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应用几何级数分布、分割线段、对数级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等4种模型研究了南岳上封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相对多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几何级数分布模型适宜拟合乔木层和草本层,而不适宜于灌木层;分割线段模型适宜于乔木层,其中,多度一频度模型还适于草本层;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完全适宜于拟合任何层次;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仅适宜于拟合乔木层。此外,α-指数值介于季雨林-稀树草原之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对南岳上封寺森林群落野外实地考察以及研究结果,选用了24个有代表性的物种多样性测定公式,并采用重要值、株数或鲜重、优势度或盖度作为测度指标对南岳上封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岳上封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但又低于南岳广济寺。此外,不同测度指标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结果并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及其统计分析结果,选用了2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公式,并采用重要值、株数或鲜重以及优势度或盖度等作为测度指标,对南岳广济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岳广济寺森林属落多样性较高,接近山地季雨林的水平;此外,不同测度指标对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值并无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珍稀格氏栲林的数量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运用伽玛分布,对数正态分布、韦布(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等4种概率分布模型对格氏栲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藤本层,草本层的物种-多度关系进行拟合分析,并用多种物种多样性指标测定格氏栲林各层次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格氏栲林群落各层次物种-多度关系均符合伽玛分布,即伽玛分布模型应用于格氏栲林物种-多度分布研究是理想的;格氏栲林物种多样性指标介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之间,表5参20。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岷江上游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十里乡)、逐渐恢复的生态系统(茂县生态站,1986年开始人工恢复)和原始森林及次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上卡卡沟)选择样地,对其乌类物种多样性在夏秋两季进行了调查,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有微小差异,但总体一致。综合夏秋两季,茂县生态站夏季的鸟类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值最高,十里乡秋季的鸟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值最低,上卡卡沟秋季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低,表明各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拟合各样地鸟类的物种-多度曲线模型,十里乡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拟合,茂县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相似,上卡卡沟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分割线段模型分布拟合,夏秋季的物种-多度模型无明显差异,仅茂县的物种-多度模型与风何级数分布拟合,并对鸟类对生态恢复的监测效应进行了探讨,认为物种-多度模型是良好的生境变化生物指示因子,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6.
华南退化草坡自然恢复中物种多度分布的动态与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地区退化草坡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度格局的动态及其模拟,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探讨是否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适合不同的种多度模型,是否存在一个最佳模型以揭示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某些内在数量特征;还要推导多个模型的尺度转换形式.为此,在地处南亚热带的鹤山退化草坡选取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2个典型群落样地,分木本层和草本层调查每个维管植物种的多度;且选择7个具有不同函数形式和广泛代表性的种多度模型,均在倍程(即log2)尺度下拟合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和调整决定系数评估各个模型的适合性.结果表明:(1)7个模型的适合性顺序为:对数柯西>对数双曲正割>对数正态>对数级数>生态位优先占领>断棒>重叠生态位,其中对数柯西适合全部数据,重叠生态位则全部不适合;(2)各模型适合与否和演替阶段无关;(3)左截断对数柯西模型预测的种多度分布显示,随着群落演替,上层(木本层)罕见种比例减少、常见种比例增多,下层(草本层)则相反,这与实际相符.对数柯西分布具有普适性,能最好地反映退化草坡自然恢复中种多度分布的格局与动态.  相似文献   

7.
应用5种多样性指数对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测定了乔木种群及其各立木级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偏低,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是由于较低的灌木层多样性与较高的草本层多样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放牧影响、阳坡的干燥环境有关,可能是林草交错区固有的特点.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集群分布,但在其发育过程中显示了动态变化的特征,即在幼苗和小树阶段为集群分布,到了大树阶段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表6参32  相似文献   

8.
