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水利部水资源司巡视员程晓冰日前发表文章表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确定,到2030年全国用水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取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超过控制总量的地区,暂停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取水总量接近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目前这些措施在山东省等部分省区已经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城市缺水主要有两大特点:①缺水数量持续增加,截止1989年,全国城市口缺水总量已达1200万m~3左右.其中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陕西5省94个城市口缺水量高达10万m~3。②缺水城市下断增多,而严重缺水的城市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一带。1989年全国缺水城市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太原等200多个。18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14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有9个。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陕西5省94个城市,因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127亿元,造成342万居民吃水困难。  相似文献   

3.
2011年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提出了CWR-PEP增雨潜力评估方法,文章应用该评估方法对2017~2019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潜力作了评估,得出:2017~2019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雪)共增加降水62.18~93.26亿m~3。其中,飞机增雨作业增加降水51.00~76.51亿m~3,地面增雨作业增加降水11.18~16.75亿m~3,增雨(雪)作业补充了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短缺,使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体面积增加,牧草覆盖度提高,江河源径流量增加。该方法对空中水资源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对今后人工增雨潜力评估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水资源概况1.北京市的水资源量北京市的水资源主要靠山区侧向补水、降雨等。199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5.8亿立方米。多年来,水资源量不断减少,市平均降水量626毫米,而1980~1984年平均只有464毫米,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平水年为42亿立方米,枯水年仅有35亿立方米。北京的水资源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北京属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气候,水资源严重不足。年际变化大。如1959年年降水量达1406毫米,而1993年却只有4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8月,往往形成地表径流,不易补充、涵养地下水。由于上述原因,北京成为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之一,全市…  相似文献   

5.
黄俊毅 《环境教育》2015,(Z1):45-46
<正>"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然而,雨洪利用率不足10%,每年1.6万亿立方米淡水白白流入大海,相当于全国全年6200亿立方米用水量的2.6倍。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雨洪资源大量流失,不是因为降雨量明显增多了,而是由于森林湿地调水的功能减弱了。而作为盛雨水的湿地变小了,有水也留不住了。"今年2月2日,第19个世界湿地日活动启动之际,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如是说。湿地是碳汇,又是碳源  相似文献   

6.
直击饮用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不喜爱青山绿水?谁不喜爱人水相亲?然而,由于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原本美丽的星球蒙上了阴影;由于污染,水贫困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由于污染,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据科学界估计,目前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中国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淡水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加之水资源的日益恶化,全国现已有400多个城市缺水,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7000万人正在饮…  相似文献   

7.
《新疆环境保护》1993,15(4):40-42
1 水资源基本特征 1.1 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伊犁河实际控制地表水总量为164.59×10~8m~3,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20%,其中我国境内产流量高达149.33×10~8m~3,而现状地表水引用总量仅49.64×10~8m~3,另在平原地区尚有26.36×10~8m~3的地下水可供开采,但目前只开采利用了0.6×10~8m~3。单以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流域内现状人均占有水量9821m~3,耕地每公顷占有水量39315m~3,这远远高于全疆各地及全国平均值。水资源具体情况详见表1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和通州区1320份居民家庭水—能消费行为调查问卷为样本,采用参数估算方法,核算了家庭洗澡、做饭、清洁、制冷供暖四类主要水—能消费行为的人均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和碳排放量,运用统计检验识别了不同人群的主要消费行为、碳排放特征,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人群的各种消费行为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家庭水—能耦合行为相关的人均用水量为26.9 m~3/a、电耗为254.1 k W·h/a、燃气消耗量为27.8 m~3/a,分别约占家庭全年消耗/排放总量的65.6%、31.8%和50.4%。水—能耦合行为相关总碳排放量包括居民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量和水耗的水资源生产和处理过程间接碳排放量。案例地区居民家庭水—能耦合相关总碳排放量为376.7 kg CO_2/a,占家庭总量的40.1%,其中间接碳排放量为36.1kg CO_2/a,远低于直接碳排放量。这一结果说明城市水、能资源和碳排放协同管理需要重点关注消费端。从消费行为来看,家庭用水量中洗澡和做饭占比最高;用电量中不同季节行为差异较大,冬季洗澡用电占比最高,夏季制冷用电占比最高;各个行为的碳排放量在不同季节也有显著差异,其中冬季和春秋季洗澡碳排放量较高,夏季制冷碳排放量较高;高用水量人群洗澡和做饭行为的用水量绝对量和占比均较高,高碳排放人群的洗澡碳排放绝对量和占比均较高。从影响因素来看,洗澡行为变量对总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高于做饭和清洁行为。研究表明,关注不同类型居民家庭的水—能耦合关系及相应的碳排放,尤其是洗澡和制冷行为,是家庭碳减排高关注度的优先领域。  相似文献   

9.
正环保是现在全世界最热的一个话题,但许多人听了环保两个字感到与自己很远,更别说去做了。其实环保可以很简单,比如节约,比如简单生活。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每年用水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世界人口在50年代为25亿,1999年增加到了60亿,增加了1.4倍。农业用水量增加了5倍,工业用水量增加了26倍,家庭、生活用水量则增加了18倍!这是一个个多么不可估量的数字!按  相似文献   

