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探索沸石对轻度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沸石添加量及不同沸石粒级等因素对不同生长时期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植株生物量、果实产量和土壤镉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沸石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生长期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和果实产量;每千克土壤添加10 g的大粒级(MX)沸石使得土壤全镉和有效镉增加最多,同时也使番茄果实增产最多,每千克土壤添加18 g的小粒级(MN)沸石使得土壤全镉质量分数有所降低,土壤有效镉质量分数增加最少,同时也可使番茄果实增产42.9%以上。小粒级(MN)沸石为削减土壤重金属镉的最佳沸石粒级,18 g.kg-1为削减土壤重金属镉的最佳沸石添加量。  相似文献   

2.
天然沸石对土壤镉及番茄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沸石对轻度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沸石添加量及不同沸石粒级等因素对不同生长时期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植株生物量、果实产量和土壤镉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沸石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生长期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和果实产量;每千克土壤添加10 g的大粒级(MX)沸石使得土壤全镉和有效镉增加最多,同时也使番茄果实增产最多,每千克土壤添加18 g的小粒级(MN)沸石使得土壤全镉质量分数有所降低,土壤有效镉质量分数增加最少,同时也可使番茄果实增产42.9%以上。小粒级(MN)沸石为削减土壤重金属镉的最佳沸石粒级,18 g.kg-1为削减土壤重金属镉的最佳沸石添加量。  相似文献   

3.
天然沸石对番茄及土壤中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沸石对轻度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农业安全生产可行性,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沸石添加量及不同沸石粒级等因素对不同生长时期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植株铅质量分数、累积量和土壤铅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天然沸石可提高土壤有效铅质量分数,不同程度地增加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具有提高番茄茎叶铅质量分数及积累量、果实产量的趋势,也具有降低收获期根部铅质量分数及积累量的趋势。18g·kg-1是提高地上部生物量,抑制土壤铅污染、茎叶和根部铅积累的最佳沸石添加量,但有促进果实铅积累的趋势;沸石添加量为10g·kg-1则在提高土壤有效铅质量分数的同时可抑制果实铅的积累。中粒级沸石可抑制果实铅积累,大粒级为削减根部铅积累量促进茎叶铅积累的最佳沸石粒级,小粒级沸石则可抑制收获期茎叶铅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番茄连作与轮作土壤生物学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国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的规模化生产以及形成相对固定的生产区域,番茄连作障碍现象逐年严重。文章针对番茄连作、轮作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展开了分析,旨在揭示连作与轮作土壤中生物学特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保障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分别设置番茄-番茄、番茄-茄子(Solanium melongena)、番茄-辣椒(Capsicum annuum)连作和番茄-黄瓜(Cucumis sativus L.)、番茄-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番茄-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轮作共6个处理。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以及稀释平板法等现代和传统分析技术,比较分析了连作和轮作不同蔬菜作物对土壤生物学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连作导致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降低,真菌数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同时连作还导致土壤中指示土壤肥力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显著降低;此外,番茄连作导致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H)和丰富度指数(S)下降,番茄连作土壤中主要以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为优势种属。相比之下,番茄轮作不仅能显著增加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而且轮作土壤中除了维持较高的细菌多样性之外,还出现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等促生细菌种属。表明番茄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健康。其中,番茄轮作黄瓜、白菜和菜豆3种不同科属蔬菜作物中,以轮作菜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两造的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佛石的处理和施用微量元素处理都不同程度地促进玉米的生长,增加玉米的生物量,但以沸石处理的效果最显著。植株养分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佛石处理促进了玉米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增加了植株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以红壤稻田土为供试土壤,设置不同硫酸铵(简称硫铵)施用量,分别在15、25、35℃条件下培养,研究短期内土壤硝化作用、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硫铵施用量下,不同温度处理土壤NH4+含量差异不显著;温度变化对于对照和常规硫铵用量(折纯N 120 mg·kg-1)处理土壤NO3-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中、高量(折纯N 600和1 200 mg·kg-1)处理无显著影响。对照和常规硫铵用量处理土壤硝化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中、高量硫铵处理土壤硝化速率普遍较低,且不同温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同温度条件下,硝化速率随硫铵施用量的升高而降低。中、髙量硫铵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显著影响,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随硫铵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相同硫铵施用量下,不同温度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由高到低大致为25、15和35℃。BIOLOG分析显示,中、高量硫铵处理平均吸光值和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各处理中以25℃时对照处理的平均吸光值和Shannon、Simpson、McIntosh指数最大,其次为25℃时常规硫铵用量处理。过量施用硫铵有可能造成土壤生物结构和功能衰变。  相似文献   