林分密度是影响林分生长、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近自然森林的经营改造、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林分密度对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探索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促进近自然林业改造的合理林分密度,采用典型样地法,以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wienner指数H值、Simpson优势度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Jsw值作为综合衡量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对比研究了雅安市谢家山两种林分密度(高密度和低密度)对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植物109种,隶属57科95属。高密度群落物种组成为乔木11种,灌木27种,草本41种;低密度群落物种组成为乔木17种,灌木35种,草本35种;(2)从群落结构上看,在高密度下,物种多分布在中径级(胸径11.0~23.0cm)和高高度级(高度15.0~24.0 m);在低密度下,物种多分布在小、中径级(胸径5.0~23.0 cm)和小、中高度级(高度9.0~21.0 m);(3)两种密度下群落的各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在乔木层和灌木层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在草本层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从Simpson指数H′值、Shannon-Wiener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值Jsw值分析来看,乔木层这些指数均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而灌木和草本层则与之相反;研究认为低密度(1 250~1 375/(株·hm-2))更利于谢家山地区柳杉人工林多样性的维持及柳杉树种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主要植被组成之一。实地调查表明: 目前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可分为21 个群落类型;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均为: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分别对鄂西北竹山县和谷城县红椿天然群落的乔灌草层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椿为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竹山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灌木草本乔木;谷城Shannon-Wiener指数:草本灌木乔木,而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为:灌木草本乔木.谷城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和均匀度相对均略高于竹山.2个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灌木层间差异不显著,草本层间差异极显著.不同群落内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水平,在生境异质性下形成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们对南岳广济寺森林群落的实地考察及其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该群落是一种尚未报道的新类型,即水丝梨+甜槠-尾叶山茶+花竹-蔓赤 车群丛(Association of Sycopsis sinensis+Castnopsis eyeri-Camellia caudata+Phyllostachys nidularia-Pellionia scabra)。该群落内有维管束植物69科116属149种;其属的区系是以热带性质成分为主,温带性质成分为辅,各占56.19%和43.81%;其种的区系成分以华夏、东亚、中国-日本和华东至华中等四种类型为主,同时本群落具有明显的华东至华中过渡交迭性质。在群落中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各占71.14%和28.86%,草本植物中的多年生和一年生类型各占22.82%和6.04%。本群落可以明显划分为乔、灌、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层。这一群落是中亚热带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地理亚带中的常绿阔叶林,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仍将保持以水丝梨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但其亚优势种——甜槠将可能会被多脉青冈、中华石楠、长叶石栎取代。  相似文献   

12.
异质性环境是影响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在秦岭中段(陕西省及甘肃省境内)设置45个样地,利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探讨研究区内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锐齿槲栎混交林和油松林3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特征,旨在揭示环境因子(地形、气候等)对丰富度的影响,为深入认识秦岭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锐齿槲栎林记录植物215种,主要物种有锐齿槲栎、卫矛(Euonymus alatus)、木姜子(Litsea pungens)和细叶苔草(Carex rigescens)等;松栎混交林记录植物142种,主要物种为锐齿槲栎、油松、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和苔草(Carex tristachya)等;油松林记录植物214种,主要物种为油松、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苦糖果(Lonicera stanishii)和牛尾蒿(Artemisia dubia)等;(2)锐齿槲栎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F_(2,44)=11.502,P0.001);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F_(2,44)=10.019,P0.001;F_(2,44)=12.404,P0.001),而灌、草层之间无显著差异;(3)决定锐齿槲栎群落、松栎混交林群落和油松群落CCA第1排序轴的主导性环境因子分别为海拔(r=0.696,P0.01)、坡度(r=0.604,P0.05)和纬度(r=0.580,P0.05);(4)锐齿槲栎群落草本层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加;随着坡度上升,松栎混交林乔木层丰富度增加而灌木层丰富度下降;油松群落乔木层丰富度随纬度上升而下降。该研究表明,秦岭中段典型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对山地异质性生境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成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了解不同森林类型对物种的保育作用,可为生物避难所的选取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中国温带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采用陷阱法对张广才岭森林中人工落叶松林、次生白杨林、次生混交林、成熟混交林和成熟针叶林5种典型森林生境中的地表步甲群落进行调查,在每种森林中设置4个重复样方,共20个样方,在每个样方中设置4个陷阱,在步甲的主要活动期(6—8月)内每隔2周收集1次陷阱内的昆虫样本,共捕获9 073头步甲。采用生态学多样性指数对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基于和弦标准化的预期物种共享(CNESS)相异指数的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MDS)分析步甲物种周转率,并统计不同时间动态下步甲群落多度、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旨在分析并比较成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结果表明:次生白杨林步甲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37,人工林步甲最低,仅为1.99;人工林步甲群落结构与天然林差异较大,天然林中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维持较高的步甲群落β多样性;在天然林中,步甲多度、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变化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与人工落叶松林差异明显。由此认为,天然林对物种的保育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目前大规模种植单一种类的树木对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不利的,改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任林地自然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为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参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固定样地的调查方法,对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野生群落的生境特点、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以及种群动态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古田山香果树群落主要分布于海拔600~850 m的沟谷地带,生长地岩石裸露度较高,部分群落盖度较高。