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广州市1980-2002年间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化中期(1980-1993年)和工业化后期(1994-2002年)。在这两个产业发展阶段,耕地数最变化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年均减少工业化中期大于后期,变化速度则是后期大于中期,利用效益后期明显优于中期。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发展是广州市1980-200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不同产业阶段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其中农业比重、实际利用外资、城市化、客运量等因子差异较为明显,从而导致了不同时期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对水环境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合肥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合肥城市化与巢湖水环境质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产业结构对巢湖西半湖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在城市化发展初期,第二产业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近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水质改善的驱动力.因此,在合肥城市化进程中第二、三产业比重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与水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利用1997—2008年辽宁沿海各城市的城市化和气候指标,运用线性拟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盘锦和大连的气温在城市化影响下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外,其他各地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合理水平、下垫面变化和城市环境共同构成葫芦岛、锦州、营口和大连城市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盘锦和丹东,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是第一主成分,产业结构合理水平和下垫面变化是第二主成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应控制人口数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绿地面积,从而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方面,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甘肃省电力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四个影响因素均与电力消费之间呈正相关;2 GDP、工业比重、城市化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增长1%,甘肃电力消费就分别增加0.35%、0.28%、1.37%、0.10%;3城市化对甘肃电力消费增长的贡献最显著,经济增长和工业比重是影响甘肃电力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弱。未来甘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保证电力需求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就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进程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就业人口能否实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换,其中转换的快慢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通过考察1980~2002年山东省就业结构转换过程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关系发现,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对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对促进城市化进程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用水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人均粮食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计算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不同规划年和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随着大理白族自治州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同一水平年下水资源承载指数呈上升趋势,可承载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在同一生活水平下,水资源承载指数呈下降趋势,可承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2000年,WRCC最大指数为1.64,在初步富裕生活水平下处于中超载状态;2010年,WRCC最大指数趋于临界值1,达到0.99;2020年,WRCC最大指数为0.85,处于低余载状态,表明大理白族自治州可利用水资源量在保证生态需水的前提下能够满足预测年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求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以辽宁省1985-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作为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的解释性指标,从时间序列角度出发,尝试构建两者间的关系模型,进而得到辽宁省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运用Eviews软件,通过单位根检验,找出最佳时间滞后期对数据进行平稳性的差分处理和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辽宁省1985-2008年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指标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以城市化率为指标的城市化进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互为因果关系,同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2014年、2015年Landsat-8遥感影像和山东省行政区划作为数据源,对山东省乡村聚落进行提取,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指数等方法,探索山东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山东省乡村聚落平均最邻近距离比率R为0.693,呈明显的聚集模式;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724个/km2,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西高东低,中部大于四周的聚集模式;规模分布特征中部规模较小,西部、北部和南部则出现高值集聚,整体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西部和南部平稳,东部和北部聚落形态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单元,基于2001—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土地扩张面积指数和扩张强度指数,结合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从国家和区域尺度分析了我国城市土地扩张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扩张面积指数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城市土地扩张强度指数呈波动下降的趋势。②东部地区城市土地面积增长最为明显,其次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张强度下降最为明显,其次为西部、东部和东北地区。③城市土地面积扩张最为明显的区域分布在新疆、重庆、云南等省份,年均城市面积增长倍数超过0.2;城市土地强度扩张增长区域分布在北京、广东、辽宁等省份,年均增长超过0.04。④全国尺度上,产业非农化对推动城市土地扩张最为显著;区域尺度上,人口城市化对不同地区城市土地面积扩张影响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广州汽车制造业用地供应和企业空间发展特征和规律,研究了用地供应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为广州产业用地供应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992—2015年广州汽车制造业用地供应空间演变呈西南部和中部向南、北、东三个方向扩散特征,企业空间演变呈中部向北部、西部向东部扩散特征,两者演变趋势一致度和空间吻合度较低,用地供应对企业空间分布影响作用不明显。建议通过按产业类型和规模分层次匹配用地、调整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监督产业用地利用情况等,提高产业用地供应与企业空间匹配度,促进产业用地高效利用,提高用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国31个省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从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价格一般规律出发,运用相关、回归和效应分析等方法开展城市化各指标对城市地价影响的研究,寻求与城市地价相关性强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城市化对土地价格的影响规律,为政府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制订城市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建议和依据。结果表明:①城市地价变动与城市化水平高度正相关,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均是;②城市地价在近十年的时间内上升了近23倍,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复合因素对地价综合作用效应显著;③城市化对地价的影响在东部、中部、西部同时存在,以交通因素影响最显著,人口和产业结构调整次之。因此,未来城市地价可进行合理控制,通过需求引导,转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繁荣等方式实现基于城市化的地价调控。  相似文献   

13.
选择能源强度作为代表能源效率的指标,以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建成区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分别作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社会城市化方面的代表性指标,利用中国29个省区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从实证层面探究中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以此为寻求碳减排路径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对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能源效率提高的抑制因素,经济城市化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所产生的胁迫效应,阻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分析了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胁迫效应的作用机理,运用2000—2015年中西部地区5个省份的煤炭产业相关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通过回归对胁迫效应的干预因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环境规制、环保投资水平、技术水平和企业发展方式水平对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的胁迫效应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干预强度依次降低;环保投资水平、企业发展方式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弱化环境胁迫效应,而转入地的第二产业比例上升和环境规制强度增大会强化环境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人口普查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2000—2010年安徽省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和耕地资源的空间变化格局,采用空间耦合度模型衡量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空间耦合发展,结合安徽省潜山县实地调研情况,揭示人口流动对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2010年安徽省超过90%的县市流出人口呈增加趋势,流出人口量大且增加快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资源集中的安徽省北部与中部地区;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出,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耦合关系从以强解耦关系为主转变为以负解耦关系为主,人口—耕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得以缓解。但通过潜山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土地流转率低致使部分耕地资源被撂荒。研究结果警示,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村人口大量流出问题应加快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2001—2016年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和高级度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定性描述了三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并通过产业高级度和生态环境影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市产业结构总体经历了一次转型,产业结构高级度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与SO_2排放量、NO_x排放量、SO_2年均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则与其均呈负相关关系;(3)全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产业转型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轨迹与产业结构变动轨迹在变化趋势上存在一致性,且要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南京市生态环境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众休闲、大众旅游规模化市场逐步形成,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而尤以环城市(群)游憩带为甚,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国内外2004—2014年旅游产业集聚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内容分析发现,有关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集聚与集群概念辨析,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路径模式、发展水平、综合效应、应用创新、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七大方面。由于旅游产业自身特色及其复杂性,旅游产业集聚不同于一般产业集聚,因此学界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8.
采用仁慈型交叉DEA效率模型、冷热点分析、Tobit模型等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驱动机理进行了全面探析,结果发现:①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②研究期内,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而融合效率增长率呈“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但融合增长率都不高。③研究期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④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驱动机制剖析来看,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信息发达程度、创新能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是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驱动因素,促使效率时空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市场竞争、市场化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偏误,并且分析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全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效率按照东—西—中部地区的顺序递减。(2)市场竞争显著负向影响绿色创新效率,市场化显著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3)市场化在市场竞争和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市场化水平越高,市场竞争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就越强。(4)市场竞争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在东、中、西部并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市场化在中部地区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垃圾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世界上垃圾包袱最重的国家。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堆存量已达66亿吨,占用耕地35亿多平方米。全国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