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清朝中叶以来,有关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探讨便始终没有停止:乾嘉学者洪亮吉导夫先路,晚清怪才汪士铎步其踵武。清朝灭亡之后,又有陶行知、邵力子、马寅初等人先后从不同的视角对人口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为数不多地从教育入手探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策划人语:今日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化达到51.3%。不知觉间,“农耕社会,乡土中国”已然开始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追寻现代性的百年转型在21世纪终现曙光。  相似文献   

3.
观点     
《绿叶》2012,(9):109-110
因为目前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已进入尾声且会迅速下降,不可能成为资源环境问题加重的主要驱动力,所以那种把人口规模归结为资源环境问题的主因,不仅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还会产生严重误导,不利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从人口学角度讲,更为重要的是继续实施目前的计生政策会加速人口自身内部结构失衡,而人口结构失衡就不可能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所以,今日主张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本质在于调节人口内部结构,因为人口内部结构均衡是最终在可持续发展中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那么中国目前资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早在几年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就曾指出:目  相似文献   

4.
《环境教育》2005,(5):30-31
《世界的人口》是一堂比较典型的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反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地理课。就教材内容而言,由“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世界人口问题”三部分组成。从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特点出发,“世界人口分布疏密不均”被列为教学的重点。因为这部分知识相对抽象,而教材中除了概括的字叙述外,仅提供了一张“世界人口分布图”。  相似文献   

5.
莫桐 《绿叶》2005,(10)
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勇敢地承认中国没有经济学,温铁军就是其中一个,“我们还没有结合中国资源短缺、人口膨胀这样一个资源条件下的经济学,也没有和这种条件相结合的环保。”作为“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强调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参与和改变,在实践中努力推动中国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注意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在长期的农村调查中,温铁军发现,为70%农村人口服务的环境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现在农村的生态破坏很严重。“越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就越严重。比如有…  相似文献   

6.
1999年蓝色星球奖授奖仪式于10月22日在日本东京帝国饭店举行。美国的鄂理什博士由于共同建立保护生物学和警示人口增长的环境压力而获奖;中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教授由于建立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和在中国广大地域的环境保护活动而获奖。在1999年6月9日发布的“1999年蓝色星球奖公告”中,对蓝色星球奖及曲格平教授等作了介绍,主要内容如下:蓝色星球奖是日本旭硝子基金会颁发的一项国际环境奖,是目前国际环境界最著名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成就,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答案”。该奖每年奖励两个对环境保护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管理》1993,(6):44-46
吴县用直镇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文化古镇。太湖13个风景区之一,全镇人口4万。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圣寺,还有叶圣陶纪念馆等人文景观;镇区内建有七十二座半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我镇又跃居江南工业明星镇行列。  相似文献   

8.
我国由于工业污染引起的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能否照抄照搬工业发达国家,走为应付“公害危机”而大量投资兴建“三废”净化设施的道路?实践已经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从分析我国工业污染严重的原因入手,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投资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比较好的环保新路子,是保证新时期环保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人口多、资金紧缺是我国国情的特点之一。必须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单纯依靠“三废”净化处理,与此恰好背道而驰。以污水治理为例,全国每天排放量约一亿吨,如单靠净化水处理,基本建设投资就需二、三百亿元,每年还  相似文献   

9.
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环境NGO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在中国刚刚兴起之时,上海就已经出现了环境NGO。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海环境NGO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在筹资和资金管理方面也颇具能力。可以说,上海环境NGO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目前,它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0.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谈到中国的基 本国情和所面对的发展挑战时提出, 目前中国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不发 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 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 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 需要科学发展。 温总理的这个表述是非常准确 的。中国目前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发展 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 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持续建设“绿色中 国”,而要建设“绿色中国”,就要求 我们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朱启钤是近代中国的“奇人”之一:作为政治家,他曾出任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和一任代理国务总理;作为革命家,他早年曾参与维新,后来却因参与拥立袁世凯称帝、出任登基大典筹备处处长而被革命党人斥为“帝制祸首”、曾被全国通缉;作为学者,他是近代颇为出色的古建筑学家,曾组建中国最早的营造社,亲任社长,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他的后辈;作为实业家, 他多次参与中国各地的城市改造,今日“旅游胜地”北戴河, 就是在他的倡导下,被开发为东亚最早的海边避暑胜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的剧增,近代工农业的高速发展,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污染等危机到人类生存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制止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几千年来,人类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所犯的根本性错误之一,就是将“人本位”意识,“人类是万物中心”意识推向了绝对化,否定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依…  相似文献   

13.
人口与环境,是当前人类生态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关系到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安定,甚至关系到人类前途的紧迫问题。我国人口已超过10亿,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破坏已经相当严重。这些问题正在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妨碍生产建设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年近七旬的牛文元,近日作为第二届“中国环境大使”的10名候选人之一名列榜首。他外表温文儒雅、淡定平和,然而就是他,开创了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先河。“可持续发展”这五个字在今日中国,之所以能家喻户晓,要记首功的是牛文元。1983年,一个冬日的下午,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大学,正在此地做访问学者的牛文元接到了一封国内来信,写信者是中科院院士马世骏。信中希望他回国加入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就是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后称“布伦特莱报告”。后来一些媒体曾经戏称马世骏和牛文元的合作研究为“一马一…  相似文献   

15.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治理荒漠化成为每个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近日,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安成信接受了《绿叶》杂志的采访,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要闻     
《环境教育》2011,(11):5-5
康菲第三次“正式道歉”今日针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系一起重大责任事故的官方结论,康菲中国称,会杜绝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对发生的不幸事故表示“真诚的道歉”,这已是康菲中国第三次“正式”的道歉。  相似文献   

17.
人口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诸如地球上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都与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结构等问题息息相关,人口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应自觉地建立人口调控机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口规模和需求稳定在资源环境容量之内。问题一复活节岛是怎样由兴到衰的?复活节岛以其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居民起源的神秘性、巨大的“毛艾”石像以及岛上文明的兴衰等,一直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神秘岛屿。近…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被电子行业称为“欧盟双绿指令”之一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TheRestriction oft he use of certainHaz-ardoussubstancesinElectn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简称RoHS)将在中国全面执行(另一指令为《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简称WEEE)。“双绿指令”将出口到欧盟的电气电子类产品的绿色、环保门槛再度提高,如果在欧盟当地销售自有品牌,中国企业就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双绿指令势如破竹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大问题。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电子产品十分普及…  相似文献   

19.
1995年2月15日是“中国12亿人口日”.据测算,我国国土对人口的承载极限大约在15—16亿人口之间.“中国12亿人口日”的到来,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人口的警钟.  相似文献   

20.
人口·资源·环境1995年2月15日是“中国12亿人口日”。据测算,我国国上对人口的承载极限大约在15~16亿人口之间。“中国12亿人口日”的到来,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人口的警钟。我国自70年代开始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长期持续下降,对社会、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