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5—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计算了青岛市的植被覆盖指数,并分析了2009—2015年的植被覆盖指数与区域年降水总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青岛市植被覆盖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青岛市8个评价单元中,市内3区植被覆盖指数最低,平度市最高;除崂山区外,植被覆盖指数与区域年降水总量整体呈指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达0.90。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为例,构建民俗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民俗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了京郊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郊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在逐步提升,空间差距不断缩小;不同民俗旅游发展水平的区县数量结构由"树棒型"变为"纺锤体"型;高水平及低水平区县均呈现出由"斑块"离散分布发展到"连片"状相对集中分布的特征,且聚集程度越来越强,分别集中于北部和南部。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和区位条件是影响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度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经济—社会—生态分维度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空间上以中低水平类型为主,三大维度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错位现象;(2)高质量发展呈持续上升趋势,空间上以中低水平为主且均衡性逐步提高;协调发展水平有待增强,高协调区仅呈点状镶嵌分布于面状低水平区;关联集聚特征显著,由下游到上游呈圈层式热冷点集聚分布;(3)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呈等级化特征,与城市行政等级高低保持一致;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优于其他城市;呈职能化特征,综合职能型城市发展相对较优;呈区位化特征,下游及沿河城市发展相对较优;(4)地理区位、经济技术、战略政策、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及因子综合驱动高质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5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多功能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总功能值一直在增加,呈主城向城市发展新区到渝东北、渝东南递减的空间差异。(2)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功能迅速提升,呈现主城区最强而其他区域较弱的空间分异。生态功能大部分提升,其功能值差异明显,功能实现率呈主城区较低,渝东北和渝东南较高的空间分异。社会功能提高较快,动态度大部分快速提升,呈主城和城市发展新区较高,渝东北、渝东南较低的空间分异。(3)在土地利用子功能指标中,农业生产功能值减弱,几乎全区县的经济发展、交通、就业支持、社会保障和居住家园功能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资源供给和环境净化功能则呈主城区功能值较低,渝东北、渝东南值较高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4—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运用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分解法测算分析了美国八大海洋区域和30个沿海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94—2004年、2005—2016年,美国人均海洋产值密度总体呈"多波峰"和"窄峰形"的特征,符合发达经济体总体发展稳定、局部分化的特点。(2)泰尔指数分解表明,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维持在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沿海八大海洋区域间的差异。(3)太平洋地区、北太平洋地区和墨西哥湾地区对区域差异增大起正向作用,五大湖地区、东南地区和沿大西洋中部地区则起负向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人口迁移和技术进步、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自由贸易政策等方面探讨了美国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节点,是促进区域转型的重要动力。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地理空间、发展空间、产业空间分析2009—2015年湖南省开发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开发区地理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衡演变;(2)开发区发展空间总体呈南北集聚分布同时存在扩散趋势,局部上湖南省开发区发展空间呈现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单中心高地与多增长点并存的空间格局,同时部分地区的集聚存在转移变化;(3)各类型的开发区在特定区域出现空间集聚,整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开发区呈多中心扩张,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则分布变化不显著,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作为长江流域上游唯一的直辖市,在促进城乡统筹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重庆市2005年~2012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等指标对其进行可持续性评估。结果表明: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1.4527 hm2/cap增至2012年的1.9105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由0.9887hm2/cap上升至2012年的1.4224hm2/cap;人均生物资源足迹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所占百分比平均为62.78%,37.22%;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1.33 hm2/万元降至2012年的0.56hm2/万元;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由2005年的3.13上升为2012年的3.91。结合重庆市加快5大功能区建设基础上提出人口控制、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划定重庆市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区生态红线、调整农业结构布局等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收集2005—2016年中国339个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利用基尼系数、水平梯度、首位度等指标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不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随着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依然较大。(2)东、中、西3大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减小趋势,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最小,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东部和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结构明显改善,中部地区改善幅度较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除个别省区外,各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减小,许多省区的区域旅游差异进入合理范围内。首位城市基本是省会城市,且大部分省区首位城市没有发生变化,二城市首位度和四城市首位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了2004—2014年陕西省旅游经济时空演进格局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程度不断增长并快速扩大,相对差异程度则平稳下降;在空间上目前呈离散分布,同时又表现出集聚趋势;旅游发展呈现中部发达、南北落后格局并较稳定。指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与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陕西省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索分析了2004—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县域间经济差异和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县域间经济差异较小;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极化趋势明显,经济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集聚,"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县域始终是经济发展高值聚类和热点区的核心地域,经济发展低值聚类和冷点区的县域在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集聚;3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高值聚类和热点区县域在重庆主城区集聚,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针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的结论及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传统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索分析了2004—2013年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1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1小时经济圈"的县域间经济差异和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县域间经济差异较小;2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极化趋势明显,经济水平相似县域在空间上集聚,"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县域始终是经济发展高值聚类和热点区的核心地域,经济发展低值聚类和冷点区的县域在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集聚;3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高值聚类和热点区县域在重庆主城区集聚,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不均衡。