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探究山东省17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时序上看,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上升趋势,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从2003年的0.369上升到2015年的0.772,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从空间上看,山东省17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此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权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绥化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人口一社会一经济一资源一环境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绥化市农业人口系统和农业环境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社会和资源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综合评价结果为庆安、肇东和北林区3个市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综合评价指数在0.50以上,而明水、青冈和兰西3个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综合评价指数在0.20以下。最后为提高绥化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相关年份有关城市方面的资料,从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体系和空间分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设施水平和城市经济效益5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三大地区城市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三大地区的特征和城市发展差异,指出今后要积极缩小三大地区间的城市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116个地市单元的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弹性系数法对可持续城镇化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也逐步上升,其中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资源环境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2)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中、上游依次递减、局部地区呈“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差异缓慢增大。各地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个别地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下降。(3)大部分地市表现不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状态,但表现可持续城镇化状态的城市逐渐增加。(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子系统发展不协调、区域间发展差距大等问题,需根据不同地市可持续城镇化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法,引用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郑汴一体化区域2002-200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郑汴一体化区域的人均生态赤字呈前期上涨后期回落的趋势,说明郑汴一体化区域目前有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的迹象;可持续发展指数由2002年的0.49降到2003年的0.27,之后开始稳步增长,由持续性较差等级(2级)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持续性很好等级(5级),说明郑汴一体化区域正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为了综合客观地评定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品质,提供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决策依据,促进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我国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以人为本、系统完备、定量测度与便于操作、体现可持续发展潜能等4项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评定指标体系原则,从经济水平、生活居住条件、市政和社会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潜能等方面,建立了涵盖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评定指标体系,构建了较实用的评定模型,提出了评判的分类标准,给出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品质评定示例。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系统,厘清“三水”共治系统耦合协调演进机理有利于区域水生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水”共治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0—2020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三水”协同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子系统的状态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距较大;“三水”系统耦合度整体上处于良好耦合阶段;“三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小于耦合度,其耦合协调水平偏低,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不充分发展态势和分化状态。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是逐年向优质阶段提升。其次,用Tobit对“三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回归,得出环境保护水平、能源消耗水平、产业发展水平3个因素对“三水”共治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影响。结合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共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廊道,建立多环境要素系统联动机制,以及跨界河流水污染联合防治及水环境保护政策与督察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讨了系统内部资源、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机制,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特点,认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具有客观存在性、阈值性、相对性等特点,并从城市生态系统压力水平、约束水平、支撑水平等角度构建相应的定量研究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资源承载指数、环境约束指数以及综合承载指数。  相似文献   

9.
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是一个由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与经济五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式系统。本文通过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人居环境复合系统内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理论,提出衡量协调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标模型——GM(1,N)“协调发展趋势”动态模型,以此来预测未来几年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城市既是受到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影响的重点区域,又是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关键主体。在城市尺度上研究减污降碳政策的协同效应及其时空异质化的影响规律,将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减污降碳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分析了2012—2019年我国284个地级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指数的动态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而后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和地理时空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了低碳政策、大气污染物防控政策、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异质化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全国主要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指数平均值由2012年的0.79增加至2019年的0.85,环京津冀区域、汾渭平原等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区域耦合协调度指数显著提高。以低碳试点城市为代表的区域,其降碳政策、减污政策、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以及技术投入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华北平原城市群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主要通过减污政策提高协同效益;低碳政策主要在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发挥作用;中西部城市则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协同效益。最后,基于此提出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北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与战略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区域旅游及其空间增长规律作了总结,根据湖北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指出湖北旅游业发展应该走区域一体化战略模式,并通过点状开发、线状开发和网状开发形成一批能奠定湖北旅游形象,构建网络格局的中心旅游城市、品牌旅游线路和旅游局域网.根据该模式发展的要求,提出大武汉都市旅游区、鄂西南大三峡与民俗风情旅游区、鄂西北武当文化与山岳生态旅游区的布局,将武汉、宜昌和十堰(武当山)作为引导未来湖北旅游发展的三大支撑点来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所遵循的市场导向、规划指导、产业互动、择优扶强、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集群、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的综合旅游产业集群、以旅游景观廊道为依托的餐饮购物业集群、以特色村镇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需要在产业要素整合、龙头企业培育、公共服务提供、重点项目建设、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品牌建设等方面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陕西各市2005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以及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安、汉中、咸阳分别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高城市,渭南市处最低水平;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西安、宝鸡和汉中排名最前,综合指数分别为0.6643、0.6622和0.6579,渭南市最低,仅为0.4451,其余各市综合指数在0.5115~0.6323之间。最后,结合部分城市现状,对其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提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0-2009年鄂南丘陵山区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集约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耕地集约利用内涵入手,通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鄂南丘陵山区200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对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鄂南丘陵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目前阻碍鄂南丘陵山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主要为农田水利投入不足,占用耕地严重等,因此应加强耕地保护力度,积极进行耕地整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耕地环境质量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建立安徽省市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研究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ArcView GIS技术,探讨了安徽省市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并对当前安徽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凸现出来的一项新课题.在生态环境危机和区域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缩小区际间的差距,促进环境建设,同时也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从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转型动力不足、社会问题突出、地方财政困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着重从法律保障、补偿标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面临的障碍因素,并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田万慧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1):982-985,989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已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定量研究的热点之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改善农业环境,杜绝资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及其各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14市环境综合发展状况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郭玲玲  宋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5):423-426,44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环境支持能力允许范围内发展经济是世界上各城市正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辽宁省14市10项环境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从时间上看,辽宁省大部分城市10年间的环境排名变化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辽西城市带的环境状况较差。提出了辽宁省今后应在环境法规建立、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环保宣传教育等方面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9.
蒋昕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7):669-670,639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重任。湖北省百宝寨拥有良好的山水风光和乡土特色。分析了百宝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例,总结出成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以河南省18个省辖(管)市为对象,对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将其划分为3种梯度类型。同时,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地域差异,提出了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