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和白桦林中与土壤碳氮元素循环有关的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两个群落中,腐殖质层(A)中6种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淀积层(B)和母质层(C)中的酶活性;(2)白桦林A层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冷杉林A层土壤,而C层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冷杉林明显高于白桦林,但C层的其它4种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3)土壤酶活性的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7、8月份(冷杉林A层土壤中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白桦林A层土壤中的蛋白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或是凋落物高峰期的10月份(冷杉林A层土壤中的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白桦林A层土壤中的多酚氧化酶).可见,不同土壤酶的活性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土壤酶的活性(如多酚氧化酶)明显受凋落物动态的影响.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2.
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划烧除是森林防火与经营的主要手段之一,探究云南松林计划烧除后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化,可为科学实施计划烧除提供参考。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照壁山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计划烧除后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与酶活性(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的变化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松林计划烧除后,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急剧下降,但这种影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越来越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0-10 cm土层、真菌数量在0-20 cm土层未烧除样地显著高于烧除样地;细菌、放线菌在11-60 cm土层、真菌在21-60 cm土层受火烧影响小。(2)计划烧除导致大部分表层土壤酶失活,随土层深度增加受影响程度越来越小。土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在0-20 cm土层未烧除样地显著高于计划烧除样地,脲酶、蛋白酶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烧除样地,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60 cm土层显著高于烧除样地;磷酸酶活性与其它酶不同,在0-10 cm土层未烧除样地显著低于计划烧除样地,在10-20 cm土层未烧除除样地显著高于烧除样地,在21-60 cm土层,受计划烧除影响小。(3)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与未烧除样地比较,计划烧除样地细菌与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蛋白酶的相关性变化不明显,而与蔗糖酶、纤维素酶的相关性减弱;真菌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相关性变化不明显,而与脲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的相关性减弱,与磷酸酶的相关性增强;放线菌与脲酶、过氧化氢酶的相关性变化不明显,与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相关性减弱,与磷酸酶的相关性增强。因此,计划烧除使土壤表层微生物与酶活性受到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Pb/Zn矿冶区植被恢复地土壤酶的活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东韶关铅锌矿冶区植被恢复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自然植被恢复地(ZR)的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高于人工植被恢复地(RG)和无植被覆盖地(GB),其中脲酶、蛋白酶在ZR的活性极显著高于其在RG和GB的活性(P<0.01).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植被盖度、生物量等特征呈较高相关性.建议用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作为Pb/Zn矿冶区植被自然恢复的指示指标,过氧化氢酶作为参考指标.图1表1参18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忠梅  宋长春 《生态环境》2010,19(5):1215-1220
选取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于5—9月采集0~20cm土壤样品,分析了小叶章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其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脲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变异系数分别为13.1%、7.9%、13.6%、9.8%、5.0%、27.0%。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具有相似的动态规律,均在6月份出现一个波峰值,但最大值出现的月份不同,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在9月份时的酶活性最高,而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在6月份时酶活性最高。淀粉酶活性动态规律表现为5—7月酶活性降低,而后酶活性升高,9月份酶活性最高,此时淀粉酶的水解能力最大。并且,随着季节变化,小叶章湿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与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淀粉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但对脲酶来说,其活性大小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从土壤类型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大小以水稻土最大,潮土次之,红壤最小。