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新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发展我区的工农牧业生产及改善人民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环境条件不够,保护措施不力,使一些水体发生污染,生态环境已出现日益恶化的趋势。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维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了水资源特点,对其开发利用现状、取得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开发利用广东省水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水污染状况日渐突出,造成水体使用功能下降,资源性缺水更为严重。本文通过对松花江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0年前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①以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作用为核心,加强水利固定资产管理,巩固改造现有工程设施。②以加强江河治理为目标,提高江河防洪能力,保障社会安全,进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包括灌溉、除涝、发电、供水、航运、水产等目标开发).③以创造农业增产条件为目标,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灌排事业和水土保持工作。④以解决华北水资源紧缺问题为中心,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解除在一些地区水源供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限制条件的问题;同时要抓好水源保护工作,防止水质继续污染。  相似文献   

5.
任何城市的创建和发展,都要十分重视当地河流的状况和水资源条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离不了水,航运离不开水,美化环境也离不开水,可谓无水不活。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对水来说是得天独厚,她的创建和发展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水利事业兴,城市就繁荣兴旺;水利事业衰,城市发展就受到严重制约。这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长期历史经验证明了的事实。本文用历史事实阐明成都市的创建和发展与水利建设  相似文献   

6.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21世纪我国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已经成为主要的制约瓶颈。文章以泉城济南为例,对济南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水资源短缺对大城市经济发展、保护城市特色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从宜传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宏观调控等各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促进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绿叶》2007,(5)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中国社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水资源的短缺日益成为制约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水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和北方大面积的资源性缺水,中国应当如何应对?日前,国家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就这一问题,接受了《绿叶》杂志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8.
四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质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怀良 《四川环境》2003,22(3):38-41
四川水资源以河川径流为主,可利用率不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的地区差异大;水能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在分析水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质保护的相应措施:以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把建设全国能源基地与实现地方电气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发水能资源;以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推动水质保护和水土保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再生水回用现状及利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城市生活污水经适当处理再生后回用,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介绍了国内外城市再生水回用状况和我国的再生水水质标准,阐述了城市再生水回用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再生水安全回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化城市来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它不仅要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数量,而且要保证供水的质量合乎卫生标准,此外还要照顾到城市水利环境的影响和效益。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对当地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国阶 《四川环境》2004,23(4):1-6,11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资源具有维持生命与健康功能,生态系统组成与演化功能,景观组合与美学功能:水能及其服务功能;水介质的传输与净化功能;社会生活与经济服务功能等。西部水资源具有发挥各种功能的区域条件。保护西部水资源的战略意义在于:(1)它是实施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2)西部是全国水资源富集区,对其保护具有全国战略意义;(3)水资源保护是西部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成西部生态屏障的重要措施;(4)西部水资源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对其保护对全国产业发展及其布局,有特殊功能和意义;(5)水资源昌西部农业命脉,保护水资源是西部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6)西部水资源保护具有跨流域的功能,有广泛的国际影响;(7)水资源保护是发展我国西部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总之。西部大开发需要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成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华 《青海环境》2008,18(4):156-161
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对水资源的需要。要积极组织、引导公众参与流域管理以提高流域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升民众的节水意识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用水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人均粮食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计算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不同规划年和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随着大理白族自治州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同一水平年下水资源承载指数呈上升趋势,可承载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在同一生活水平下,水资源承载指数呈下降趋势,可承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2000年,WRCC最大指数为1.64,在初步富裕生活水平下处于中超载状态;2010年,WRCC最大指数趋于临界值1,达到0.99;2020年,WRCC最大指数为0.85,处于低余载状态,表明大理白族自治州可利用水资源量在保证生态需水的前提下能够满足预测年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已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的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中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式。开展中水回收工作,已经显现出开源和减轻水污染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阐述西宁地区的自然环境,随着市区建设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和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染造成水质下降,同时工业发展对水资源利用需求,也将增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品贸易及水权交易使得水资源问题"跨流域化",不再单纯是流域内部管理问题。本文从流域比较视角出发,在区分蓝、绿、灰三种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水足迹模型,测算了两流域典型地区的水足迹,进行流域水资源问题对比分析,并分析了经济发展模式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杭州市经济用水中灰色水足迹占总量的90%,而张掖市经济用水中绿色水足迹占总量的60.8%,说明钱塘江流域水资源问题在于质,而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在于量;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产业结构、水资源开发效率、工业化路径等影响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基于GDP导向的流域间的水资源逆向配置,更加剧了流域水资源矛盾。最后根据流域对比结果提出治理措施,从而形成流域间协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其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保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控制性要素.区域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保障程度.城市是地区经济的核心,因此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其意义重大.简要阐述了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资源要素流动理论,从复合系统论角度出发,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城镇化质量与水资源承载力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度。研究发现:1经济城镇化与生活城镇化步调不一致,提高人们的收入是关键;2城镇化质量逐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从轻度超载向濒临超载状况转好,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复合系统协调性从明显不协调向轻微协调转变;3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与水资源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是本世纪的危机资源.中国的水资源相对贫乏,而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6%.加强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对解决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政和经济两种手段的作用,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参考提纲的要求,由实测的地表、地质水文和实地调查资料,经还原分析计算出西宁市水资源,并研究了水资源质量和时空分布规律、生成条件和特点。为西宁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工农业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土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