献   

5.
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王文英(山西省隰县人民政府,隰县041300)隰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面积1415km2,人口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万人。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贫乏,是全省50个贫困县之一。1988年以来,我县坚持从实...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土地退化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善忠  王涛  封建民 《生态环境》2003,12(4):427-430
黑河流域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区。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已成为黑河流域一个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是该流域最典型和最严重的土地退化形式。对该流域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特点、退化面积等方面还没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通过最新的遥感影像资料(2000年),在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初步分析了黑河流域土地退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土地退化主要有5种类型,即:水土流失、干旱化、植被退化、盐渍化和沙漠化。土地退化面积达29971.91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23.06%;其中,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的南部山区,面积为5747.68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19.18%,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而导致的干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山前部分冲、洪积平原的河流沿岸附近,其面积为1369.96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4.57%;盐渍化土地是该流域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面积为10591.82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35.34%,分布在流域的低地、冲积扇的边缘等位置,主要是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造成的;沙化土地,包括流动沙丘(地),是研究区土地退化面积最大的类型,为10771.97km^2,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35.94%,这其中也包括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和现代形成的大部分沙地;植被退化土地面积为1490.48km^2,只占整个流域土地退化面积的4.97%。通过分析可知,黑河流域土地退化严重,特别是在下游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该流域内有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该地区土地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第一期工程1990年在湖南省境内启动实施以来,先后在全省33个县(市、区)开展了工作,共完成投资22 284.8万元,重点造林工程项目主要采取人工植苗造林、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和幼林抚育等 4种方式,在整个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过程中始终坚持良种壮苗技术的推广和造林树种选择及其造林技术的研究。长江防护林建设重点工程占43.84%,一般营造林占56.16%;该建设工程获得的生态效益总计达到51 980.87万元,直接经济效益共计706 283.63万元,为社会提供了43.6万个劳动力一年就业岗位,文末还指出了该建设工程中存在的5个方面问题及3项对策。  相似文献   

