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转入除草剂抗性基因bar及来自病毒TuMV的/VIa基因的不结球白菜纯合株系二代进行了田问生物学性状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白菜的植物学性状与其未转基因对照材料相比,无明显差别;但在涉及其生存竞争力的一些生物学性状,如发芽势、花粉活力、种子库存力等方面,比对照材料弱,其经济性状也比对照稍差.获得的转基因性状——除草剂抗性,能稳定遗传,并在田间很好表达;NIa基因介导的TuMV抗性在露地开放栽培条件下,不能很好表达,转基因株染病较重.对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图3表5参16  相似文献   

2.
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向其野生近缘种基因漂移及其引起的环境风险成为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域的新课题。野生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之一。目前,我国不但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大豆已经具备了商业化种植的技术条件,然而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基因漂移及其对野生大豆物种资源的影响已成为转基因大豆在我国进行商业化种植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转基因大豆与野生大豆之间的基因漂移、转基因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适合度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基因漂移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包括转基因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后代适合度评价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基因漂移研究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研究有助于建立防止外源基因逃逸以及小麦品种间种质污染。以抗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转基因冬小麦品种N12-1为花粉供体,以扬麦158和矮杆败育小麦为花粉受体,平行设置2种不同面积(100和400 m~2)的花粉源,通过调查距花粉源不同距离处转基因小麦的基因漂移频率,研究了花粉源大小及不同品种对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粉源大小对小麦基因漂移频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花粉受体材料中的基因漂移频率有显著差异,在0和2 m处矮杆败育小麦中的基因漂移频率显著偏高;小麦的基因漂移频率随着距花粉源距离的增加显著下降,5 m以后降为0。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竞争是影响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主要因素,距离隔离是控制小麦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转基因作物根系分泌物和转基因作物残茬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方面:(1)对某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有毒害作用;(2)为特定的微生物和土壤生物提供营养;(3)对土壤生物可能产生长期累积影响,但对此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5.
监测和净化难分解性有机污染物质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监测和净化难分解性有机污染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生物中存在着能降解难分解性有机污染物质的酶及其编码基因,具有识别和除去难分解性有机污染物质的免疫系统、受体和响应元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多以哺乳动物为材料,植物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创造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净化为目标的新型植物将成为转基因植物研究的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快速准确的转基因检测技术是严格监管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重要支撑;不同转基因作物由于导入不同外源目的基因从而表现出不同性状,因此外源目的基因序列可作为基于核酸检测技术进行转基因筛选的标志物.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中性红染料作为比色试剂,建立玉米内源基因和玉米转基因成分的基因特异性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针对玉米内源基因IVR基因,抗虫外源bar、pat基因,和Bt176中的抗除草剂外源cry1Ab基因分别设计了LAMP引物.结果表明,在Real-time LAMP体系下,能够实现对玉米内源IVR基因、转基因玉米品系Bt176中的bar基因和转基因玉米品系TC1507和59122中的pat基因的检测.对转基因玉米品系Bt176中的cry1Ab基因设计的引物能特异性扩增Bt176,而对Bt11和MON810两种转基因玉米品系无效.通过优化Tris-HCl和中性红浓度,在5 mmol/L Tris-HCl和100μmol/L中性红浓度条件下建立了可视化检测体系,反应1 h即可分别实现对玉米内源基因IVR基因,抗虫外源bar、pat基因,和抗除草剂外源cry1Ab基因的检测.中性红可视化检测结果与Real-time LAMP荧光扩增曲线结果一致,体现了该可视化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对玉米转基因相关成分的可视化检测体系,该方法既快速又简便且尤其适用于现场检测.(图6表1参17)  相似文献   

