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     
现代世界上突出的四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其中,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而粮食与资源则是由人类取自环境的。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现代人类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因而,探素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就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意识与21世纪制造业烟台大学马德通,侯吉侠1前言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失衡、环境危机问题愈演愈烈。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又能动地反作用于自然,通过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4.
人类脱胎于自然界,到今天仍与大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脱胎于动物界,但是,人类社会已经与动物的社会有了巨大的差别。SARS、禽流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机会。一位澳大利亚专家不久前指出由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和野生动物行为改变,未来25年人类会发现很多新型的来自野生动物病毒。  相似文献   

5.
火葬,相对于陵墓、坟冢式土葬是一种进步。它有利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有利于节约耕地,减少土地无谓消耗,因此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从根本思想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平衡上却是一种倒退。故此,火葬的进步意义,只能作为否定之否定环节中的第一个否定对待,必须再次被克服。一、生态平衡与物流循环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链条的最高环节,达到了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取得了雄居于自然界其它物态之上的统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学的角度说,“环境”是指某一区域内的生物学、化学和自然因素的总和。人作为生态中的一类只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环。但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只有人具有知性,是高度智化、社会化的生物,从人文主义者到当代思想家无不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自然,人也是环境评价的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似乎与生态学意义上的人与其他生命具有平等关系的观点相悖,甚至成为肯定人的利己倾向和人类行为的任意性的理论根据。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和掠夺由来巳久,征服与主宰大自然的妄念至今还支配着人类的行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便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冲突过程。那么,一  相似文献   

7.
道德选择对人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具有指导作用,环境教育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中学生的道德选择范围之中,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和人类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热贡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燕 《青海环境》2010,20(3):136-139
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底蕴深厚的热贡文化,日益形成了热贡地区以绿色、低碳为典型特征的经济运行生态化模式。热贡文化生态区的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仁胜 《绿叶》2013,(4):12-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一种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入手,同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相似文献   

10.
道德观念的转变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从而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永续生存,除了要求人们从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作出应变的措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变革,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自然的行动。为此,我们认为应在环境教育中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理念的转变。   第一,变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为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生态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而来,并必须不断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人的意识及其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加速了人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进行的,而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关系的教育内容,导致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延  相似文献   

12.
孙家驹 《绿叶》2007,(11):30-32
生态文明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人如何对待自然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标志。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人与自然和谐均与之有关。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无疑是环境保护永匣主题和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和谐》一文指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和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建立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牟利本性的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靠掠夺自然、以自然为代价来为少数人的财产增值服务的。今天的西方经济理论实际上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 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相似文献   

16.
曹孟勤 《绿叶》2014,(2):26-31
无论人类中心论还是自然中心论,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关系图景都属于等级尊卑的主奴关系,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这都不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本质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这内在地蕴涵着人与自然拥有平等的价值地位。同时,人与自然也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并公平交换其权利义务;人必然要消费自然资源.也必须供养环境;自然承担着养育人类的义务,也享有被人类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正尽管我们许多人都没有读过《本草纲目》,但可以肯定地说,这部书一直在惠及着我们每一个人。草木成就了李时珍,李时珍使遍及山川沃野的草木成了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的生存繁衍一天也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远古,以至古代、近代,没有化学药品,没有西医。然而,人吃五谷杂粮总是要生病的。生病以后,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只能就地取材,向自然界大量生长的草木求助了。由此,以草木为原材料的中草药应运而生。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人与自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代以来人本主义膨胀,人类很少顾及自身行为与自然界的潜在对立,因而在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理性基础。在工业社会早期,人类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取用量尚且有限,同时,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尚未超过大自然的净化能力,这就给人一种假象: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的稀缺性和大自然净化能力的有限性日益显露,人们在尽情地享受工业文明创造的“辉煌成果”的同时,极大程度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地系统的矛盾迅速尖锐化、复杂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17,(3)
正文学往往是反映社会现象以及存在问题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当代部分作家重新接续古代文学中的绿色、生态传统,反思当下的自然、生态危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为基础,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生态现象或生态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拥有生态思想或蕴含生态意识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被界定为"生态文学"。我们忧思自然生态恶化的危机,同时欣喜地看到一些作家评论家对于生态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