10.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全球却到处亮出了“水匮乏”、“水危机”的黄牌。保护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已经进入各国政府的决策系统,成为规划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尤其在一些严重缺水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从多年平均值看,基本恒定,这是受制于天的,除非远距离调水,否则难以改变。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贫乏,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有108座城市严重缺水。全国有7000万人口饮水困难,因干旱每年影响农业产量约200亿公斤,影响工业产值12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对砖瓦的需求量必将不断增加。据报导,1975~1984年我国粘土砖以每年200亿块的速度递增;1985年粘土砖剧增400亿块,产量达2800亿块,而1986年产量竟达3760亿块。如以成品砖400块/m~3土计算,1975年以来我国仅制砖一项就耗地140万亩。四川省也不例外,仅1988年制砖就耗地1万亩以上,相当于一个乡的耕地。据1988年底统计,达县地区有各类砖瓦窑(厂)9000多个,产量达15亿块,其中粘土砖12亿块,占地5000余亩,相当于一个中等乡的耕地面积。据有关部门预测,2000年我区对砖的需求量将达到80~100亿块,如全部用粘土生产,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及水环境现状湟水流域多年平均地表径流为21.5亿立方米,不同频率地表径流量为丰水年(P=20%)25.8亿立方米,平水年(P=50%)21.0亿立方米,偏枯年(P=75%)为17.7亿立方米,枯水年(P=95%)为13.5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其分布规律与降水量基本一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具有山丘区大、河谷小的特点,径流变化范围为50—300毫米.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亦不均匀,6—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以上,湟水流域地表径流年际变化也较大,变差系数Cv值为0.25—O.35.湟水流域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受降水、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来东 《四川环境》1999,18(1):65-69
文中对成都市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由于本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水体污染、上游森林覆盖率减少使涵养水源能力减弱等原因引起地表径流减少、可用水量减少,导致未来成都地区严重缺水,是制约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探讨了水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博乐地区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对策。通过估算,该区有总水资源24.6×10~8m~3,地表径流21.2×10~8m~3,平原地下水补给量10.0×10~8m~3、可采资源6.03×10~8m~3。受不合理开发及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和有灌无排、水利设施简陋等人为因素影响,地表水大量渗入补给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抬升。在强烈蒸发浓缩作用影响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逐年扩大,淡水面利用量递减,水资源重复利用量衰降,植被复盖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为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坚持两水统调,灌排结合,植树种草,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促使生态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较好。全省面积16.7万km~2,耕地1.07亿亩。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约413.7亿m~3,其中地表水313亿m~3,地下水204.7亿m~3,人均占有水量530m~3,亩均水量385m~3,远低于全国人均水量2632m~3、亩均水量1800m~3的水平。全省农业灌溉每年耗水约150~200亿m~3,其中开采地下水和引用地表水资源约各占1/2。但全省水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能力较低。全省工业废水达标率仅占23%,其它工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中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成效,本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政策效果仿真模型,以江苏为例,首先从横向比较研究的视角,设置无政策和政策延续两种情景,分析有无政策时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的管控效果;然后从纵向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政策实施后2013—2030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控制效果的演化情况。结果显示:①横向对比,相对于无政策情景,政策延续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需求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以及污废水中的COD排放总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且降幅逐年扩大,政策成效显著;②纵向对比,政策延续情景下,2030年区域水资源需求总量将超过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要求近20亿m3,2025年万元GDP用水量降幅低于“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目标近2%,2030年污废水中的COD排放总量将比2021年升高近24%,政策管控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短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加强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演变规律及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化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2012年城镇化、三次产业发展及用水结构等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宁夏城镇化与用水结构的发展现状,其次定量比较和分析宁夏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的演化过程,并模拟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农业用水总量高但比重在下降,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重随城镇化的进程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城镇人口每增加1万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20.91万m3;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工业用水量增加13.19万m3,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对用水效益提升起促进作用。预测到2030年,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别将在现状基础上增加0.2124亿m3和3.325亿m3,需要通过农业节水和压缩农业用水,才能满足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水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法测度了2004—2014年辽宁省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时间上看,2004—2014年辽宁省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空间上看,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上呈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格局,且东侧高于西侧。运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Durbin计量模型研究了辽宁省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发现: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辽宁省各城市的劳均GDP、教育经费、工业和农业用水比重、农田实际灌溉平均用水量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用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教育经费的增加、农田实际灌溉平均用水量的控制能够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用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选取1997—2013年总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度量指标,基于协整理论,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等计量技术探究了新疆和田地区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工业用水量的增加有效带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总用水量和农业用水量增加;2和田地区的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总用水量分别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和田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用水量变化趋势的影响较大,农业用水量和总用水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以水资源的主体部分河川径流总量来说,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普遍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超载使用地下水,使许多江河断流,湖泊萎缩。过去50年间,我国消失湖泊高达1000多个,地下水超采诱发地面沉降塌陷,华北地区已形成较大地下漏斗20处,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有50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