3种土壤的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培养的45~60d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部分单施无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最大值比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提前15d。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及单施有机肥处理,3种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及速效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单施无机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部分速效养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铅锌矿冶区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测试了铅锌矿冶区Pb、Zn、Cu、Cd复合污染条件下的土壤酶活性,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采样点偏离废气排放口主导风向程度增大,Pb、Zn、Cu、Cd综合污染指数PI逐渐降低,土壤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逐渐增高且差异显著,变化程度中大到小的顺序为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剖面分布上,综合污染指数PI〉5的样地,基本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土壤酶活性降低的趋势。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种土壤酶活性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相关性较低。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对矿冶区污染程度和土壤生态系统特性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增温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残体和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系数的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为探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长期响应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研究一个生长季的昼夜连续增温对冬小麦根系残体及秸秆分解系数以及分解后土壤酶活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采集田间经过一个生长季昼夜增温处理的根系残体(W-根)和秸秆(W-秸秆)以及不增温处理(对照)的根系残体(CK-根)和秸秆(CK-秸秆),设置W-根、W-秸秆、CK-根、CK-秸秆的4个添加处理,每个处理设置4个添加水平(0.3、0.6、0.9、1.2g),将这些根系残体和秸秆添加到土壤中进行培养瓶培养,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CO_2排放量及培养后的pH、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CO_2排放量与残体添加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线性方程的斜率即代表了不同残体的分解系数。W-根的分解系数为(0.269 9±0.008 0) mg?g~(-1)?g~(-1),显著高于CK-根的分解系数(0.240 7±0.009 0) mg?g~(-1)?g~(-1);而W-秸秆的分解系数为(0.257 3±0.003 0) mg?g~(-1)?g~(-1),CK-秸秆的分解系数为(0.258 7±0.015 0) mg?g~(-1)?g~(-1),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随土壤pH的增大而极显著(P0.001)减小,随土壤DOC含量的增大而极显著(P0.001)增大。不同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与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存在极显著(P0.001)的自然对数回归关系,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可解释75.7%(R~2=0.757)、80.3%(R~2=0.803)、92.7%(R~2=0.927)的土壤CO_2排放量的变异。研究表明,增温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根系残体的分解系数,但对冬小麦秸秆的分解系数无显著影响。根系残体和秸秆在土壤中分解所释放的CO_2量与酶活性存在自然对数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气气溶胶浓度增加地表太阳辐射减弱地球变暗。采用遮光网模拟太阳辐射减弱,设置60%、40%、20%、15%、0%的遮光递度,大田种植冬小麦,测定了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的活性以及根际土壤Cu、Fe、Mn、Zn等有效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太阳辐射减弱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太阳辐射减弱,降低了小麦根际有效Fe、Zn和Mn的含量以及脲酶活性。有效Cu元素除了孕穗期有所增加外其它时期也均为降低。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的活性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太阳辐射减弱使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效Fe、Zn极显著的正相关,脲酶与Zn也达显著水平。Zn和Fe对土壤酶的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都较大。太阳辐射减弱改变了土壤酶和微量元素在土壤肥力中的权重,最大肥力权重脲酶被过氧化氢酶所取代。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减弱影响了土壤根际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提高了土壤酶和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反映土壤肥力微小变化的敏感土壤质量指标有一定的变化,脲酶的肥力权重降低,过氧化氢酶的肥力权重增加。  相似文献   

9.
运用典范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营养元素N,P,K含量关系最大,其中地氧化氢酶与桉树土壤K听转化,K的固定关系密切,对土壤中主要营养物质N素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脲酶的活性同桉树土壤N,P的转化关系密切,蛋白酶促进土壤对植物氮源的供给,而转化酶与P的转化也有一定相关,Zn在一定程度上对转化酶有正效庆,即有促进作用。结合林地生物的生长特征等因子,“综合土壤酶因子”可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一个生物学指标。图2表4参16  相似文献   

10.
