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地区创新绩效的最直接体现。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构造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2000—2010年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演变,利用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有不断弱化趋势,配置效率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分布,省域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一直是差异扩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制造业城市需要率先完成绿色转型。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框架,构建了更具有实用性的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市为例,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绿色转型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教育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响应指标对促进制造业城市绿色转型作用明显。此外通过相关环境规制的完善,创新环境和市场化进程促使制造业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并且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扩大城市规模,发挥协同发展优势也可以更好地推进制造业城市的绿色转型。最后,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对策及创新机制,为我国制造业城市绿色转型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市场竞争、市场化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偏误,并且分析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全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效率按照东—西—中部地区的顺序递减。(2)市场竞争显著负向影响绿色创新效率,市场化显著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3)市场化在市场竞争和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市场化水平越高,市场竞争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就越强。(4)市场竞争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在东、中、西部并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市场化在中部地区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2013年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了研究期内各省的科技创新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年间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呈下降趋势;各省的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率2000—2007年增长了8%,2008—2011年增长了5.7%;政府资金支持对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外资利用水平、工业化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2003—2020年水能资源产业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转移数量,运用马尔科夫链、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9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水能资源产业创新水平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目前我国水能资源产业创新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其时空格局演变存在等级扩散和传染扩散两种扩散特征。(2)我国水能资源产业创新水平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总体创新水平的类型变化在保持稳定状态下向高水平方向发展。(3)水能资源产业技术转移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扩散的趋势,以城市为枢纽的技术扩散网络正逐渐形成。(4)城市水能资源产业创新水平受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力资本影响最大,教育水平和科研投入对其有正向驱动作用,而资源禀赋和水电布局与创新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RD作为创新资源的核心,已成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RD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0—2013年我国30个省区RD资源配置效率,然后运用Mapinfo12.0软件对我国RD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3年我国30个省区RD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率是影响RD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从区域总体水平看,RD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空间特征,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RD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2010年间黑龙江13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法对城市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收敛分析。测算结果表明,2004—2010年黑龙江的创新效率呈现出增长态势,其动力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并发现创新工作的2座重点城市和3座典型城市。收敛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科技创新效率存在绝对收敛。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关键要素。以173个城市为案例,结合制度基础观与资源基础观理论,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和必要条件分析法(NCA)探究了制度环境和资源投入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协调联动关系,剖析了驱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和多元路径。结果发现:(1)单一的制度环境或资源投入均无法有效激励城市绿色技术创新,需要二者联动匹配才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2)产生高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路径包括5种:媒体关注—外资—人才投入驱动型、环境规制—资源投入驱动型、公众—媒体关注—内资投入驱动型、公众关注—内资—人才投入驱动型和多要素复合驱动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煤炭产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从生态效率的角度,采用DEA模型,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经济产出三方面选取指标,分析了淮南市2010—2016年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结果发现,淮南市煤炭产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式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煤炭产业规模无效扩大,造成投入要素无法达到最佳组合。针对这一现状,从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开发新能源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流域内各区域的绿色发展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6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Super-SBM模型对该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究绿色发展效率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波动上升状态,空间上呈现为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的梯性差异;(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理邻近效应,并表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包括净溢出、经纪人、双向溢出和净受益4个板块,关联路径以板块间为主;(4)城市间地理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南省2002—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规模、结构和效果等3大类7个具体指标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规模和效果都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有较强相关性,且后者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大于前者;从配置规模来看,各指标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排序为:RD经费支出财政科技支出科工数;从配置结构来看,企业RD经费支出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大,高校次之,研究机构影响力最小。  相似文献   

12.
借助DEA-Malquist方法,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个城市2011—2015年旅游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2015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总体旅游效率进行空间分异分析并提出区域旅游效率优化目标。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综合效率达到相对有效的城市较少,研究区资源配置和利用有较大提升空间;城市旅游效率受技术进步指数影响较大,而规模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主要的限制因素;(2)2015年,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效率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偏低的分布特征,且空间差异明显;规模效率是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综合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3)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旅游投入普遍存在要素冗余现象,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环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方式提升区域和城市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效率评价模型对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分析,运用网络DEA方法对整个创新网络以及各个创新环节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创新效率较低;从创新价值链内部看,知识创新、产品创新、绩效创新的效率呈明显递增趋势;产业创新价值链体现了"木桶原理"的特性,并且资源投入不尽合理,在研发经费和人员的投入上存在明显冗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工业遗址、工业景观类资源景区不仅能成为旅游休闲中心,还可以以此为平台建设文创旅游产业园区,构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中心乃至高端服务中心,从而延伸区域产业价值链,促进工业、商业、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集聚。通过实地调研与Google地图扫描展开案例分析,发现南风古灶陶瓷工业遗址景区经历核心资源景区化—旅游景区品牌化—资源景区创意园区化—创意园区中心平台化的过程,逐渐成为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文化体验中心+高端服务平台,可为其他城市或区域文创业、工业、商业、旅游休闲业的融合集聚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展开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析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市辖区为单元,建立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使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Tobit模型展开测算和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研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2-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高水平利用,但是土地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北京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明显,但受到“虹吸效应”影响,周边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地利用效率下降,冀中南地区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持增长。②研究区内,低效率城市在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冗余问题,其中固定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冗余问题最为突出,造成资源浪费。③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医疗水平、城市教育水平、城市经济地位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城市交通道路、人口密度则具有负向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着眼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城市国土空间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构建合理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是绿色产业评价的关键.根据绿色产业的内涵,依据信息重复指标的剔除标准和加权灰色关联度最大的指标筛选标准,利用R聚类—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构建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离差平方和法对评价指标分准则层聚类,保证筛选后不同指标反应的信息不重复;二是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求解R聚类同类指标中各指标的加权灰色关联度,遴选关联度最大的一个指标,保证遴选出的指标对绿色产业评价影响最大;三是通过R聚类—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构建22个指标涉及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构建由资源效率指标和环境效率指标共同构成的煤炭产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方法分别测算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产业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总体偏低,资源效率是制约煤炭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因素;研发投入强度、利用外资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对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外部监督与生态效率呈现负相关,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现有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为解决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政府采取环境规制政策进行干预,环境规制政策的评价标准不仅要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兼顾经济发展。目前关于检验排污权交易政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中国2004—2018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DID)等实证检验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和作用机制,并且采用PSM-DID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不仅减少了污染物SO2的排放,而且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效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作用机制分析可知,排污权交易政策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的作用途径是加大研发投入,并没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绿色创新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强环境规制下排污权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好。中国政府有必要继续推动建设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全国化,发挥政府激励作用,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绿色创新效率的新视角检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助于区域绿色发展的同时也为制定和完善排污权交易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选取资源型产业中12个行业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中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对资源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而言,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金融因素都存在正向作用,公众认知因素存在负向作用;政策因素的资金支持和环境管制、市场因素的市场需求和销售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因素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我国资源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是构建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基于Vague集理论测度2006—2020年北部湾城市群联动效应,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对其进行差异分析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北部湾城市群联动效应水平稳步增长,空间上呈现“广东>广西>海南”的分布格局;其中,绿色生态水平最高,经济发展增速最快,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绿色创新3个维度与联动效应水平递增趋势相近;(2)从联动效应的区域差异来看,广东、广西、海南三地与北部湾城市群整体联动效应差异呈同向增长,且广东发展差异低于广西、海南;软环境对联动效应的驱动作用整体高于硬环境,科技带动力的驱动作用最高,资源驱动作用显著低于其他因素;北部湾城市群联动效应由多种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双因子交互影响强度大于单因子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