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UCSC农业生态项目有机农场介绍应StephenGliessman教授邀请,笔者于1994年7~8月访问美国,与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OCSC)农业生态项目组的同行们合作工作,其间被该校所属的有机农场深深吸引。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发现。有机农业所遵...  相似文献   

2.
宋文吕  徐小清 《环境化学》2001,20(4):344-350
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六种酞酸酯类化合物(五种脂肪链酞酸酯和一种苯基酞酸酯)进行了增溶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表观浓度(Cs)小于临界胶速浓度(CMC)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四种酞酸酯(DMP和DPhP除外)有一定程度的增溶作用;当Cs大于CMC时,对六种化合物的增溶性显著增强.其增溶性(St/Sw)随Cs增大而线性递增:当Cs<CMC时,St/Sw=a+Kmn·Cs,r>0.90,n=5;当Cs>CMC时,St/Sw=a+Kmc·Cs,r>0.99,n=5. 各化合物增溶系数随各自固有水溶性(Sw)减小而增大(苯基酞酸酯有所反常),lgKmn和lgKmc与各自lgl/Sw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本文进一步对增溶机理进行了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3.
建立生态站图库的第一步是数字化地图。GenaMap的硬件平台是Sun20工作站和Cal34480数字化仪,软件平台是Sun的操作系统Solaris2.5主要介绍Cal34480数字化仪与GenaMap在Sun操作系统Solaris2.5的软件连接技术。  相似文献   

4.
电话机的寿命周期设计CarloVezzoli,CIR.IS-UR.PS,跨系研究中心,“为环境可持续性而革新”研究组,ProductandServicesDITecDept.,PolytechnicUniversityofMilan,ViaBonar...  相似文献   

5.
索尼公司:研究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JügenGünther,索尼电视欧洲费尔巴赫公司,和ChristianRidder,项目经理,索尼欧洲环境中心,斯图加特技术中心,索尼德意志有限公司,StutgarterStrasse106,D-70736Fel...  相似文献   

6.
受木材防腐工业污染的土壤PierreSylvestreSt.LawrenceCentre,105McGillStreet,4thfloor,Montreal,Quebec,CanadaH2Y2E7加拿大环境部,木材防腐是加拿大森林工业的一个主要部门....  相似文献   

7.
五氯酚及其钠盐中氯代二恶英类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包志成  康君行 《环境化学》1995,14(4):317-321
采用HPLC和GC/MS的方法,对国产PCP及其钠盐中的PCDDs,PCDFs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所有2,3,7,8-取代同系物。此外,还根据各CDDs,CDFs的毒性当量因于TEFs,计算了其毒性当量I-TEQs,分别为142,92ng.g^-1。在前述基础上,仨算了由于PCP及其钠盐的应用,引起的PCDDs,PCDFs环境输入。约为240kg/a。  相似文献   

8.
二甲基硫醚的真空紫外光电子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襄  王殿勋 《环境化学》1994,13(2):135-140
本文测定了二甲基硫醚(DMS)的真空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实验测得的DMS的各Iv(cV)值与Kimura的结果一致。8.79,11.29eV峰指认为硫原子孤对电子ng,ns的电子电离,12.62eV峰相应于σcs价电子电离,14.03-15.42eV的四个峰相应于πCH3-,πCH3+电子电离,紫外光辐照影响DMS的UPS,显示在πCH3有变化。微波放电时DMS的UPS有明显的影响,有许多新  相似文献   

9.
二氯苯在盐水溶液中活度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万杰  梅乃辉 《环境化学》1998,17(4):370-375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5.00±0.001℃下间位和对位二氯苯在HCOONa,CH3cOONa,(NH4)2SO4,MgSO4和Na2SO4水溶液中活度系数(f),它们的lgf-C关系符合Setschnow盐效应公式。  相似文献   

10.
立柱无土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立柱无土栽培研究初报龚颂福,李止正(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200032)关键词立柱无土栽培;蔬菜;花卉STUDIESONTHESOILLESSCULTURESONVERTICALCOLUMNS¥GongSongfuandLiZhisheng...  相似文献   