沼液对甘蓝连作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施用化肥225 kg/hm2为对照,设置两种不同的沼液用量(以纯氮计):沼液I(168 kg/hm2)和沼液II(225 kg/hm2),通过连续3 a的甘蓝种植试验,研究沼液对甘蓝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用沼液显著改善了连作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溶磷细菌、解钾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抑制了真菌的富集.两种不同用量的沼液处理较化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B/F)值分别提高了142.7%和202.3%.2)在225 kg/hm2等氮水平下,施用沼液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蔗糖酶、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较之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63.96%、137.61%和139.66%;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3)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4参24  相似文献   

1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华北潮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监测的关键生物指标,可以灵敏地指示土壤性质的变化,我们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潮土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潮土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两个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郑州、封丘)为基础,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耕层土壤(0~15 cm)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探讨24~25年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各种酶活性以及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尽管两个试验地同为潮土,土壤酶活性的差异较大。郑州所有施肥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而封丘施氮钾肥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58.3%。(2)在不施磷肥的处理下,氮钾比为1∶1时,NK肥处理的蛋白酶活性较对照提高119%,当氮钾比为2∶1时,NK肥处理的蛋白酶活性较对照降低20%。(3)不同施肥处理均有助于潮土脲酶活性的提高,以有机肥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在郑州和封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1.1%和106.4%。(4)长期施肥处理并没有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133.5%。(5)郑州各施肥处理土壤转化酶活性较对照有显著提高,以氮钾肥处理提高幅度最小,为95.5%,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为439%,封丘氮钾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转化酶活性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81.3%和180%。(6)潮土脲酶与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脲酶与转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来说,与单纯的施用化肥相比,添加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能使土壤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土壤肥力的稳步提高;NK肥比例对土壤酶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大气污染区林木根区土壤重金属和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埔区是广州市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其中林木也受到了大气等污染物的危害。林木根区的土壤重金属和酶活性是探讨污染对林木影响机制和反映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作者分别在该区的石化厂、硫酸厂附近林地和非污染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对照)共3个区选择了台湾相思、马尾松、尾叶桉和荔枝4个树种、11个采样点,共采集了33个供试土壤样品,分析了林木根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全量、有效量和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1)石化厂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与对照区差异不大,而硫酸厂区重金属含量则显著地高于对照区,污染严重。(2)不同调查区根区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各调查区平均土壤酶活性大小顺序基本上表现为:对照区>石化厂区>硫酸厂区,尤其是硫酸厂区显著地低于对照区;而同一调查区不同树种之间的酶活性也存在差异,台湾相思根区土壤脲酶的活性均比其它树种高;从酶活性看,在硫酸厂严重污染胁迫下,台湾相思比尾叶桉更耐污染。(3)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和酶活性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根区土壤有效Zn含量对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但抑制了蛋白酶活性;有效Cd则抑制了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但刺激了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人为干扰对新疆甘家湖湿地边缘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甘家湖湿地边缘带受人类干扰较明显的区域,通过实验分析人为垦荒、放牧、旅游方式对湿地边缘带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开垦的棉田耕地与基本无人开垦的梭梭灌木林地、盐化草甸土地、放牧区与无放牧区、人车践踏区与基本无人车践踏区进行对比,认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氧酶、酶蔗糖酶活性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降低了脲酶活性,而土壤中蛋白酶的酶活性受到人为影响变化幅度小.与梭梭灌木林地、盐化草甸土相比,棉田耕地表层土(0~5 cm)四种酶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都较高,棉田耕地土壤酶活性垂直变化不明显.与无放牧区相比,放牧区对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比较显著,使得表层土壤酶活性明显降低,而土壤中蛋白酶的酶活性受到放牧的影响变化幅度小.与无人践踏区相比,践踏对土壤表层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影响显著,特别脲酶活性降幅显著;在垂直方向上,人为践踏使得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有较明显的增加.说明甘家湖湿地边缘带土壤酶活性受人为干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放牧梯度下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实验,研究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总数不放牧处理大于放牧处理,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轻牧区较高,在中牧区较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高于不放牧和重度放牧。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相互之间密切相关,土壤微生物量N与细菌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真菌和放线菌呈显著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C与真菌达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放线菌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N与转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C与转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以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等四种土壤酶为考察指标,研究了重金属Zn浓度为0~6000 mg·kg-1时对水稻土和施加污泥的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施入土壤后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同时还能缓解外源金属Zn对土壤酶的产生的抑制作用.4种酶对Zn抑制作用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受到的抑制作用可以用sigmoidal剂量一效应模型表征和计算生态剂量值,将过氧化氢酶作为评价施泥土壤Zn污染程度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初级阶段的鲜类阔叶林(MBLF)、鲜类针阔混交林(MCBLF)和箭竹阔叶林(BBLF)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森林类型采用多点分层[0-10 cm(A层)、10-20 cm(B层)、20-30 cm(C层)和30-40 cm(D层)]采样、测定混合样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层土壤的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MBLF、MCBLF、BBLF不同土层土壤pH值均低于5.0,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有机碳、全氮与A层土壤差异显著(P〈0.05)。MBLF和BBLF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脲酶活性较A层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MCBLF土壤脲酶活性以B、C层活性最高,分别为A层的1.22和1.08倍。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以MCBLF活性最高;在林型MCBLF和BBLF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较A层显著降低(P〈0.05),而MBLF、MCBLF、BBLF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一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D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A层的60.21%、73.37%和46.84%。  相似文献   

17.
