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3年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草莓有机与无机种植系统的能流、经济流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系统草莓产量、经济效益均高于无机系统;有机系统能量产投比仅为无机系统的25%,但投入的绝大部分为可再生能源;有机系统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高于无机系统,具有更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2.
草莓有机与无机种植系统能流和经济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草莓有机怀无机种植系统的能流,经济流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系统草莓产量、经济效益均高于无机系统;有机系统能量产投比仅为无机系统的25%,但投入的绝大部分为可再生能源;有机系统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高于无机系统,具有更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试点的中路铺村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产出比及能流效率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综合生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入手,进行某些模式评价,以探讨在该地域内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了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对草莓在有机和无机种植系统内能量流动、物质转化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处理区施用几乎相同氮量的有机肥(175kg/hm ̄2)和无机肥(164kg/hm ̄2),其有机区草莓的生长发育、产量均明显好于无机处理区;有机草莓的光能利用率和氮素产出/投入分别比无机草莓提高了64.24%和57.72%;同时证明,优质有机肥可改善草莓的良用品质,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热带森林—砂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曼么村为例,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出发,对热带森林-砂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从经济及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种植砂仁后,砂仁的经济效益的递增率不如资源环境成本的递增率快。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大降低了砂仁的产量,从而更使得种植砂仁的经济效益停滞不前。由砂仁的外延式生产转为内涵式生产,采用轮作的经营方式,能很好地实现砂仁的持续种植。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视野:以昆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生态建设不仅对城市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在城市规划中应摈弃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错误思潮蛤论,生态环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优美人居环境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双赢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了生态工程处理芦苇制浆中段废水的工艺流程及其主要组成部分稳定塘和苇田的设计参。通过对工程预期处理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分析,认为在可供利用的大片苇田,运用生态工程处理纸浆废水,不仅可以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而且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调查研究了雷州林业局纪家、河头林场桉树人工林间种西瓜对林木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造林前空隙种一造西瓜或在桉树林地间种西瓜,均有利于桉树生长.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林分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土壤养分也有增加。作为农林复合经营的有益尝试,值得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水稻超高产技术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品种、肥料和环境及三者结合的增产潜力,对超高产水稻的能量、营养元素、土壤有机质平衡及经济效益和系统生产率指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及发挥品种、肥料、环境的综合效应是实现水稻超高产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水稻品种、肥料和环境及三者结合的增产潜力,对超高产水稻的能量、营养元素、土壤有机质平衡以及经济效益和系统生产率指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及发挥品种、肥料、环境的综合效应是实现水稻超高产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use of alternative, non-market valuation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economic value of ecological damage caused by the invasive plant Acacia saligna. We discuss the motivation to perform an economic valuation for bio-invasion in general and then examine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rogrammes that reduce the risk of A. saligna invasion at the Nizzanim Long-Term Ecosystem Research (LTER) nature reserve in Israel.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nnual mean willingness to pay (WTP) for containment or eradication of A. saligna was US$8.41 and US$8.83, respectively. The value placed on conserving the nature reserve was then compared to the cost of containment or eradication of the species, enabling a standard economic benefit–cost analysis. The result of this analysis showed that, using the most conservative method of valuation of the nature reserve, eradication of A. saligna gave a net benefit.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品因投入劳动和消耗自然界的资源形成价值。农业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伴随其本身的价值,还会产生其经济效益。利用生态循环中可以再生的资源,可产生生态经济效益,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产生技术经济效益,流通领域中的供求优势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刘利  周永章  卢强 《生态环境》2012,(9):1580-1587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现象;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产业转移必然引起资源环境状况的变化。为评价产业转移对改善区域整体环境状况的作用,构建了以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定量评价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的方法框架,并以广东省陶瓷行业转移为例,研究了基于人体健康的污染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一般而言,由于污染排放变化,产业迁出地将产生环境效益,同时承接地将发生环境损失。当产业转移产生环境净效益时,意味着整体区域环境的改善。