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47科、71属、89种,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的种类相对较多;从属的地理成分看,热带分布的属与温带分布的属的比例分别为51.47%和44.12%,体现了亚热带森林的植物区系特点。群落垂直结构较为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并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大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香果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但物种个体总数较少,仍需注意加强保护。该研究可为古田山香果树群落的发生、发展和演替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群落濒危机制探讨、有效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功能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量度指标,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可以通过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直接显现,不同干扰强度下的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不同。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比研究两种人为干扰强度(干扰强和弱)对江油地区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wienner指数H值、Simpson优势度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Jsw值来综合衡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1)在总面积3200 m2的8个样地中记录到124个物种,隶属于105属56科,干扰强的群落各层次物种数均低于干扰弱的群落。(2)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马尾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不同,干扰弱的群落径级结构呈近正态分布,在径级Ⅵ(7 cm≤d〈9 cm)处出现数量的峰值26株,群落结构较稳定;干扰强的群落径级结构不呈正态分布,在径级Ⅶ(13 cm≤d〈15 cm)处出现峰值43株。干扰弱和干扰强的群落高度级结构与其径级结构具有相似性,干扰弱的群落的个体主要集中在低中高度级(3≤H〈17);干扰强的群落的个体数在各高度级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中高高度级(H≥13);干扰强的群落的个体数在各径级和高度级分布相对不均匀,群落结构趋于不稳定。(3)人为干扰对马尾松人工林群落造成负面影响,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均匀度多样性指数Jsw值降低,Simpson优势度指数H′值增大,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海拔高度对黄杉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珍稀濒危植物黄杉的保育和喀斯特山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地法调查不同海拔梯度黄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分析其区系特征,研究黄杉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和维持机制。样地内共记录种子植物50科95属124种,群落内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随着海拔的增加,黄杉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单峰格局变化趋势,且在不同海拔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灌木层物种的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显著(P≥0.05);相邻海拔间的β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不同,灌木层物种的S?renson指数呈双峰曲线,草本层物种的S?renson指数呈单峰曲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Cody指数均呈单峰曲线;随着海拔高差的增加,黄杉群落草本层物种的S?renson指数逐渐减小,其它均无明显变化规律。整体来看,相对海拔导致的水热条件差异是影响喀斯特山地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其中,中海拔地带黄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这对黄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喀斯特山地植物群落的管理和生态系统稳定的维持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物种相对多度几何级数分布模型的一种新算法即极大值算法,其公式如下: N′_i=N·G_b·(1-b)·b~(i-1) N_(max)/N=[(1-b)·b~(i-1)]/(1-b~s) 式中,N′_i为第i个物种的期望个体数目;N为实测总个体数;i=1,2,…,s为物种数目;C_b=(1-b~s)~(-1);b为参数;N_(max)为s个物种中最多个体数目。 结果表明:几何级数分布模型极大值算法与传统算法(即极小值算法)的结果完全一致,而且具有简便、准确之优点。  相似文献   

18.
姚强  赵成章  郝青  董小刚 《生态环境》2010,19(4):849-852
采用TWINSPAN和DCA对旱泉沟流域次生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将植物群系划分为不同的群落类型,显示出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不同植被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通过各种指数对比,得出以下结论:①植被被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代表了植被恢复的不同阶段;②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茶树沟,制约植被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热量;③从阶段Ⅰ到阶段Ⅶ,Simpson优势度指数,乔木、灌木、草本基本持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乔木〈灌木〈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乔木〉草本〉灌木,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逐渐复杂化,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太岳山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深入研究太岳山群落资源、生境和群落学特征奠定基础,亦为太岳山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以山西太岳山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从海拔1 600~2 200 m,海拔每上升100 m设置1个样地,每个样地由8个10 m×10 m的样方组成,并分别在每一个样方内取2个5 m×5 m的灌木样方和4个1m×1 m草本样方,共7个样地,50个样方。根据7个样地5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MRT)对群落进行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行排序分析,旨在研究太岳山森林群落的植被分布格局。结果如下,(1)MRT分类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2)太岳山森林群落样方与环境因子的CCA排序结果显示,12个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40.78%,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制约森林群落类型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p H值。(3)利用偏典范对应分析(PCCA)定量分离地形、土壤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格局总体变异的影响,分析表明,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解释了物种格局变化的40.78%,其中地形因子占13.61%,土壤因子占19.53%,地形因子与土壤因子交互作用解释的部分为7.64%。地形因子和p H值对太岳山森林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是决定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0.
历山山核桃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Alatalo指数等5个多样性指数,结合TWINSPAN分类,研究历山自然保护区山核桃(Juglans mandshurica)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类型、结构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TWINSPAN分类将35个样方分为7个群丛,各群丛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差异,各群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存在差异,山核桃群落物种多样性受其所处的坡向、坡度、土壤类型等物理微环境及群落物种组成、干扰等共同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丛间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各群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山核桃群落生境异质性小,物种对地带性气候有相似的适应特征以及相似的资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