11.
不同轮作模式对潮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轮作模式下潮土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于2018-2019年在山西大同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处理为油菜—荞麦(RB)、玉米—荞麦(CB)、马铃薯—荞麦(PB)和燕麦—荞麦(OB)4种轮作模式,荞麦—荞麦(BB)连作和休闲—休闲(FF)为对照,测量指标为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团聚体内有机碳分布.结果显示:与连作模式(荞麦—荞麦)相比,各轮作模式均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油菜—荞麦(RB)轮作模式0-60 cm土层的大团聚体含量均增加,其0-20 cm土层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幅为5%和7%,20-40 cm土层的团聚体R0.25、MWD、GMD值增幅为8%、26%和37%.各轮作模式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土壤表层,且>3 mm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对整个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率最高.同时,各轮作模式0-20 cm土层各个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油菜—荞麦(RB)轮作模式20-40 cm土层各个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随粒径级数递减其增幅分别为41%、49%、72%和39%,其>3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及贡献率也最高.总之,轮作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可改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但不同轮作模式间有差异.本研究表明油菜—荞麦轮作更有利于土壤固碳,可以在研究区域作为重要轮作模式进行推广和应用.(图2表5参41)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方式下紫色水稻土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 12 a田间小区定位试验 ,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方式下 ,连年稻 -麦轮作的滇中地区紫色冲积性潴育型水稻土土壤肥力及产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厩肥 (O)处理与厩肥配合氮磷处理 (ONP)12 a后土壤肥力明显高于对照和单施化肥的 NP、NK、PK、NPK等 4处理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8.4 g/kg以上 ,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 14.6 %以上 ,土壤容重下降 0 .16以上 ;单施化肥的处理 ,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苏南稻田不同种植制度与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关系。维持土壤持续生产力的实质是维持土壤肥力,多熟种植制度养分产出增加,加大了土壤养分的消耗,但有机物质生产增加,有利于有机物质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平衡。在多熟种植制度中间套插种绿肥等豆科养地作物和油菜、蔬菜等培肥作物,结合秸秆还田和轮作,将能维持稻田多熟制的土壤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五年的研究结果是:赤红壤耕垦之后只要采取合理的轮作和结合适当的秸秆返回措施,它的肥力就可以得到保持,而且还可以获得显著提高。在四种轮作形式中,效果最明显的为1:1,它的土壤有机质、全量N、P、K含量比轮作前分别提高了L 22、1.84、2.27和0.06倍1:2和2:1的效果较差,分别提高了0.57、0.83、2.08、0.39倍和1.02、0.91、1.46、-0.07倍,0:1的由于没有轮作,加上每年把长好的草皮铲走,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量反而比轮作前下降了6.5%和25.0%。随着轮作土壤养分的提高,土壤物理和微生物状况也获得了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引黄灌区6种典型利用方式(12年果园田、稻旱轮作田、盐化旱田、枸杞田、常年旱田、常年稻田)灌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期野外多点采样和室内培养分析相结合,运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下灌淤土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区系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及相关关系,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长期秸秆还田的盐化旱田、长期有机无机配施的12年果园以及常年旱田3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地力水平较高,相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炭、氮水平最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保持,而常年淹水条件下的常年稻田土壤肥力水平低下,微生物生物量最低。(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磷脂脂肪酸PLFA总量变幅为81.1-94.8 nmol·g^?1,其中盐化旱田>12年果园>稻旱轮作>常年旱田>枸杞园>常年稻田;好氧细菌14:0、16:0和18:0比例最大,革兰氏阳性细菌16:0iso在12年果园、稻旱轮作田中含量显著提高,放线菌次之,而真菌18:3ω6c在12年果园、盐化旱田、稻旱轮作3种利用方式下含量升高。(3)相关分析表明,引黄灌区土壤磷酸脂肪酸与土壤pH、微生物量碳及微生物量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盐化旱田和12年果园具有相近的微生物群落结构。(4)综上所述,有机无机配施常年果园和秸秆还田常年旱田是适用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For policy decisions with respect to CO2-mitigation measure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estimations of the efficiency of such measures are required. The conversion of ploughed cropland to zero-tillage is discussed as an option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and promises at the same time effecti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ased on the upscaling of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the soil and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 SLISYS-BW, estimations of CO2-mitigation rates in relation to crop rotations and soil type have been made for the state of Baden-Württemberg (Germany). The results indicat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the CO2-mitigation rates between crop rotations ranging from 0.48 to 0.03 Mg C ha−1 a−1 for winter cereals–spring cereals–rape rotations and winter cereals–spring cereals–corn silage rotations, respectively. The efficiency of the crop rotations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total carbon input and in particular the amount of crop residues. Among the considered soil types, highest CO2-mitigation rates are associated with Cumulic Anthrosols (0.62 Mg C ha−1 a−1) and the lowest with Gleysols (−0.01 Mg C ha−1 a−1). An agricultural extensification scenario with conventional plowing but conversion of the presently applied intensive crop rotations to a clover–clover–winter cereals rotation indicated a CO2-mitigation potential of 466 Gg C a−1. However, the present high market prices for cereals and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ergy production from biomass encourages a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n excessive removal of biomass which in future will seriously reduce the potential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on cropland.  相似文献   