针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的结论及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遵循客观、科学、综合原则,运用熵值赋权法,对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了评价;采用动态耦合模型及剪刀差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考察;借助Excel 2003软件,通过作散点图,比较拟合优度分析方法,对两者的协调前景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分别由2005年的0.2934、0.4198跃升至2015年的0.6236、0.4198,经济发展系统升幅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②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度均值为-6.95°,整体处于由低级协调向协调演进状态,而两者间演化速度夹角由2005年的18.56°扩展至2015年的82.4°。③若按既有惯性发展模式,2020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将达155.74°,预期处于极限发展状态。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为新常态下安徽省制定经济与生态文明融动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经济基础理论,对1991~2001年间我国各省区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的省区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区域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沿海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并以此分析归纳出我国物流产业基本活动的"四区(物流集聚区)一带(物流集聚带)"空间格局特征,进而得出其基本经济活动强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程度、科技水平、区位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政策及历史发展作用紧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连市2000年、2010年制造业企业数据,以乡镇、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探讨大连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影响大连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的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时间段内,大连市制造业格局由双核演变成单核,集聚中心位置从中心城区转向郊区,并形成新集聚点;制造业沿交通廊道和海岸线呈带状扩散,分布的热点区域数量增加,一级热点区域数量减少并向郊区转移。影响制造业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园区建立,交通通达度、市场潜力、要素禀赋对制造业的区位选择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赋权法、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GIS10.2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情况与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6—2015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极化效应显著,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市州数量较多;(2)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由"单极"向"面状"转变,分布不均衡;(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勉强协调型,发展协同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在空间集聚方面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4)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越高的区域对经济、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流"的集聚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海西州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目标。根据青海省海西州2005—2016年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可持续发展模型,运用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1年海西州整体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偏低,且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状态;(2)该区域的发展受政府投资影响较大,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未来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环保基础设施;(3)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连接我国西南与西北的交通支点,海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综合分析得出,该区域未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实现综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研究结论和实际情况,从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环境保障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15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资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结合标准差椭圆、Tobit模型,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全国海洋资源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变化幅度较为缓慢;全国海洋资源效率标准差椭圆总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海洋资源效率重心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南部、中部、西部内部省际差异较大;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是海洋资源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2003—2014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并对东北地区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性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协调水平仍不高,其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协调度的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空间格局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总体上呈由低水平协调均衡格局向高水平协调不均衡格局演进的特点;空间分异上逐渐呈现"中间凸起,两翼偏低"的分布格局;南北方向上,由北向南形成三个协调度高值中心,并逐渐形成南强北弱的格局;省际间辽宁最高,吉林次之,黑龙江最差,且省际间不均衡状况也在加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评估框架,以太行山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冲突强度诊断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对各县级行政单元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有所缓解,综合指数由0. 219降到0. 166;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和综合指数的Global Moran's I值分别为0. 3059、0. 1739、0. 0969、0. 2811,压力指数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响应指数空间集聚性较小;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指数的热点区、次热区则趋于向京津冀地区迁移,冷点区、次冷区趋于向山西省广大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20.
利用遥感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提取矿产开采的分布和面积,为环保部门执法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基于近30年(1985—2015年)来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采用决策树分析和面向对象的分类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提取出矿产开采的精细图斑。结果表明,从1985到2015年,矿产开采面积由3.35 km2增至35.11 km2,呈持续增大趋势。增速最快的时间集中在2005—2010年,说明这个期间段,济南市矿产开发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