7.
应用BIOLOG技术对广东省大宝山矿山周边多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前施用改良剂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粉煤灰、白云石、石灰石和对照(未施用改良剂),其中施用有机肥+石灰石对提高多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有显著效果;种植红麻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机肥+石灰石、粉煤灰、石灰石、对照和白云石,有机肥+石灰石和红麻联合修复对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效果更显著;种植红麻后,施用有机肥+石灰石可以刺激根系分泌L-丝氨酸、4-羟基苯甲酸和L-精氨酸等碳源,使微生物对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大幅提高.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等碳源的利用能力增强,有助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8.
冬季覆盖作物对潮褐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季覆盖作物能够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其种植后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理化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可为该地区推广种植冬季覆盖作物提供数据支持。以冬闲地为对照(CK),选取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Vr)、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Ov)和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Bc)3种覆盖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种植冬季覆盖作物对华北平原典型潮褐土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冬季覆盖作物处理生物量由小到大依次为Vr、Bc和Ov。与CK相比,3种冬季覆盖作物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效磷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含量(P0.05),且不同程度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其中,Ov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幅度最大,为33.3%(P0.05);Bc处理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16.7%,土壤容重显著降低16.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30.5%、32.3%、85.4%、11.4%、17.7%和21.7%(P0.05)。综合覆盖作物生物量及覆盖作物对华北平原潮褐土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冬油菜作为华北平原冬季覆盖作物效果为最佳,二月兰和毛叶苕子次之。  相似文献   

9.
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潮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地,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以及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脱氢酶、转化酶、脲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之后均产生较大的差异,总体上是施肥高于不施肥,施肥处理间从高到低依次是OM(有机肥)、1/2OM 1/2NPK、NPK、NP、PK、NK。同时,土壤脱氢酶活性随着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转化酶与磷酸酶的活性趋于增高,而脲酶活性的年际变化规律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互不相同。另外,OM与1/2OM 1/2NPK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最高,而施化肥处理中只有NPK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N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其它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更有利于保育土壤生物化学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施入土壤的固碳潜力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研究生物炭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机制对深入理解土壤-生物炭的固碳机理有重要科学意义。选取我国红壤丘陵区广泛分布的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在控制培养条件下,生物炭按照1%、2%和5%的质量比加入土壤,研究生物炭对该区典型瘠薄土壤碳矿化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定期测定CO_2碳释放量(CO_2-C),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 H等性质。结果表明,生物炭促进了CO_2-C累积释放量,其中5%的生物炭效果最明显。采用First-order模型拟合相对碳总量(生物炭碳+土壤碳)的CO_2-C累积释放量,结果表明,该值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最高值出现在无生物炭的土壤对照处理。当施用量为5%时,生物炭可显著促进土壤碳总量释放;但施用量为2%时,生物炭对土壤碳释放的影响不明显。此外,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降低。两种生物炭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且最高值均出现在施用5%的处理(分别为53.93±9.87和43.45±3.44 mg·kg~(-1));两种生物炭按5%比例施用时,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但施用其他比例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不明显。因此,对采用林业废弃物生物炭改良红壤丘陵区的土壤而言,应采取较低量的施用策略,在达到土壤-生物炭固碳目标的同时亦可避免短期内的土壤碳损失。  相似文献   

11.
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ysporum f.cubense)是当前严重威胁我国华南地区香蕉生产的重要土传病害,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于2010年采集了3个典型香蕉枯萎病患病样地(尖峰、冲坡、十月田)和2个健康样地(临高、广州)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品共46份,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了19项土壤理化指标含量。旨在从农艺措施的角度考虑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健康蕉园的大多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高于患病蕉园。尤以土壤粘粒、有机质、CEC、全N、全P、有效P、有效Cu、有效Fe、有效B和交换性Ca含量表现更为明显,其在健康蕉园中的含量均为患病蕉园的1.5倍以上。同一患病蕉园根际土壤中的pH值随植株感病级别增加而上升,而有效P和有效B含量随植株感病级别增加而降低。由此可以推论,在蕉园适当增施P肥和B肥有助于抑制香蕉枯萎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山地黄壤和赤红壤。本文用差热-热重-微商热重(DTA-TG-DTG)联合热分析法,对两种土壤的粘粒矿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确认两种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三水铝石、蛭石、针铁矿等。伊利石、三水铝石、蛭石的含量山地黄壤多于赤红壤,而高岭石则相反。两种土壤的风化程度不高,土壤矿物风化主要处于幼年阶段,山地黄壤尤其明显。另外,对不同林型下的赤红壤也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粘粒矿物组成和数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木麻黄(Casuarina spp.)根区土壤理化特性及酶活性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进而为加强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选取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大埕镇、湛江市吴川市塘尾镇和湛江市徐闻县前山镇的3个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下分别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采集木麻黄青枯病感病植株和健康植株根区土壤各3份,共54个土壤样...  相似文献   

