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北平原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世纪以来华北平原土壤调查数据分析对比,揭示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背北地区的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而冀南和鲁西北地区有所上升。影响肥力变化的因子包括河流治理、施肥、高产品种使用后种植制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2.
GIS支持下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鄂南典型红壤丘陵区为例,研究了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了土壤肥力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应用GIS对乡镇域土壤肥力进行评价能克服速度慢、数据更新不方便的缺点,避免乡镇农业决策者主观判断土壤肥力等级的弊病,为生产布局和用地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试区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有关,肥力等级有向中等级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黄宇  苏以荣  王克林 《生态环境》2000,9(4):281-283
为了解肯福环境移民示范区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特对移民迁入前和移民迁入后第3年示范区的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耕层土样的8个土壤养分指标。结果表明,示范区土壤肥力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同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又有差别,并且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变化也存在差别,宜林类用地土壤肥力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别对康集生态农场种植园、附近农用地和对照废窑地的主要土壤肥力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康集生态农场土壤肥力已从开发前的五级提高到与当地一般农用地相一致的三级水平。其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含量明显提高,盐渍化程度有所下降,但仍有改善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的石漠化治理下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生态治理下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和规律。采用2009年和2015年治理前后两期遥感影像进行石漠化解译,结合撒拉溪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和定点采样监测测定数据,通过Kriging插值和GIS空间分析,研究土壤肥力变化特征,探讨不同石漠化等级与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2009-2015年,撒拉溪示范区无石漠化面积增加了258.14hm~2,年动态度为1.91%。潜在、轻度、中度和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119.75、61.66、56.68和20.05 hm~2,石漠化得到明显好转。(2)土壤pH由弱酸向中性变化,速效钾含量有所降低,变异系数均由中等变异向弱变异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6.13g?kg~(-1),增速最快,碱解氮增速也明显,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不大,但是有效磷含量降低明显且变异最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变异系数均为中等变异。(3)从潜在石漠化到强度石漠化,土壤pH缓慢升高后降低,全氮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基本一致且均为下降。2009年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先上升后下降,而2015年则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呈波浪式变化;有效磷含量2015年逐渐降低,而2009年则先升高后逐渐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先升后降。各肥力指标变异系数2009年明显高于2015年。(4)石漠等级变化趋势为强度向中度、中度向轻度、轻度向潜在、潜在向无石漠化方向转移,除pH、有机质和碱解氮朝正向变化外,其余指标均为负变化,其中碱解氮正向变化值最大,速效钾负向变化值最大。通过生态治理,石漠化等级逐渐降低,石漠化趋向良性发展,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可在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中适量补充氮磷钾以保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肥方式下紫色水稻土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 12 a田间小区定位试验 ,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方式下 ,连年稻 -麦轮作的滇中地区紫色冲积性潴育型水稻土土壤肥力及产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厩肥 (O)处理与厩肥配合氮磷处理 (ONP)12 a后土壤肥力明显高于对照和单施化肥的 NP、NK、PK、NPK等 4处理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8.4 g/kg以上 ,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 14.6 %以上 ,土壤容重下降 0 .16以上 ;单施化肥的处理 ,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邱振雄  陈洪 《生态环境》2002,11(3):328-330
在不同土壤种类、不同土壤肥力的田块进行了多点多年定点试验。经过连续三年早造稻草还田和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4个试验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182%,早晚稻、马铃薯每公顷产量分别提高了1305、1275、3765kg,表明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效果显著,但不同土质的田块其效果有所不同。稻草还田、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与合理轮作和平衡施肥相结合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越来越高、连年增产,因此,稻草还田是改造中低产田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方式下紫色水稻土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连续12a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方式下,连年稻一麦轮作的滇中地区紫色冲积性潴育型水稻土土壤肥力及产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厩肥(O)处理与厩肥配合氮磷处理(ONP)12a后土壤肥力明显高于对照和单施化肥的NP、NK、PK、NPK等4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4g/kg以上,高速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14.6%以上,土壤容重下降0.16以上;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对照  相似文献   

9.