7.
表达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抗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已报道的马铃薯Y病毒坏死株系(PVY^N)核苷酸序列,克隆了PVY^N外壳蛋白(CP)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介导的方法,转化烟草NC89,获得了38株PCR呈阳性的转基因植株.攻毒试验发现,转基因植株对PVY^N的抗性水平存在着差异,其中有4株表现为高度抗病性.Southern blot表明,PVY^N CP基因已经整合到烟草染色体中,转基因的拷贝数与植株的抗病性成正相关.Northern blot表明,PVY^N CP基因在RNA水平上得到了表达,而且PVY^N CP RNA在细胞中的积累量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呈明显的负相关.Western blot表明,高度抗病植株未检测到转基因CP蛋白质,而抗病和感病植株都检测到了PVY^N CP蛋白,且不同抗性的转基因植物中转基因蛋白质的积累有一定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表达PVY^N CP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其抗病机制类似于转录后的基因沉默,即抗病件可能是RNA介导的.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作物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转基因作物加工成动物饲料后可能会诱导动物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已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监测,但目前转基因作物对鱼类的饲用安全性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基于转基因作物作为鱼饲料原料对鱼类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现状,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鱼的生长表现、生理生化、脏器功能及发育、组织病理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09,自引:9,他引:109  
论述了肥料的过量使用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合理施用化肥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认为过量施用化肥引起土壤酸化和板结、重金属污染、硝酸盐污染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淋溶污染地下水,致使作物品质下降,硝酸盐含量超标,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认为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氨挥发和NOx、CH4及CO2的释放,不仅能引起温室效应,而且还能够引起臭氧层的破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合理施肥;结合国家的调控政策,在粮食产量与环境保护、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邵素琴  李建中 《环境化学》2002,21(4):415-416
随着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的迅猛发展 ,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报道也愈来愈多 .在其安全性问题没有达到一致认同时 ,许多国家都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要加贴标签说明 .目前 ,我国在转基因作物商品化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我国已获准进入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已有六种 ,其中包括耐贮存西红柿和抗花叶病毒的西红柿 .这些已经商品化的转基因西红柿使用的启动子、终止子及标记基因分别为 3 5S ,NOS ,ntpⅡ (覃文 ,董杰等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 .食品科学 ,2 0 0 1 ,2 2 (…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流域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形成,既有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的问题,也有水资源条件差、环境容量较小的问题。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多种多样,既有工业点源,又有农业和农村面源,还有人口迅速膨胀及城镇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是生态经济问题。因此,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仅仅做到治理工业污染源、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则应当在1995 年淮河流域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进行综合考虑,从生态经济角度进一步做好全面的水环境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解决污染问题,要在工业、农业中普遍实行清洁生产,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注意控制人口增长并提高人口素质,在农村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利用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应用江苏省1988—2002年时序数据,建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宏观估算模型,对影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限制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张霖琳  梁宵  魏复盛 《环境化学》2012,31(7):945-951
采用ICP-MS法测定汀江某河段底泥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了解该地区13种元素的分布特征,通过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ICP-MS测定重金属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地积累指数法得出13种元素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Cu>As>Se>U>Co=Zn>Pb>Mn>Th>Ni=Tl>Cr,生态危害指数法得出6种重金属对样品所在区域造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到弱依次为Cd>Cu>As>Pb>Zn>Cr,Cd、Cu和As为该地区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3#点位RI值为1283,提示生态危害程度很强、污染程度最高,2#点位其次,1#点位也存在一定污染.  相似文献   

14.
论煤矿城市塌陷区和露天采矿区的生态重建战略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上述不同地区煤矿塌陷区和露天采矿区的生态重建战略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城市生态污染现状、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系统研究,定量分析了南京市1997-1999年水质污染,大气环境质量,酸雨等现状,进而系统探讨了该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运用生态景观异性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对主要的生态污染致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实现地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土壤污染的动物评价方法需要改进与创新.论文从土壤动物功能群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及其在土壤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土壤动物在土壤污染评价中的应用;介绍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土壤动物评价指标和使用方法,包括种群特征、群落结构和生态区域模型;联系土壤污染状况和趋势,阐述了土壤动物对污染胁迫的耐受性及其对现行土壤污染评价方法的影响,并在可塑型适应和组成型适应上探讨了土壤动物耐受性产生的遗传学机理与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大量国内各个地区冶炼场地的最新污染数据,试图从全国尺度范围进行分析,反映中国冶炼行业场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运用污染指数评价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生物毒性评价法,以《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的第一类用地标准值为参比,对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单因子指数结果表明:As、Pb、Cd和Ni的浓度均超过了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其中As的单因子指数为3.80;有机物的评价结果均为清洁。内梅罗指数结果表明:As、Pb、Cd和Ni的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评价结果为重度污染,且指数均大于35;二苯并(a,h)蒽的评价结果为警戒限,其余有机物的评价结果均为清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As具有很强的潜在生态风险,Cd有较强的潜在生态风险,多种元素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指数RI为409,具有较强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远高于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中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很强的点位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江西等地区,且As和Cd的生态风险因子占据较高的比重。生物毒性评价表明:2-甲基萘、苊烯和二苯并(a,h)蒽将频繁地发生负面生态效应。贵州等南方部分地区的冶炼行业周边土壤已受到As和Cd等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排放。该研究可为中国冶炼行业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总被引:55,自引:2,他引:53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本文分析了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水源地,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绿地建设基地,景观多样性的组成,物种多样性保护,组成捷交通,亲近自然场所,自然教育标本等方面的多种意义,指出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水文过程,控制城市河流水污染,综合规划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是发挥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治理要依赖对生物,尤其是对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可以对其生理,生化和遗传方面的性能加以利用。文章重点论述了环境生物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选取南通市不同功能区表土、地面灰为对象,测试重金属元素Pb、Zn、Cu、Ni、Cr含量,并评价重金属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表土、地面灰中Pb、Zn、Cu含量较高,污染较为严重,Ni、Cr含量较低,污染较轻.重金属污染顺序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文教区〉住宅区.表土与地面灰重金属物质来源相似,一部分主要来自地壳物质,一部分受人为污染干扰.地面灰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风险程度均高于表土,且崇川区工业区、商业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高,其余地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低.该项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