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佩德  王晟 《四川环境》2000,19(2):71-72,76
环境道德对环境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阐述了环境道德的内涵 ,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 ,对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所谓环境教育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环境教育过程的实施,对受教育者施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从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委员会首次建议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工作开始,环境教育在中小学蓬勃开展,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教育的效果尚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环境意识停留在浅层面,没有内化形成环境道德。其意识和行为常割裂不统一。环境教育实效性如何,关键是看学生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即它对环境实践的主动性,难点则在于环境道德的内化。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环境教育无非是不乱丢…  相似文献   

3.
闵钰  冯文全 《环境教育》2005,18(5):20-21
环境道德源于环境问题。当我们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来考虑时,人们不能不产生疑问: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极为丰富的同时伴随着愈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将使人类何去何从?日趋严峻的环境危机呼唤一种真正地从整体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出现。我们认为,这种整体的环境道德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关注人类的延续;调节强势人群与弱势人群公正地分配环境资源;规范个体环境道德意识与行为。  相似文献   

4.
正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深刻领会环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极其重要,主要包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环境道德准则、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情感。构建完整的环境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则是载体,环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构建应包括生态伦理观教育、环境问题教育、环境价值教育、自然环境审美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4环境教育2003年第2期“环境道德”的溯源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 当进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  相似文献   

6.
屈振辉 《环境教育》2008,(12):17-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都不可离开环境,环境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若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环境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民族极为注重礼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杨心内容和精髓,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中应有之意,必须重视“礼”在环境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8.
屈振辉 《绿叶》2013,(3):38-43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环境危机日渐加剧,环境伦理的研究和构建也愈显重要。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环境危机是环境伦理产生的根源,但通过研究却可发现环境伦理的产生与流行同原始先民中的礼仪不无关系。基于此,我们做出了环境伦理最初起源于初民之"礼"的道德猜想,并对环境伦理的生态起源及其道德内涵进行了探讨,试图从礼仪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礼仪文明中,探究其对于当代环境道德建设的若干启示,为解决现代环境危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伦理学的概念、环境伦理学的形成以及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着重论述了加强环境伦理学研究,树立环境道德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走向环境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产生、环境伦理要求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三个方面来阐述。环境伦理的兴起与对人类的启示“伦理”一词代表的是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要遵循的原则、规范,并与人的责任和义务相联系。传统的伦理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反映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人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千百年来,伦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人际之间利益关系的层面上。所以,以往当人们谈到伦理的时候,它存在于人类之间,只起调…  相似文献   

11.
人文环境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科学有别于传统科学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综合性。环境保护不仅属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同样还属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人文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包括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环境经济观和环境整体观。这些观念必须在大、中学校的人文类课程中有效“渗透”才能得以形成。环境道德观:传统道德观认为,所谓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只有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因此,人只对人类才负有…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教育中学生品德的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环境教育界,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测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比较而言,品德测评还未完全展开.对学生的环境道德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环境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测评的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的过程.它既是评价措施,又是教育措施.本文欲就测评的意义与方法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教学活动,都可以渗透绿色教育——培养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树立绿色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3~6岁的孩子,正值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他们的童年留下环境保护这一印记,他们长大成人后会懂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会自觉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学生环保理念的调查,从社会科学、知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环保理念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环保理念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礼 《环境教育》2010,(8):44-45
环境美学是以环境审美为对象的美学。在学校开设的美术课中,强化美学教育,尤其是环境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们的生态观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们的环境道德伦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读者评刊     
正@王珂:《保护环境需要道德自觉和法治红线》—文写得好。环境法治是环境道德的保障.环境道德与环境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铺平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魏银华:《饮食的道德选择》说明,改变饮食习惯也是一种环保行为。素食一天.减少碳排放4.1公斤.相当于180  相似文献   

18.
王竞 《环境教育》2003,(1):36-37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习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落脚点之一。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科学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关心环保,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利用习作教学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行之有效的途径。1.指导观察生活,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在平日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与生活、社会相结合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里的观察范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通过学…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一生做好事很难,朱再保不仅一生做好事,而且把好事的着力点放在环境保护上……,他不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有当今时代的科学明头脑,这是一个充分体现着‘三个代表’精神实质的好典型,值得大大发扬。”--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阅评》  相似文献   

20.
环境人文学科不但承担着传授环境知识和技能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提高当代大学生乃至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素养的历史重任。环境人文学科是传统人文学科与当代环境科学相结合而衍生出来的交叉学科,它包括环境法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