应用指数和法对潮土农田土壤肥力变化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指数和法探讨了北京市大兴县 1982年~ 2 0 0 0年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近 2 0a来 ,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 90年代 ,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秸秆还田 ,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上升 ,土壤的综合肥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保持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是实现森林健康的基础。研究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质量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过伐林区金仓林场中的落叶松Lartx gmelinii人工纯林、云杉Picea asperatax紫椴Tilia amurensis天然混交林、紫椴×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天然混交林、五角槭Acer monox白桦×落叶松天然混交林、五角槭×白桦×紫椴天然混交林、白桦×落叶松天然混交林和五角械×紫椴×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其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①林分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密度和土壤pH值增大,而土壤含水量、物理性粘粒含量和养分质量分数减少,但其在不同林分下的变化程度不同;②土壤因子之间关系密切,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含水量、全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密度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分下0~60cm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质量表现为天然混交林高于落叶松人工纯林;采伐降低了土壤的肥力质量;在落叶松人工纯林中,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的肥力质量下降。通过对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标值的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肥力质量属于中等以上(优、良、中等)的林地所占研究样地的比例为66.7%,研究区森林土壤肥力质量属于中等水平。建议在经营过伐林时,注意调整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控制采伐强度,同时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比较,以改善林分整体的肥力状况。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直接依据,也为东北地区森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持续农业是关于建立资源、生态、地力、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制度的一种思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锐减、环境污染,制约着广东农业的持续发展.土壤学应围绕持续农业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应加强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耕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应开展土壤资源的动态变化研究,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与土壤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提出土壤变化概念及其驱动力的基础上,论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上镶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土壤酸化、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物理性质诸方面的正、逆向效应,最后指出研究农业生产对土壤变化的影响是发展持续农业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
章家恩  刘文高 《生态环境》2001,10(2):154-157
对微生物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合理开发利用进行了阐述和总结。认为微生物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在土壤肥力的提高与保持、营养元素的转化、环境净化与生态系统的平衡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以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饲料、环境激素和环境工程微生物等为核心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农业即所谓的"白色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定位试验结果,提出了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多熟种植制、合理轮耕制、用养结合的培肥制和高产高效的栽培制相结合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对我国中低产土壤地区种植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机农业提倡与自然共存不破坏平衡,而自然界的土壤中存在许多可促进植物生长的植物根圈微生物(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此类微生物可分泌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并可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基因,增强植物抗病.PGPR可产生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可溶性磷及铁,诱发植物抗病、克服逆境、增强营养吸收,固氮或防治病害等,在有机农业上有助于植物增产,改善农业对化学肥料的依赖,生产出健康的作物.参25.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晓舵  郑习健 《生态环境》2004,13(3):455-458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剧增,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耕地资源日益缺乏,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肥力退化和水土流失仍未遏止,地区性的洪旱灾害频繁,森林生态系统简单而脆弱,外来物种入侵猖獗,等等。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若干治理对策。认为要使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与人口增长,加强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加强土壤肥力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发展节水农业,改善林分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此外,认为还应加强外来物种的安全防范工作和科学研究,防止外来物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Soil fertility is conventionally evaluated by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C, N, and P contents. 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 is now becoming a routine work for soil management and crop production. However, laboratory-analysis based determination of soil properties is time and cost consuming, which is not suitable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Here,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appears as an alternative and fast technique to measure soil fertility. The IR transmission method is generally used in soil qualitative analysis, while the IR reflectance can be used in soil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most of soil-related research is focused on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a, including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and total attenuated reflectance spectra, are involved in soil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 observe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predicting soil C and N contents using IR spectra. Moreover, in most of cases the predictions of the contents of soil P, K, Ca, Mg, S, and some other microelements are satisfactory. Soil water, soil clays, and soil microbes can also be characterized and evaluated using IR spectroscopy. In recent years, a new method named 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a was applied in soil analysis. Infrared-photoacoustic spectra is indeed more convenient for sample pretreatment and spectra recording, and the recorded soil spectra contain more useful inform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Though currently the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in soil analysis is limited, it appears promising to measure soil fert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soil fertility is largely dependent on spectra pretreatment and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due to strong interferences in the spectra. Partial least square (PL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are two widely used mathematical tools in the prediction of soil properties, and more mathematical tools combined models will benefit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To make full use of soil infrared spectra, soil spectra library construction is needed in future, and a standard procedure should be first decided in the construction. Based on soil infrared spectra library soil fertility can be fast evaluated combining suitable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Over-population in relation to poor land productivity and cultivation in less fertile lands is resulting in land degradation and deforestation in UP hills. Growing demand of more food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need for more cash in hand have forced the hill people to cultivate all kinds of land, resulting in the denud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soil erosion. These changes resulted in out migration of the area's human resource. A new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reviva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area's human population and livestock has been proposed, involving active local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change the existing land-use to a system based on the soil fertility scale.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广东省赤红壤水土流失区为例,综合分析了赤红壤水土流失区发展持续农业的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发展持续农业的途径与对策.认为:水土流失区发展持续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土壤退化;发展持续农业的根本途径在于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建立立体农业生态系统;侵蚀土壤上重建森林植被群落首先要建立先锋群落,然后建立稳定的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20.
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评述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在研究方法上,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经历了由定性描述到传统统计学、再到地统计学的不断改进过程,而研究内容也由对单一特性的研究逐渐转向多特性的研究。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也存在地统计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主观性太强,土壤综合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时空结合的变异性研究以及与数学模型有机结合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亟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数字土壤”、“精准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