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性仁 《绿叶》2011,(12):69-73
日本福岛核安全事故引发了全球性的核能政策调整和"非核家园"的呼吁,其核心关注在于确立安全优先的能源政策导向。受制于核能的巨大潜能和替代性新能源的不成熟,核能生产仍将在相当时间内构成能源结构的重要部分,因此核能电厂的安全设计、管理、灾害预警和灾后合作就成为政策考量的关键点。两岸核安全合作有利于建构更加稳健的区域核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2.
有人提到核能便会想到原子弹,想到“切尔诺贝利”,认为核能是不安全的能源;有人则认为利用核能会产生放射性核废料,认为核能属于“污染能源”。这两种认识都是对核能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1,(12):70-70
德国推广可再生能源代替核能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德国便宣布将从2015年到2022年陆续关闭境内所有18座核电站,现已有8座核电站处于停机状态。目前核电占德国发电总量的约28%。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已经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提高项目提供总值1373亿美元的投资。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将成为德国新时代能源政策的两大支柱。  相似文献   

4.
根据核技术的和平应用及发展,分析我国核能及核技术的应用情况,从核能发展趋势,能源结构调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在我国加速推进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的必要性,提出发展核能及核技术应用的战略设想,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提起60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亚洲地区的人民,至今对广岛原子弹爆炸记忆犹新。那颗绰号“小男孩”的原子弹,不仅结束了二战,也让人们第一次认识了核能的力量。时代的变迁使得战争成为了昨日的创伤,原子弹留给人们的梦魇却依然没有消退,至今,谈核色变者依然比比皆是。实际上,核能不仅能够应用于战争,更能够以能源的形式为人类造福。在因能源短缺而对经济发展制约日趋严重的今天,核能以其清洁、高效而被誉勾“和谐能源”,成为倍受瞩目的新能源。  相似文献   

6.
前沿动态     
《绿色视野》2011,(4):4-5
国际动态清洁能源将提供绝大部分能源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一项报告表明:到2050年,全世界绝大部分的能源需求都可以由清洁能源提供,经济又环保。到2050年,核能和极少数的化石燃料就可以满足电力、交通、工业和国内能源需求,将大大减少能源安全威胁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这将减轻人们对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忧虑。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很大,不能单靠某一种能源来解决能源需求。中国未来能源利用的状况应该是多种能源形式并存,全方位地发展。其中,核能应该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上,大力发展水能;在产业上,大力发展风能;在技术上,大力发展太阳能。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以核电为必要补充,可再生能源比核能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9.
沈百鑫 《绿叶》2011,(10):75-85
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了德国核能退出政策。德国现在所面临的,是需要加快对可更新能源的支持由此弥补由退出核能所导致电力不足。除了保障能源供应外,还要采取节能、对能源经济的引导与调控、电网改造、促进可更新能源及气候保护资金源的保障,这一揽子的法律修订法案最近在联邦议会通过法律予以确认。德国退出核能的风险、机遇和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能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述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3):173-175,178
分析了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指出现行能源结构给能源开发和消费带来的三个主要问题: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环境污染严重、现行能源战略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现行能源结构、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大我国西部天然气开发的投入、发展核能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国内资讯     
《绿色视野》2010,(10):63-63
太阳能改变生活 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近日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太阳能改变生活”。科技部领导在出席大会时表示,未来几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将大力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加强清洁煤和煤基燃气技术的研发应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智能电网技术研发示范,加快核能发展,为未来提供安全可靠的低碳能源。  相似文献   

12.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40多年来,我国的能源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能源结构已由单一的煤炭发展到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多元化的能源体系。但同时,我国能源工业却面临着许多严重问题。主要有:①能源资源存在的劣势。能源与人口相比较,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能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与交通条件相联系,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已成为能源工业发展的障碍。在工业化水平高、交通条件好的沿海地区缺乏煤炭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05,(8)
“事实很明显,核能供应着美国20%的电能,并不产生任何导致全球变暧的气体,而且相对于其他方法能够提供更便宜的电能。目前美国主要的电力供应来自于煤炭发电,煤炭发电占总发电量的一半,但是造成了很大的污染。除此之外还有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发电的电价从1999年以来已经翻了一倍。新技术虽然有很好的前景,但一时还无法满足需要。三里岛事件已经过去26年了,是我们该重新审视核能问题的时候了。如果我们需要更可靠更清洁的能源,核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今日美国》(2005年7月18日)  相似文献   

14.
<正>要提高公众对污染物的认识,充分了解其原理及发生危险的原因,降低公众对核相关感知到的风险水平,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科技高速发展,能源支撑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其中核能因具有高效能、经济等优点,在中国应用广泛。然而核能的发展带来利益也带来风险。研究调查公众对核电危险的认识水平,普及核知识,为更好地发展核能做铺垫。通过整合分析数据,得到调查结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公众对核污染危险认知现状及其原因,并且提出如何提高公众对核认知的可行策略。该研究将为中国核电相关发展和应急措施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伏创宇 《绿叶》2012,(12):55-61
德国核能法基于最佳危险防止与风险预防原则以及动态的基本权利保护原则,运用不确定法律概念,来实现国家责任界定功能、预防标准功能、容纳功能、减负功能和动态的基本权利保护功能。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减轻立法机关的负担,又可以更好地实现公民权利的保护,这是核能规制对立法机关提出的要求。在中国,虽然未必如德国核能法采用“科学与技术的水平”条款.但开放性的核能法结构乃是面对核能规制的因应之道。因而,立法机关不仅在核能规制中有特定的责任范围,还在规制的形式上应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6.
伏创宇 《绿叶》2013,(3):101-108
基于核能风险的特点,核能规制的公法基础已经发生转变,其呼唤行政法范式从传统警察法上的危险防止型行政向风险预防型行政进行转换。这迫使对传统行政法进行理论革新,也对国家权力的配置模式因应核能规制提出了要求。相应地,核能规制中的立法调控方式、行政规则的功能和效力、法院在解决核能争议中的立场以及核能损害赔偿的原则及方式都需要得到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16,(9)
在风险预防措施采取上,我国有关核能利用的法律规范在不同场合确立了规制的目的与要求,但较为概括与抽象,这为行政机关制定核能规制留下了较为广泛的形成空间。若缺乏法律规则或原则指引,行政权在风险预防上将脱离法的拘束,难以确保个人的生命、健康、财产权利不受核能和平利用的侵害。从核能规制追求的价值来看,保护健康与环境的目标相较于促进核能利用的目标更具有优先性。行政机关应当在规制标准的指引下,贯彻风险预防的法律意涵,受到比例原则的约束。比例原则在核能规制领域应当对核能规制的特点予以充分关照,遵循自身的适用逻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核能利用立法现状及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锡生  落志筠 《绿叶》2011,(4):82-89
进行核能利用基本法——《原子能法》的立法,确定核能利用主管机关,以及完善核能利用规划制度、核管制制度、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辐射防护制度、核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是今后核能利用领域立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1):28-28
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2)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在提高油气开发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核能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开发能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侃 《绿叶》2011,(4):77-81
中国核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我要发展"到"要我发展"的过程,低谷之后,成绩喜人,核能利用,渐攀新高,然而又难逃"我们的核能发展既像大国又像小国"之苛责,其症结在于布局不能处处为先。一要自主化,二要国产化,三要标准化,四要系列化,核能方可进入既满足需求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从而赢取发展的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