14.
The large amounts of nitrogen-containing mineral fertilisers in industrial agriculture are leading to water pollution with effects such as eutrophication and death of aquatic life. There is therefore a need for techniques to keep N in the soil to prevent leaching in waters. Here, we tested the effect of the addition of vermiculite, a phyllosilicate mineral, to the soil, on fertiliser NH4 +-N retention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during 14–45 days. The added amount of vermiculite was twice the amount of the nitrogen fertilizer added. Our results show that addition of vermiculite increases NH4 +-N retention by over 30%, compared to a control. Adding vermiculite is thus a promising technique to control the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systems as well as reducing agriculture cost.  相似文献   

15.
一株拮抗烟草青枯病菌的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烟草青枯病的生防微生物,研究采用平板涂布法从重庆烟田健康土壤中分离根际微生物,纯化后得到了59株真菌。用滤纸片法从中筛选出1株对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稳定拮抗效果的真菌,其抑菌圈为10.0 mm。其抑制活性优于或接近于近期发现的其他生防微生物。测定该株活性真菌的全细胞脂肪酸组成,进行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学观察,以及rDNA ITS区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全细胞脂肪酸属性未被收录于TSBA6脂肪酸数据库,而根据形态学观察结果,以及对所获rDNA ITS区序列的分析,鉴定该株真菌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相似文献   

16.
施肥与设施栽培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张乃明  董艳 《生态环境》2004,13(1):61-62
微生物肥料的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而降低细菌和霉菌的数量;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有机肥与无机肥,有机肥与生物肥配合施用的影响尤为明显,与对照相比,土壤中细菌数量分别增加109.8%和405.0%,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320.3%和215.0%,而真菌数量分别降低44.0%和47.2%。大棚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露地;在大棚中,种植年限长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种植年限短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飞  唐海萍  李滨勇 《生态环境》2013,(11):1774-1779
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人工草地、围封样地、一年耕地、弃耕地、自由放牧样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草原土壤起源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4.98±3.47)g·kg-1,围封样地的为(12.41±6.40)g·kg-1,一年耕地的为(12.20±5.59)g·kg-1,弃耕样地的为(10.39±5.08)g·kg-1,自由放牧样地的为(9.45±3.19)g·kg-1。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围封样地和一年耕地的含量相似,自由放牧样地的含量最小。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分配比率在不同类型样地范围分别为0.24%~0.66%、0.002%~0.019%和0.05%-0.25%,显示出各组分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不同,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早期变化,可以作为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和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土壤的粘粒矿物学组成和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湘南第四纪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为主,其次是1.4nm过渡矿物.经过人为耕种尤其在水田条件下,蛭石和水云母的含量增加,铁的活化度增大.土壤表面电荷数量(CECpH3.2、CECp、CECv、AEC)和电荷零点(pH)的值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危害严重,提高该病的生态防控技术对实现棉花"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阿克苏、石河子和库尔勒三地棉花黄萎病不同发生程度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的相关性,以期揭示棉田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子,为提高新疆棉花黄萎病生态防控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97%相似水平上,阿克苏、库尔勒重病棉田土壤细菌的OTU数量及ACE、Chao1、Shannon-Wiener指数均分别与其对照田土壤无显著差异,石河子重病田土壤细菌的ACE、Chao1指数均显著低于其对照田,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田。聚类分析发现,阿克苏、石河子重病田均分别与对照田土壤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而库尔勒重病田与其对照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小。在属水平上,阿克苏重病田土壤中有益菌群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丰度分别为3.67%和3.15%,均显著高于无病田对照(2.35%和0.18%),而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丰度在阿克苏、石河子、库尔勒三地重病田与对照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标记分析同样发现在阿克苏重病田中显著富集了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在石河子重病田中显著富集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关分析表明,棉田土壤细菌的OTU数量、Alpah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值、全钾含量呈正相关,与总盐含量、碳氮比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及棉田发病程度无明显相关,土壤pH值、总盐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Cu、抗生素协同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重金属和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协同污染的几率不断升高。为分析和评价重金属、抗生素协同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以Cu、磺胺甲基嘧啶为添加毒物,其中,Cu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100、500mg·kg-1;磺胺甲基嘧啶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5、25、50、100mg·kg-1,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的方法研究分析了cu、磺胺甲基嘧啶协同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硝化势、尿酶以及脱氢酶等土壤微生物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磺胺甲基嘧啶单独污染处理相比,在Cu的质量分数为100mg·kg。协同污染污染下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尿酶等指标的活性均明显增加;即表明它们对Cu与磺胺甲基嘧啶的协同污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在cu的协同污染质量分数为500mg·kg-1,Cu与磺胺甲基嘧啶对土壤各微生物指标则基本表现为协同抑制作用;在不同剂量Cu的协同污染处理下,当磺胺甲基嘧啶处理质量分数≥10mg·kg-1时,各土壤微生物指标的活性随着其处理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表现出很好的剂量依赖效应。因此,低剂量的Cu.磺胺甲基嘧啶协同污染可能会诱导土壤微生物对二者产生交互抗性;而高剂量协同污染则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