17.
GIS支持下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鄂南典型红壤丘陵区为例,研究了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了土壤肥力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应用GIS对乡镇域土壤肥力进行评价能克服速度慢、数据更新不方便的缺点,避免乡镇农业决策者主观判断土壤肥力等级的弊病,为生产布局和用地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试区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有关,肥力等级有向中等级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培育高产粮田的施肥模式,实现氮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效益,以华北平原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 L.)轮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07─2011年4个轮作季,探讨不同的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试验以处理A(当地传统管理)作为对照,从测土确定施肥量、按作物生长发育明确施肥时期、合理分配各时期的养分配比及增施有机肥等方面改变传统施肥模式,设置3种高产施肥培育模式,分别为处理B(现有高产田推荐管理)、处理C(高肥料投入管理)和处理D(水肥高效管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4个轮作季的总产量以处理D为最高,达75430 kg·hm-2,其次是处理C为75166 kg·hm-2,当地传统的产量最低。冬小麦季的吸氮量为处理C和D显著高于A处理,分别高出444.78 kg·hm-2和310.20 kg·hm-2,但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处理D在夏玉米季的吸氮量为776.75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处理B的氮肥偏生产力值最高为38.21,处理D为36.71,处理A和C均为28.33。各处理经过4个轮作季后,土壤硝态氮均在120-160 cm出现累积峰,A、B、C和D的硝态氮峰值分别为58.65、28.98、105.89、45.29 mg·kg-1。在0-100cm土层,处理B的硝态氮累积量达到144.22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C、D;所有处理在100-200 cm土层均出现较高的硝态氮累积,处理C高达1021.19 kg·hm-2;0-400 cm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724.27、711-92、1324.30、730.70 kg·hm-2。处理A、B、C、D在耕层土壤氮素的表观损失分别为1298.95、653.18、1236.39和718.43 kg·hm-2,处理B、D显著低于处理A、C,D和B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处理D是培育高产的理想施肥模式,合理的施肥量、科学的施肥时期以及有机无机的合理配比是达到高产、提高肥效和环境友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杉木林取代阔叶林后土壤生物学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溪后安曹下取代阔叶林的70a生杉木车产林(山坡)、32a生杉木“青年林”(山坡)及前茬阔叶林(山脊)土壤生物学活性连续2a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山脊上前茬的阔叶林相比,70a生杉木丰产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生理类群的数量减少、活性下降;土壤酶活性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内源)及添加基质的外源呼吸作用强度降低,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和腐殖质再合成程度降低.32a生杉木“青年林”土壤生物学活性下降则更为明显,说明从杉木取代阔叶林(头耕土)起,土壤生化活性及土壤肥力就存在明显下降现象,轮伐期缩短或林地连栽杉木代数增加,而不采取恢复地力措施,杉木林地地力衰退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世纪以来华北平原土壤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揭示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冀北地区的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而冀南和鲁西北地区有所上升。影响肥力变化的因子包括河流治理、施肥、高产品种使用后种植制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