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王安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5):455-458,463
皖江地区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所在。加快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采用产业经济学分析工具——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皖江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得出的研究结果将为皖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皖江地区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区域内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合肥和沿江地区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手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对推动自身乃至安徽省、中部六省、长三角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SWOT-PEST矩阵法,综合分析了合肥和沿江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影响下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全面梳理了区域内各城市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地定位各地区产业集群,进而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优势威胁和劣势机遇四个方面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和原则,以皖江城市带为例,探讨了分区指标的选取。采用多因子加权综合分析法,初步确定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然后在综合分区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类型、土地等别及产业现状与规划导向的修正,得出皖江城市带重点承接转移的6类产业的分区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土地利用分区的背景下,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土地利用分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皖中区除了六安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较安全"外,其余都处于"危险"级;沿江区中安庆处于"较安全"级,芜湖和马鞍山处于"危险"级,铜陵处于"预警"级;皖南区除宣城处于"预警"外,其余均处于"较安全"级。2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东西分异明显,且各区内影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指标各不相同。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调控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措施与建议:皖中区应将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和集约用地放在首位,沿江区应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放在首位,皖南区应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两大重要国家级战略.首先对轴—辐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了轴—辐网络的结构及其优劣势.其次,设计了物流中心性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的9个地级城市进行物流节点等级划分,根据分析结果的总得分和区位特征确定合肥、芜湖、安庆3个一级物流节点,形成轴三角.分析了各级物流节点间的干线及支线物流通道,构建了皖江城市带轴—辐物流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两大重要国家级战略。首先对轴-辐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分析了轴-辐网络的结构及其优劣势。其次,设计了物流中心性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的9个地级城市进行物流节点等级划分,根据分析结果的总得分和区位特征确定合肥、芜湖、安庆3个一级物流节点,形成轴三角。分析了各级物流节点间的干线及支线物流通道,构建了皖江城市带轴-辐物流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7.
芜湖、马鞍山城市重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芜湖、马鞍山是安徽省长江南岸两座地域紧密相连的城市,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主要核心城市,区域经济活跃,但都存在人口少、腹地小、总量不大的特点。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两市进行合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建设组团式复合中心的特大型城市,与合肥一起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而改变皖江城市带弱核牵引的模式,对整个皖江地区的开发开放、推进安徽东向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郁冬梅 《四川环境》2022,(2):207-212
农村生态建设是落实十九大关于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环节.生态法治建设作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起着重要的作用.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带动长江经济带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例举案例、分析现状份研究方法,以皖江城市带农村地区为切入点,列出了当前该城市带农村生态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形理论的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分形理论对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城镇规模分布方面,城市规模结构分布较为集中,中等位序的城市较多,首位城市作用不显著,人口分布低水平均衡;在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城镇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一般,空间布局较分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皖江城市带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动态变化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关键在于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运用基尼系数法对皖江城市群1997-2006年三次产业的空间差异性做了动态时序分析;然后以2006年皖江城市群19个行业的就业数据为基础,运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皖江城市群8个地级市的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将为皖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一轮皖江城市群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熵指数与偏移一分享分析方法,对中部四大城市群近1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时空演化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城市群FDI在不断增长过程中有分散化的总趋势,但城市群之间差异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中部城市群FDI偏移增长量逐年增加,城市群之间的偏移增长量远大于城市群内部;高正偏增长城市前期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近期转向皖江城市带、东部沿江地带和中原城市群内沿京广、陇海线交汇一带。  相似文献   

12.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之间,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的重要一翼,近年来随着滁州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致使滁州市区及其周边大气灰霾现象越来越严重。冬春季的天空经常被一层灰蒙蒙的"雾"所笼罩,能见  相似文献   

13.
安徽沿江地区是安徽省和长江经济带生产力的重心之一.通过对安徽沿江地区当前经济特点的分析,从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沿江地区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长江沿江产业带的发展方向、新产业带的开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风景区。全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3万。近年来,池州市充分发挥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6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池州为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试点地区;1997年11月,国家计委和科委批准池州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2000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池州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沿江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安徽沿江地区得以快速发展。合理划定区域生态功能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GIS技术为支撑,从自然生态约束分区评价着手,以安徽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单元,选择山地、水网、湿地、水环境容量等指标进行生态功能差异评价,经聚类归并以及兼顾功能区的完整连片,将安徽沿江地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功能区1、4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安徽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对科学有效地管理安徽沿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和治理策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安徽沿江地区提供了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以2018—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44个市(区)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发展趋势及客观规律出发,基于经济与电量数据的高相关性,探索性地建立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城市各产业集聚程度、成长性、规模及转移粘性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四川区域工业、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大行业集中度更高、产业规模更大、吸附能力更强,产业聚集效应显著;重庆区域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更高、发展更成熟、吸附能力更强,行业发展更具优势。(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双核城市极化效应,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中心城区各产业转移电力粘性系数均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余城市。(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产业在城市间的发展呈现明显的集聚过度、适度、离散的梯度特征,为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提供了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1月初冬之际,八百里皖江迎来大批候鸟迁徙过冬。在安徽安庆,从境外西伯利亚、我国北方地区飞来的首批候鸟在安庆沿江湿地停留过冬或南飞越冬。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委和安徽省环保宣教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中安在线、江淮法治杂志社与本刊5家媒体记者,深入安庆、铜陵沿江一带湖泊湿地,现场查访湿地生态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江苏省钢铁行业排放清单以及WRF-CALPUFF评估模型,分析了2017年钢铁企业从沿江地区转移到沿海地区对江苏省大气国控站点的ρ(PM_(2.5))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沿江钢铁企业对全省国控点的ρ(PM_(2.5))贡献平均为3.67μg/m~3;在三种沿江钢铁产能转移的情景下,全省总体ρ(PM_(2.5))有显著的改善,苏南改善程度较大,其余沿江及苏北内陆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沿海的连云港和盐城由于承接了大部分的钢铁产能转移,当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长巨大,ρ(PM_(2.5))贡献率出现较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9.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与驱动机理研究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中国30个省域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与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在国家尺度上探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与转移规律,定量地揭示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内在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仍然是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聚集区,污染密集型产业区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22004—2014年,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显著,空间呈现东部—中部—西部趋势,由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经济不发达地区,由集中到分散转移态势;3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度、创新能力拉动,产业结构和要素成本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绿色视野》2011,(12):26-29
2011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安徽省巢湖市被一拆为三,原所辖县区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经此调整,合肥市现辖4区1市4县,城市空间、经济体量大幅增加。到2020年,合肥人口规模将达1000万,在皖江城市带上,一个"区域性特大城市"呼之欲出。人口多城市用水量自然飚升,现在合肥常住人口570万人,夏季平均每天用水量达到100多万立方米,足有大半个天鹅湖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