8.
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从万家寨水利枢纽至太原市呼延水厂,全长285km。论述了引黄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为(1)降水偏少分布不均水资源缺乏,(2)水土流失严重,(3)植被覆盖率较低,(4)生物多样性贫乏。预测了引黄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对策:(1)科学规划降低对植被的扰动程度,(2)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3)加强环境保护工作,(4)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5)合理放牧防止草地继续退化,(6)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黔中丘原是泛指以贵阳为中心的高原丘陵地貌为主的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耕地占全省耕地的37%。本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上,海拔900—1500米,相对高差300米以下。丘陵之间山间盆地、宽谷坝地较多,耕地连片,土层深厚,水利条件较好。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4—16℃,年雨量1,200毫米,年积温4,000—4,500℃。人口密度大(198.7人/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特有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特有植物共计23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归110属52科,其中蕨类植物25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207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各计125和82种),主要集中于Theaceae,Rosaceae,Dryopteridaceae,Urticaceae,Ericacaeae,Gesneriaceaea,Labiatae(=Lamiaceae)和Gramineae(=Poaceae)等8科,共计155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65.96%.湖南特有植物所归的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热带亚洲,泛热带及中国特有成分为主,分别占总数的20.00%,19.09%,13.64%和13.64%.从水平分布上看,湖南省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计77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32 17%;其次是西南部与南部,各有51和50种,分别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21.70%和21.28%,从垂直分布上看,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山地带(海拔800-1 600m),计108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45.80%;其次是低山地带(海拔300-800m),计84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35.88%。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姜加虎  黄群 《生态环境》2004,13(2):277-280
洞庭湖居湖南省东北隅,长江荆江段南岸。湖泊形状呈近似“U”字形,岳阳站水位33.50 m时(黄海基面),湖长143.00 km,最大湖宽30.00 km,平均湖宽17.01 km,湖泊面积2625 km2;最大水深23.5 m,平均水深6.39 m,蓄水量167?08 m3。因入湖泥沙长期淤积、高洲围垦、并垸合流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清代末期以来,湖泊形态演变剧烈,湖盆抬高,入湖河流三角洲快速发育,湖面南移而缩小;现湖体已明显演变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首尾相接三个部分,具有“高水湖相,低水河相”的典型特征。洞庭湖区不但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且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及其湖区的生态环境退化状况、产生原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调查分析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和湖垸农业形成的历史的基础上,归纳了湖垸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并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调整湖垸农业结构,建立有利于避灾、减灾新模式;退田还湖,发展替代农业,发展莲藕、籽藕、茭白等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与企业结合,发展油菜、马铃薯、亚麻等工业原料作物;利用欧美杨耐涝性强的特点,在地势较高的季节性淹没的洲滩地,发展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湖洲草地发展草食畜禽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GIS的湖北丹江库区土壤水力侵蚀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华  梁俊  蒋金龙  陈于 《生态环境》2006,15(6):1319-1323
湖北丹江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淹没区和水源区,土壤水力侵蚀是影响水质安全和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以1998年和2003年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建立了以植被覆盖度、坡度和土地利用为指标的水力侵蚀遥感分析方法,将水力侵蚀强度分为六级,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1998年和2003年库区水力侵蚀强度变化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五年间库区微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面积呈增加趋势,而轻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面积呈减少趋势;并将库区水力侵蚀空间分布划分为北部中低山丘陵中强度侵蚀区和中部河谷城区轻度流失区。分析结果对库区土壤侵蚀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加虎  黄群 《生态环境》2004,13(3):354-357
洞庭湖湖内冬枯水季节,有芦苇面积530km^2,草地面积800余km^2,泥滩地面积367km^2,天然水域面积约993km^2。湖洲之间隔水相望,河沟水系纵横交错,具“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形态面貌和典型的自然湿地景观。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压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洞庭湖演变对湖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湖体演变带来了诸如湖泊效应降低、洪涝灾害频繁、土壤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流行以及水产资源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湖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库和森林植被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省土地、森林利用状况等有关资料为基础,从土壤和森林对降水形成径流的影响,调节水资源的数量和方式,防洪抗旱减灾方面的作用3个层次,详细地剖析了土壤水库和森林植被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结果指出,土壤水库和森林植被能够调节水资源,其潜力非常大。合理利用土壤水库和森林植被可以蓄水保土减蚀,削减洪峰,减少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衰退原因与特征的分析,提出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整体管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适度退田还湖还蓄(洪区),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土壤、土地利用多样性及其与相关景观指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土壤类型及属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同时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也间接地改变着土壤类型、性质及功能多样性的格局。在人地矛盾、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的今天,研究土地和土壤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土壤多样性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综合分析土壤、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借助空间网格的概念量化分析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以河南省中南部样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仙农熵变形公式计算了1 km×1 km、3 km×3 km、5 km×5 km 3种网格尺度下的土壤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和各县市的土壤和土地利用构成组分多样性,运用ArcGIS探讨了多样性指数与景观指数之间的关联性,综合评价研究区的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相互性。研究表明:同一种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在异网格尺度下具有相似的分异规律;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的构成组分多样性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类型均匀分布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不一定会均匀分布,而两者的平均斑块面积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斑块的大小对土地利用斑块的大小影响较大,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过程;土壤类型的面积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分别与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90、r2=0.599。而土地利用的面积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分别为r2=0.437、r2=0.034。土壤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与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2=0.612;但土地利用的形状指数与多样性之  相似文献   

19.
对西南喀斯特地区2种不同建园方式柑橘园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连续3a的定位监测,并研究了4种类型柑橘园土壤含水量的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不同建园方式柑橘园的土壤流失量逐年减少,坡地柑橘园的年径流系数大于梯地柑橘园;不同类型柑橘园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层次、建园方式及柑橘园成土母质有关;柑橘园土壤含水量与月降雨量呈正相关,应在不同月份对柑橘园采取不同水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余德  周卫军  谭洁  郭子川  李娟 《生态环境》2014,(11):1799-1805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的淡水湖,对区域气候的调节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然而受全球变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洞庭湖区范围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不一致。为了更好地认识洞庭湖区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情况,同时为准确的判断该区温度未来的变化趋势奠定基础,利用1995年、2004年和2013年12景冬季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反演了洞庭湖区地表温度,并对反演的地表温度值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得到地表温度等级图。通过三时相温度等级图的面积统计与直观对比,分析了洞庭湖区在三峡蓄水前后的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雨资料、DEM、坡度等数据对洞庭湖区的温度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各温度等级面积成正态分布,主要以中温区、较高温区和较低温区为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低温区主要分布在水体,而高温区则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2)受雨雪天气影响,2004年的高温范围减少,减少情况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面积变化比例分别是5.38%、2.12%、0.71%,表明冷气流对西洞庭湖区的温度变化影响最强,而东洞庭湖区最弱。(3)2013年高温范围增加,且变化强度呈现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的空间特征,面积变化比例分别是2.21%、2.38%、2.68%,表明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东洞庭湖区的地表温度受到较大影响。(4)植被的覆盖情况与温度相关性不明显,而坡度、海拔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坡度可以有效的减少冷气流对温度的影响,地势较高地区与阳坡出现高温情况则表明地表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