长期定位施肥田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玉米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该文对北京褐潮土定位试验田第12年的土壤酶以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在玉米拔节期出现活性高峰.土壤脲酶在玉米拔节期及成熟期出现两个活性高峰,土壤蔗糖酶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内活性变化幅度较小.长期施肥能明显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于增加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尤为显著.长期施肥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并且以NPK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幅度最大.土壤酶之问及其与土壤养分因子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蔗糖酶、脲酶及磷酸酶与土壤养分各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除碱解氮外,过氧化氢酶与其余各养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西南亚高山森林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选取亚高山森林演替后期针叶树种云杉(Picea asperata)和阔叶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以及演替中期灌丛树种高山柳(Salix oritrepha),研究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施肥种类(无机肥和有机肥)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添加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多酚氧化酶、转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添加无机肥后,土壤转化酶活性增加了16%-41%,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却显著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单栽高山柳土壤中增加129%,而在红桦土壤中降低了43%.(2)对照组中,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在高山柳土壤显著低于红桦、云杉土壤;无机肥组中,蛋白酶活性表现为云杉土壤红桦土壤高山柳土壤;转化酶活性在无机肥和有机肥组中均表现为云杉根系土壤显著低于红桦和高山柳根际土壤;(3)物种混栽后,在对照组中,除云杉-红桦混栽土壤蛋白酶活性低于单栽红桦和云杉土壤蛋白酶活性外,其余物种两两混栽后土壤酶活性与单栽植物土壤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性;但是添加无机肥和有机肥后,与单栽植物土壤酶活性相比,物种混栽可提高土壤蛋白酶和转化酶活性.(4)不同土壤酶活性受不同的土壤因子调控.可见,不同种类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对无机肥和有机肥的响应不同,而且物种间相互作用对土壤酶的影响及其对肥料的响应因物种而异;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认识亚高山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微生物功能和养分循环对植物作用与施肥的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还为深入了解西南亚高山森林植被更新与恢复的影响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图3表2参27)  相似文献   

19.
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开始实施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1))、低氮(N30,30 kg·hm~(-2)·a~(-1);N50,50 kg·hm~(-2)·a~(-1))、高氮(N100,100 kg·hm~(-2)·a~(-1);N150,150 kg·hm~(-2)·a~(-1);N200,200 kg·hm~(-2)·a~(-1))6种氮处理,研究不同氮沉降水平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6种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氮沉降处理均降低了土壤脲酶(1.32%~24.54%)、过氧化氢酶(10.34%~46.41%)、过氧化物酶(40.54%~271.43%)和蔗糖酶(2.88%~7.31%)活性。同一氮处理水平,不同深度土层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0~10 cm10~20 cm。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p H、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通过改变草原土壤的环境因子,影响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土壤酶是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参与者,在森林土壤有机物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降水量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于揭示全球降水格局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物的矿化与腐殖质的合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2013到2015年,以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布设减雨架和人工喷洒方式对降水量进行调控,设置了对照(Ctr)、减少10%降水量(Dr)和增加10%降水量(W)3种处理,研究降水量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r处理下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0%、4.3%和2.1%,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9%、5.9%和10.3%;W处理下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12.4%、6.4%和14.4%,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8%、3.9%和3.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NH_4~+-N含量和含水量是土壤酶活性变异的主导因子.Dr处理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W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水解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与氧化还原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说明降水量变化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华西雨屏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图2表5参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