这种改善主要得益于产业迁出地和承接地之间存在的社会经济特征差异、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的污染控制技术的推广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的合理利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采取优化产业转移目录、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和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污染控制责任和环境利益等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历年<山西统计年鉴>提供的能源输出数据,分析了1985-2007年间山西省煤炭的输出情况,并借助于GIS软件,分析了2006年山西省煤炭的流向及流量.山西省是一个大的能源辐射基地,每年产出煤炭的三分之二左右供应外省市,在外省市的经济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对于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能源输出地--山西来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其能源辐射到的其它省市区.山西省在不断向外省市输出能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环境辐射效应,但这种效应对于山西这个能源输出地来说却是负向的.主要表现在:山西省由于煤炭开采导致空气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而这些环境压力有三分之二是替煤炭输入地所承担的.输送电力,山西省不仅要承担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还要承担火力发电所造成的巨大环境二次污染,仅2007年,山西省生产外调电量就产生381.75×10~4 tSO_2,139.98×10~4 tNO_2,2799.51×10~4 t灰粉.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淳化县农户生活垃圾处理方案的比选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勘查对陕西省淳化县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及处理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户用沼气池、户用堆肥池和小型焚烧炉3种主要处理方案进行经济效益、能源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户用沼气池的综合效益最高.选用成本效益分析、财务现金流分析和敏感度分析方法着重对户用沼气池推广的优势因素和限制因素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当农户有足够的资金、土地资本和垃圾产量时,应采用沼气池,同时应重视对沼气建设技术人员和维护管理沼气池农户的技术培训,以求保证建池质量;当农户资金、土地资本和垃圾产量有限时,也可以采用户用堆肥池,同时要注意堆肥池规格的设计,以求达到最高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Modern society uses massive amounts of energy. Usage rises as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 increase, and energy production and use often have an impact on biodiversity or natural areas. To avoid a business‐as‐usual dependence on coal, oil, and gas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society must map out a future energy mix that incorporates alternative sources. This exercise can lead to radically different opinions on what a sustainable energy portfolio might entail, so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ifferent energy sources is required. We evaluated the land use, emissions, climate, and cost implications of 3 published but divergent storylines for future energy production, none of which was optimal for al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Using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nalysis, we ranked 7 major electricity‐generation sources (coal, gas, nuclear, biomass, hydro, wind, and solar) based on costs and benefits and test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ankings to biases stemming from contrasting philosophical ideals. Irrespective of weightings, nuclear and wind energy had the highest benefit‐to‐cost ratio. Although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historically rejected the nuclear energy option, new‐generation reactor technologies that fully recycle waste and incorporate passive safety systems might resolve their concerns and ought to be more widely understood. Because there is no perfect energy source however, conservation professionals ultimately need to take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consider carefully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energy mixes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rade‐offs and compromises are inevitable and require advocating energy mixes that minimize net environmental damage. Society cannot afford to risk wholesale failure to address energy‐related biodiversity impacts because of preconceived notions and ideals.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大气SO2的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工业固硫型煤控制燃煤工业锅炉大气SO2的污染。燃煤工业锅炉燃烧工业固硫型煤时,可明显地降低SO2和烟尘的排放量,并节约煤炭。推广和发展工业固硫型煤,是防治燃煤工业锅炉大气SO2污染的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简便易行的实用措施,其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8.
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李艳霞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1):119-123
认为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归根结蒂,在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存在着重大的错误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重大的错误;要缓解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社会必须改变价值观,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实现这种转变,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建立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文章还认为,为了实现这种转变,从联合国到个人,各国政府、各种组织、各行各业,都必须行动起来,参与生态经济建设。最后提出和讨论了生态经济学今后应该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江汉平原、鄂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中低产田地的现状及其形成因素;对各类中低产土壤作了统计;划分了两区域中低产田地的产量标准。根据其主要的土壤障碍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了相应的改造技术措施;并运用动态分析方法.计算了其投资效益.在当前人口不断增长而又不能以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的前提下,以改造现有的中低产田地来提高农产品产量,这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