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秦皇岛市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皇岛市46年来气候变暖变干,年平均气温提高1.8℃,≥10℃年积温增加11.4%,无霜期延长22天,但年平均降水量却减少11.5%。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弊大于利,对旅游业的影响则有利有弊。为此应趋利避害,加强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发展节水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延长旺季。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低温地区的城市污水,开展了A2/O工工艺中试研究,考察溶解氧浓度对A2/O工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A2/O工工艺并延长好氧池HRT,在系统水温为10℃-14℃的情况下可获得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A2/O工工艺中好氧池末端的溶解氧浓度宜控制在2.8mg/L左右,此时的系统平均出水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40mg/L、3.8mg/L、13.0mg/L和0.7mg/L,平均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2.4%、83.8%、72.7%和87.1%。  相似文献   

3.
我们嘉兴市是一个以轻纺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老城市,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能源、治理污染,使得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市从1981年7月到1994年共征收排污费8534.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0.41%。。对全市756个企事业单位实行排污收费,征收面为gO%,乡镇企业征收面为75%.排污收费年平均增长率为28%。排污收费既强化了环境监督管理,也为发展我市环保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对控制我市的工业污染,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和改善环…  相似文献   

4.
用西宁市区1992~1994年178个酸雨观测降水样本,对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做了统计,并结合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经统计分析发现:西宁市区酸雨降水样本9个,酸性降水量达106.5mm,酸雨的频率为5.1%,占总降水量的8.69%,降水的年平均pH值(pH)为6.46属中性,酸雨多发生在暖季(5~9月)。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年~ 2009年逐月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中山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平均气温四季均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为-0.003℃/a~-0.46℃/a,冬季气温降幅最大,秋季降幅最小;年平均气温表现为弱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03℃;年极端最高气温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为-0.4℃/a,年极端最低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升幅为0.2℃/a;年平均气温、极昼平均气温日变化呈升温趋势,升幅分别为0.04℃/a、0.01℃/a,极夜平均气温表现为弱的降温趋势,降幅为-0.002℃/a;年平均气压、极端最高气压、极端最低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最小相对湿度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2004年2月~2009年11月大风日数共出现了835d,年大风日数均在100d以上;最大风速最大值为31.5m.s-1、极大风速最大值为39.1m.s-1,均出现在11月;年最多风向频率为49%~64%,以NE、E为主.  相似文献   

6.
不同气温条件下室内甲醛污染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GB/F18204.26—2000)对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进行测定。通过一年多的实测表明:气温在13.0℃-24.0℃范围内,测试结果的超标率为27.8%,测试结果均值为0.077mg/m^3,气温在25.0℃-30.0℃范围内,测试结果的超标率为78.1%,测试结果均值为0.270mg/m^3,两个温度段超标率相差2.8倍多,测试结果均值相差3.5倍多。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与室内温度呈线性关系,表明气温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释放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湟水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1961-2005湟水河流域9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湟水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湟水河流域2001—2005年比最冷的6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分别偏高0.7-2.5℃,冬季增温比较显著;年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是中游地区缓慢增加,而上游和下游地区则缓慢减少,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四季地表蒸发量均在增加,夏秋季大于其它季节;90年代湟水河流域秋季和春季降水的减少,使得秋季和春季发生中(重)干旱的频次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一、地理概况澳门是位于中国南部,珠江三角洲河口的一个小城,由澳门半岛和仔、路环两个岛组成,大部分力平地或填海地,只有几个小山丘,最高点高度为170.6米。据1998年统计数据,澳门的总面积为23.60平方千米,居民约43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7.2。近几年采,人口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1995年为千分之11.06,1996$为千分之9.76,1997年为千分之8.92)。澳门属亚热带气候,同时亦易清用气候的特性。1998年记录的最高气温为34.0℃,最低气温为5.7℃,年平均相对湿度81…  相似文献   

9.
50年来秦皇岛市气候明显变暖,多年平均气温上升约2℃;同时变干,降水减少18.3%,进而使河流径流也明显减少,其幅度超过30%。河流径流减少给生态系统带来广泛复杂的影响,也给农业、工业、城乡建设带来威胁,因此必须尽快采取发展节水技术、污水治理循环利用、海水淡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开展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实验,对一系列影响污泥厌氧消化反应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污泥C/N值较低,单独消化非常困难,有机物分解率比较低,分解速度慢,气体发生量少。在35℃时,污泥投配率为7.5%~10%,基质的去除率可达到35.54%。37.62%,去除单位基质的产甲烷量为O.265~O.274m^3/kgCOD。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县域经济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以山东省为案例,论证了中国今后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其关键之举是着力发展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成都的区域经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西部成都的区位环境、农业经济、交通运输等状况,认为成都具有成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扬州经济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构建以工业共生、物质循环、自然和谐、宜业宜居为特征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本文介绍了扬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情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可持续性”原则为理念,分析了其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规划。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建立在环境保护前提之下,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生。这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把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内在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从化市为例,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与障碍,并提出了走资源产业化开发道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诸暨市山下湖镇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合理规划剖蚌点,充分利用废弃的蚌壳和蚌肉,及时回收利用废料、废水、废液等措施,使珍珠循环块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对环境、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思路,努力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在块状经济发展之中,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7.
范例  刘德绍  陈万志 《四川环境》2007,26(5):114-118
运用博弈论和利益相关理论构建的环境保护利益博弈分析框架,剖析长寿湖渔业养殖污染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通过分析政府、企业、渔民之间的六种利益博弈形式,得出结论:在渔场的各种利益博弈中,渔民的驱利行为导致了长寿湖的“公地悲剧”;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是环境执法不力的主要原因;对渔场企业的环境管理职能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行为中政治利益失衡;环保政策必须与相应经济利益挂钩,用激励机制把环保内化为自觉的经济行为;合理引导环境主体的群体行为,会使环保工作更加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8.
在对广元市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元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突出重点领域,从认识上、政策上、技术上推动广元市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Recently, calls have increased for a paradigm shift or transition towards resource recovery and a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Dutch wastewater system. However, we have observed diverging interpretations on the nature of the transition. This reflects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political struggle emerges over the definition of problems, futures and strategies to be used. In order to help clarify the emerging debate and identify political choices, we conducted a discourse analysis. We identified three discourses that reveal some of the political choices to be made. One discourse is becoming dominant and focusses on optimising the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egislative changes. The discourse draws on the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nd current political-economic institutions, which gives it an advantage in becoming dominant. Our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this discourse shapes a transition pathway that is characterised by lock-in effects and, at most, incremental changes instead of a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established Dutch wastewater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